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九回失名城楊師戰敗興大獄羅氏蒙嫌
關燈
小
中
大
位财政部的庫藏司長黃體濂,同時也被捕送檢察廳。
第二天,國務總理王寵惠,外交總長顧維鈞,内務總長孫丹林,陸軍總長張紹曾,農商總長高淩霨,交通總長高恩洪等,得了這個消息,真是物傷其類,彼此備位閣員,卻無端被總統捕去了一個,如何不憤怒着急?立刻相互打電話,商議了一回,便開了一個府院聯席會議,在會議席上,先請黎總統宣布經過事實。
黎總統把事情說過以後,高恩洪首先起立說道:“這件事實是總統違法,無論總長犯了什麼罪,除卻司法機關以外,總統怎麼可以叫步軍統領捕人?此卻是據理而言。
何況現行的是責任内閣制,假使大總統随意可以捕人,我們這閣員還幹得了嗎?”高恩洪坐下以後,孫丹林、顧維鈞等也先後立起來發言,責備黎元洪,以為總統違法。
黎總統原是個忠厚長者,被他們群起而攻的責備起來,竟一句也不會分辯。
張紹曾看不過意,便立起來排解道:“事情已經過去,這時說也無益,不如大家讨論一個補救的辦法罷!”高恩洪道:“怎樣補救?我們内閣總辭職就完了。
”顧維鈞道:“現在也沒别的法兒,吳、張既為告密,當然該負責任,隻請總統下一個命令,叫法庭依法辦理,實則嚴懲,虛則反坐,看他們敢不敢擔當?”衆皆贊成。
當下便照此意拟了一個命令,請黎總統蓋印發表。
聯席會議剛散,這消息已給吳景濂、張伯烈知道,連忙又趕到公府裡來,阻止黎總統蓋印。
黎總統這時,已弄得全無主見,聽了這面好,聽了那面也好。
吳、張如此說,便把命令擱下不發表了。
這件事别的不打緊,卻觸怒了一位太歲爺吳佩孚将軍,立刻拍電痛斥黎總統違法。
張紹曾先提出辭職,王寵惠、顧維鈞、孫丹林、湯爾和、李鼎新、高恩洪等雖不辭職,卻拍了一個通電,大略道: 總統違法,拘捕閣員,十九日府院聯席會議所拟命令,又因議員包圍總統,不令蓋印。
責任内閣制完全破壞,待羅案解決,即全體辭職,以謝國民。
羅文幹在獄中,也呈請總統,将吳景濂告密案,下令交法庭辦理。
黎總統對于别的,倒不甚注意,隻有吳太歲爺這一電,卻有些受不住。
隔了一天,便派孫寶琦、汪大燮、黃開文、廕昌四位大老,親到地方檢察廳裡,把這位羅總長從獄裡迎接到公府禮官處居住。
想不到這位太歲爺的恩主曹锟,偏似和這位太歲故意為難似的,反而發了一個電報,列舉羅文幹五罪,請中央組織特别法庭,或移轉審訊,徹底根究。
還有如王承斌、齊燮元、熊炳琦、馬福祥、盧永祥等,也紛紛響應,發電攻擊羅氏。
黎總統有了這位曹老帥撐腰,膽氣陡壯,立刻發了一個電報,指斥吳氏。
吳佩孚見恩主曹老帥和許多督軍的電報,都和自己的電報意思相反,正在懊悔事情做得太鹵莽,偏又來了大總統指斥的電報,此時無可如何,隻得又發電聲明擁護總統,服從曹帥,對羅案不再置喙,所有太歲爺的威風,此時真減削了不知多少。
此等地方,我卻認老吳還算一個忠厚人。
黎元洪對於這件案子的真相,也曾發電聲明,并且反對組織特别法庭,又因曹锟和各督,盡皆攻擊羅氏,料道羅氏強不到哪裡去,便又送到獄裡去,教這位赫赫的總長,重去嘗嘗牢獄風味。
王寵惠、顧維鈞、孫丹林、李鼎新、湯爾和、高恩洪等人,便一齊提出辭職,并通電聲明:“各方舉動,不由正規,無力維持,即行辭職,不到部院。
惟羅案倘有牽涉之處,仍當束身待訊,決不遊移。
”黎元洪接了這個辭呈,當即批準,并即特任汪大燮為國務總理,王正廷為外交,高淩霨為内務,汪大燮又兼财政,張紹曾為陸軍,李鼎新為海軍,許世英為司法,彭允彜為教育,李根源署農商,高恩洪署交通,這件内閣的風潮,總算過去了。
閑話少說,書歸正傳。
卻說羅文幹下獄以後,到了十二月十一日,經檢察廳宣告羅文幹案證據不足,免予起訴,方才和黃體濂一同出獄。
無奈這件事又引起了議員方面的反對。
此時的黎總統,真叫做四面楚歌,雙方為難。
此時的内閣總理汪大燮,已因軍閥政客的反對而辭職,黎總統另任張紹曾為總理。
施肇基為外交,高淩霨為内務,劉恩源長财政,張紹曾兼陸軍,李鼎新長海軍,王正廷長司法,彭允彜長教育,李根源長農商,吳毓麟長交通。
一國的内閣總長,廢置如弈棋,國事安得不壞。
這幾位新總長,因恐怕國會投同意票時,遭了否決,竭力拉攏讨好,免不得又詢國會的意見,由彭允彜在閣議中提出議決,将羅文幹再交法庭審訊,因此又激起了一次大學潮。
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宣言彭允彜幹涉司法,羞與為伍,辭職出京,北京于是發生了一個留蔡驅彭的運動,整整鬧了兩個月。
正是: 國家之敗由官邪,政以賄成世乃亂。
這次學潮結束的時候,孫中山已回廣東,詳細情形怎樣,且看下回分解。
---------- 軍閥之離合,大率以利害為斷,利害相同則仇雠亦合,利害沖突則夙好亦離,劉成勳之助但懋辛,特以楊之力足為己敵也,使但強而楊弱,則楊可以不走。
然則禍福相倚,盛衰相伏之理,豈虛言哉?
第二天,國務總理王寵惠,外交總長顧維鈞,内務總長孫丹林,陸軍總長張紹曾,農商總長高淩霨,交通總長高恩洪等,得了這個消息,真是物傷其類,彼此備位閣員,卻無端被總統捕去了一個,如何不憤怒着急?立刻相互打電話,商議了一回,便開了一個府院聯席會議,在會議席上,先請黎總統宣布經過事實。
黎總統把事情說過以後,高恩洪首先起立說道:“這件事實是總統違法,無論總長犯了什麼罪,除卻司法機關以外,總統怎麼可以叫步軍統領捕人?此卻是據理而言。
何況現行的是責任内閣制,假使大總統随意可以捕人,我們這閣員還幹得了嗎?”高恩洪坐下以後,孫丹林、顧維鈞等也先後立起來發言,責備黎元洪,以為總統違法。
黎總統原是個忠厚長者,被他們群起而攻的責備起來,竟一句也不會分辯。
張紹曾看不過意,便立起來排解道:“事情已經過去,這時說也無益,不如大家讨論一個補救的辦法罷!”高恩洪道:“怎樣補救?我們内閣總辭職就完了。
”顧維鈞道:“現在也沒别的法兒,吳、張既為告密,當然該負責任,隻請總統下一個命令,叫法庭依法辦理,實則嚴懲,虛則反坐,看他們敢不敢擔當?”衆皆贊成。
當下便照此意拟了一個命令,請黎總統蓋印發表。
聯席會議剛散,這消息已給吳景濂、張伯烈知道,連忙又趕到公府裡來,阻止黎總統蓋印。
黎總統這時,已弄得全無主見,聽了這面好,聽了那面也好。
吳、張如此說,便把命令擱下不發表了。
這件事别的不打緊,卻觸怒了一位太歲爺吳佩孚将軍,立刻拍電痛斥黎總統違法。
張紹曾先提出辭職,王寵惠、顧維鈞、孫丹林、湯爾和、李鼎新、高恩洪等雖不辭職,卻拍了一個通電,大略道: 總統違法,拘捕閣員,十九日府院聯席會議所拟命令,又因議員包圍總統,不令蓋印。
責任内閣制完全破壞,待羅案解決,即全體辭職,以謝國民。
羅文幹在獄中,也呈請總統,将吳景濂告密案,下令交法庭辦理。
黎總統對于别的,倒不甚注意,隻有吳太歲爺這一電,卻有些受不住。
隔了一天,便派孫寶琦、汪大燮、黃開文、廕昌四位大老,親到地方檢察廳裡,把這位羅總長從獄裡迎接到公府禮官處居住。
想不到這位太歲爺的恩主曹锟,偏似和這位太歲故意為難似的,反而發了一個電報,列舉羅文幹五罪,請中央組織特别法庭,或移轉審訊,徹底根究。
還有如王承斌、齊燮元、熊炳琦、馬福祥、盧永祥等,也紛紛響應,發電攻擊羅氏。
黎總統有了這位曹老帥撐腰,膽氣陡壯,立刻發了一個電報,指斥吳氏。
吳佩孚見恩主曹老帥和許多督軍的電報,都和自己的電報意思相反,正在懊悔事情做得太鹵莽,偏又來了大總統指斥的電報,此時無可如何,隻得又發電聲明擁護總統,服從曹帥,對羅案不再置喙,所有太歲爺的威風,此時真減削了不知多少。
此等地方,我卻認老吳還算一個忠厚人。
黎元洪對於這件案子的真相,也曾發電聲明,并且反對組織特别法庭,又因曹锟和各督,盡皆攻擊羅氏,料道羅氏強不到哪裡去,便又送到獄裡去,教這位赫赫的總長,重去嘗嘗牢獄風味。
王寵惠、顧維鈞、孫丹林、李鼎新、湯爾和、高恩洪等人,便一齊提出辭職,并通電聲明:“各方舉動,不由正規,無力維持,即行辭職,不到部院。
惟羅案倘有牽涉之處,仍當束身待訊,決不遊移。
”黎元洪接了這個辭呈,當即批準,并即特任汪大燮為國務總理,王正廷為外交,高淩霨為内務,汪大燮又兼财政,張紹曾為陸軍,李鼎新為海軍,許世英為司法,彭允彜為教育,李根源署農商,高恩洪署交通,這件内閣的風潮,總算過去了。
閑話少說,書歸正傳。
卻說羅文幹下獄以後,到了十二月十一日,經檢察廳宣告羅文幹案證據不足,免予起訴,方才和黃體濂一同出獄。
無奈這件事又引起了議員方面的反對。
此時的黎總統,真叫做四面楚歌,雙方為難。
此時的内閣總理汪大燮,已因軍閥政客的反對而辭職,黎總統另任張紹曾為總理。
施肇基為外交,高淩霨為内務,劉恩源長财政,張紹曾兼陸軍,李鼎新長海軍,王正廷長司法,彭允彜長教育,李根源長農商,吳毓麟長交通。
一國的内閣總長,廢置如弈棋,國事安得不壞。
這幾位新總長,因恐怕國會投同意票時,遭了否決,竭力拉攏讨好,免不得又詢國會的意見,由彭允彜在閣議中提出議決,将羅文幹再交法庭審訊,因此又激起了一次大學潮。
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宣言彭允彜幹涉司法,羞與為伍,辭職出京,北京于是發生了一個留蔡驅彭的運動,整整鬧了兩個月。
正是: 國家之敗由官邪,政以賄成世乃亂。
這次學潮結束的時候,孫中山已回廣東,詳細情形怎樣,且看下回分解。
---------- 軍閥之離合,大率以利害為斷,利害相同則仇雠亦合,利害沖突則夙好亦離,劉成勳之助但懋辛,特以楊之力足為己敵也,使但強而楊弱,則楊可以不走。
然則禍福相倚,盛衰相伏之理,豈虛言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