第四十回 诏嶽飛征讨湖寇
關燈
小
中
大
卻說粘罕、兀朮人馬回至金國,太宗病已将危,命人召入内寝,近卧榻前囑付後事。
粘罕、兀朮入拜于榻邊。
太宗曰:“吾為金國皇帝一十二年,與中國屢年交兵,目下雖通使命,猶未見于成敗,所慮者,惟契丹也。
吾今病勢沉困,料應難療。
今以大事囑汝二人:吾弟完顔?笃厚恭謹,可任大事,汝等宜輔佐之,各懷忠義之心,以圖悠久之計。
勿自相疑忌,有生異志。
”粘罕、兀朮哭曰:“父皇所命,誰有乖違?”太宗言訖而卒。
衆人扶立完顔?為皇帝,廟号熙宗。
?乃太祖之嫡孫,金太宗以位讓之,則不失其正緒,可謂之難。
其德比宋太宗,自不同矢。
金熙宗既立為皇帝,遵舊元是為天會十三年,令諸将修甲兵,複将大舉南侵。
忽使臣奏宋太上道君皇帝崩于五國城,臨終遺言,欲歸葬内地。
金主聞奏不許,惟下命以衣衾棺椁依帝儀殡之。
時宋兵部侍郎司馬樸與奉使朱弁在燕山,聞帝訃音至,二人痛哭幾絕。
朱弁曰:“吾與君銜命不得通問。
既上已薨,當詣金國請命制服,庶不失臣子之禮。
”司馬樸曰:“為臣子聞君父喪,當緻其衰,尚何請?設請而不許奈何?”遂服斬衰,朝夕哭泣。
金人義之而不責。
消息傳于平陽驿,洪皓聞之,北向泣血,操文以祭,其詞甚哀。
乃為詩吊之曰:紫微俄頃墜瑤空,晏駕驚傳尺素封。
塵世未歸周穆駿,碧天先返鼎湖龍。
梓宮寥落經千裡,鳳辇沉深隔九重。
絕塞孤臣懷仰切,不勝哀感暮雲濃。
洪皓既聞太上殂于五國城,密地遣人以書遺何藓,送歸中國報知,不在話下。
紹興五年二月,高宗班師,駕回臨安府,從溫州迎回後、妃,奉安神主在臨安新建太廟殿中。
時禦史張絢上言:去年建明堂,今年建太廟,必以臨安府為久居之地,再無恢複中原之意。
帝皆不聽。
以趙鼎、張浚為尚書左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、都督諸路軍馬。
以韓世忠為淮東宣撫使,帥師屯于鎮江。
劉光世淮西宣撫使,帥師屯于太平。
張俊為江東宣撫使,帥師屯于建康。
各措置防邊。
嶽飛為荊湖南北襄陽路制置使,帥師讨楊麼于洞庭湖。
诏下襄陽,嶽飛承命,即率部下張憲、徐慶、朱臯、王貴、楊再興等二萬人馬,前往洞庭湖征讨楊麼。
卻說洞庭湖先有賊首鐘相,以妖術作亂敗死,部下賊将楊麼聚其餘黨,自稱“大聖天王”。
立鐘相少于鐘儀為太子,與楊麼俱僭稱王号,據洞庭湖。
手下骁黨有楊欽、劉衡、周倫、黃佐、黃誠、陳滔、高老虎、夏成、全琮、劉銑等數十人,皆健勇善戰者。
聚兵數萬,戰船數千隻,東搶嶽州,西搶澧州,北據江陵,南占潭州,為各州之害不校是時楊麼體探得高宗複命嶽飛征進,聚集衆賊黨商議曰:“嶽統制非王王燮,他胸中自有數十萬甲兵。
如彼到處,無有不服。
吾與爾等靠連洞庭湖一帶,甚得地利,隻衆人謹防營寨以戰,互相往來,前後救應,宋軍自不能攻矣。
”衆賊皆領諾。
麼喚過黃佐曰:“與你精卒一萬,屯立水寨于湖口,拒住嶽飛大軍,我随後調入策應。
”黃佐自變量員頭自前往湖口去了。
又喚周倫、劉衡、黃誠等曰:“與爾各二萬步騎,列營東西岸,多具戰船,分設水門,以候救應。
”黃佐、周倫等數員賊将亦引兵去了。
楊麼分遣已定,自統十萬之衆于洞庭湖上流,艨艟巨艦,前後布擺槍刀旗幟,沿湖數十裡往來督戰。
以夏誠看守湖側大寨。
哨馬報知嶽飛。
嶽飛與衆将從潭州進發,大軍經過去處,肅然不擾。
民皆箪食壺漿以迎王師,部下懼嶽飛軍令,照價給還其錢。
事聞于朝,高宗頒诏到軍前獎谕之,诏曰:敕嶽飛:卿連萬騎之衆,而枹鼓不驚;涉千裡之途,而樵蘇無犯。
至發行赍之衆,貨用酬迎;道之壺漿所至,得其欣心,斯以寬予憂。
顧念爾勤勞,往加撫問。
故敕。
三月十四日付嶽飛。
嶽飛在途接了诏書,望阙謝恩已畢
粘罕、兀朮入拜于榻邊。
太宗曰:“吾為金國皇帝一十二年,與中國屢年交兵,目下雖通使命,猶未見于成敗,所慮者,惟契丹也。
吾今病勢沉困,料應難療。
今以大事囑汝二人:吾弟完顔?笃厚恭謹,可任大事,汝等宜輔佐之,各懷忠義之心,以圖悠久之計。
勿自相疑忌,有生異志。
”粘罕、兀朮哭曰:“父皇所命,誰有乖違?”太宗言訖而卒。
衆人扶立完顔?為皇帝,廟号熙宗。
?乃太祖之嫡孫,金太宗以位讓之,則不失其正緒,可謂之難。
其德比宋太宗,自不同矢。
金熙宗既立為皇帝,遵舊元是為天會十三年,令諸将修甲兵,複将大舉南侵。
忽使臣奏宋太上道君皇帝崩于五國城,臨終遺言,欲歸葬内地。
金主聞奏不許,惟下命以衣衾棺椁依帝儀殡之。
時宋兵部侍郎司馬樸與奉使朱弁在燕山,聞帝訃音至,二人痛哭幾絕。
朱弁曰:“吾與君銜命不得通問。
既上已薨,當詣金國請命制服,庶不失臣子之禮。
”司馬樸曰:“為臣子聞君父喪,當緻其衰,尚何請?設請而不許奈何?”遂服斬衰,朝夕哭泣。
金人義之而不責。
消息傳于平陽驿,洪皓聞之,北向泣血,操文以祭,其詞甚哀。
乃為詩吊之曰:紫微俄頃墜瑤空,晏駕驚傳尺素封。
塵世未歸周穆駿,碧天先返鼎湖龍。
梓宮寥落經千裡,鳳辇沉深隔九重。
絕塞孤臣懷仰切,不勝哀感暮雲濃。
洪皓既聞太上殂于五國城,密地遣人以書遺何藓,送歸中國報知,不在話下。
紹興五年二月,高宗班師,駕回臨安府,從溫州迎回後、妃,奉安神主在臨安新建太廟殿中。
時禦史張絢上言:去年建明堂,今年建太廟,必以臨安府為久居之地,再無恢複中原之意。
帝皆不聽。
以趙鼎、張浚為尚書左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、都督諸路軍馬。
以韓世忠為淮東宣撫使,帥師屯于鎮江。
劉光世淮西宣撫使,帥師屯于太平。
張俊為江東宣撫使,帥師屯于建康。
各措置防邊。
嶽飛為荊湖南北襄陽路制置使,帥師讨楊麼于洞庭湖。
诏下襄陽,嶽飛承命,即率部下張憲、徐慶、朱臯、王貴、楊再興等二萬人馬,前往洞庭湖征讨楊麼。
卻說洞庭湖先有賊首鐘相,以妖術作亂敗死,部下賊将楊麼聚其餘黨,自稱“大聖天王”。
立鐘相少于鐘儀為太子,與楊麼俱僭稱王号,據洞庭湖。
手下骁黨有楊欽、劉衡、周倫、黃佐、黃誠、陳滔、高老虎、夏成、全琮、劉銑等數十人,皆健勇善戰者。
聚兵數萬,戰船數千隻,東搶嶽州,西搶澧州,北據江陵,南占潭州,為各州之害不校是時楊麼體探得高宗複命嶽飛征進,聚集衆賊黨商議曰:“嶽統制非王王燮,他胸中自有數十萬甲兵。
如彼到處,無有不服。
吾與爾等靠連洞庭湖一帶,甚得地利,隻衆人謹防營寨以戰,互相往來,前後救應,宋軍自不能攻矣。
”衆賊皆領諾。
麼喚過黃佐曰:“與你精卒一萬,屯立水寨于湖口,拒住嶽飛大軍,我随後調入策應。
”黃佐自變量員頭自前往湖口去了。
又喚周倫、劉衡、黃誠等曰:“與爾各二萬步騎,列營東西岸,多具戰船,分設水門,以候救應。
”黃佐、周倫等數員賊将亦引兵去了。
楊麼分遣已定,自統十萬之衆于洞庭湖上流,艨艟巨艦,前後布擺槍刀旗幟,沿湖數十裡往來督戰。
以夏誠看守湖側大寨。
哨馬報知嶽飛。
嶽飛與衆将從潭州進發,大軍經過去處,肅然不擾。
民皆箪食壺漿以迎王師,部下懼嶽飛軍令,照價給還其錢。
事聞于朝,高宗頒诏到軍前獎谕之,诏曰:敕嶽飛:卿連萬騎之衆,而枹鼓不驚;涉千裡之途,而樵蘇無犯。
至發行赍之衆,貨用酬迎;道之壺漿所至,得其欣心,斯以寬予憂。
顧念爾勤勞,往加撫問。
故敕。
三月十四日付嶽飛。
嶽飛在途接了诏書,望阙謝恩已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