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回林鳳翔大破讷丞相李開芳再奪衛輝城

關燈
“勝保、琦善以十萬之衆,不能當林鳳翔,況我們兵微将寡,堅守為上。

    ”奇齡道:“我軍大敗之後,正宜一戰,以安人心。

    若示之以弱,人心益震動矣。

    ”趙鎮元不聽。

    奇齡不服他,所統旗兵,向與趙軍有意見,加以主将不和,益生沖突。

    曾立昌把這點消息報知林鳳翔。

    鳳翔大喜道:“果爾,則衛輝城入吾軍中矣。

    ”遂疾繼前軍。

    忽見城内塵頭大起,居民呼天叫地。

    原來奇齡的旗兵,與趙軍争戰起來,居民各自逃避。

    趙鎮元見此情形,将來不免見罪,不如投降天國。

    遂将西門大開。

    林鳳翔道:“城内必有内變。

    今若不進,失此機會矣。

    ”即領兵進城。

    見城内旗兵與趙軍互相毆鬥,林鳳翔乘勢殺了一陣,奇齡知不是頭路,逃出城外。

    林鳳翔得知備細,便準趙鎮元投降,即令仍守衛輝。

     忽報李秀成書至。

    具言江蘇已經平定,不日北上。

    林鳳翔笑道:“忠王下江蘇,可謂神速矣。

    然此處亦無須爾也。

    ”朱錫琨道:“老将軍連戰皆捷,聲威已著;不如候忠王到時,一同大進,較為上策。

    ”林鳳翔笑道:“兄弟何過慮也!吾以十八軍,橫行數省;勇如勝保,隻求得一敗,豈懼讷爾經額一孺子乎?”遂令大軍先進山西,取潞安城,然後轉進直隸。

     軍令一下,無敢谏阻;改令朱錫琨為前部先鋒。

    第二班大軍,望山西進發。

    軍行時,溫大賀暗謂曾立昌道:“老将軍由勝生驕,吾甚慮之,公何不言也?”曾立昌道:“谏之于大勝之時,勢必不從。

    不如密函,催忠王速進為是。

    ”溫大賀道:“忠王自江蘇回,必休兵而後進戰;且返在之期,即函催亦恐不及也。

    ”二人說罷歎息,隻得把戰事情形,詳報忠王:促其北上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且說納爾經額,領大軍并吉林馬隊,共三萬餘人,駐紮正定。

    此時清廷慮納丞相,非林鳳翔敵手,急令刑部尚書桂良,領禦林軍萬人,為後援。

    桂良軍到保定,見納相逡巡不進,随把情勢奏知朝廷。

    清廷大懼。

    急調蒙古郡王僧格林沁,領蒙兵二萬,回鎮順天;一面催納爾經額進戰。

    納相便欲趨駐順德府,部将永良道:“卑職知潞城、黎城之間,有一小路,循太行山東出;可由河南之武安,直趨直隸臨名關,往來甚捷。

    且中多險要,若以六百人守之,雖有大兵十萬,不能過也。

    再以奇兵截其後路,破林鳳翔必矣。

    ”納相道:“吾亦知之矣。

    今林鳳翔轉進山西,但這是山西巡撫的責任,吾馬上知照他,令其依計而行可也。

    ”永良道。

    “轉折而待他人,不如先自守之,較為得力。

    ”納相不從,便飛令山西巡撫,扼要駐守。

    傳令進兵臨名關,以迎林鳳翔。

    誰想納相軍令未發,林鳳翔已拔潞、黎兩城,聽得納相将進臨名關,便喚曾立昌,囑咐如此如此;又傳令朱錫琨,囑咐如此如此,二人得令去了。

    便令溫大賀為先鋒,望臨名關而去。

     且說納相尚未動身到臨名關,附近州縣,早見納相大軍旗号,責令州縣供張。

    那州縣見是納相旗号,自不敢不從,都應付糧草而去。

    到了次日,忽報納軍已到,州縣皆大驚道:“納軍方才過了,如何這會又有納軍到來?”急令人打聽,方知确實是納軍。

    州縣皆到營前問訊。

    納相驚道:“本帥并無?遣派前驅,得毋敵人假冒乎?”遂遷怒州縣,一齊摘去頂戴。

    傳令到臨名關,把大營紮下。

    忽聞鼓角喧天,喊聲震地,左有曾立昌,右有朱錫琨,分兩路殺出。

    納相未曾準備,曾、朱兩軍,如生龍活虎,把納軍沖做兩段,清軍皆無鬥志,納軍十分危急。

    林鳳翔又統大軍殺到,納相急領百騎,望廣平府而逃。

    忽一枝人馬攔阻去路,正是溫大賀。

    讷相不敢接戰,重又逃回。

    溫大賀直闖中軍來捉納相。

    納相策馬飛跑。

    回望四至八道,皆是洪軍。

    加以臨名四面,皆崎岖小路,清兵苦難逃脫。

    猶望保定有兵來援。

    誰想林鳳翔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