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回複民權南京開幕抗和議北伐興師
關燈
小
中
大
清廷命令,南下議和,就是有志共和,一時也不便推倒滿清,遂與伍代表辯駁數次,仍主張君主立憲。
伍代表當然不允,嗣經彼此磋磨,定了一個通融的法兒,拟立時召集國會,将君主民主問題,付諸公決,當由雙方簽字。
再議國會辦法,及開會地點,伍主上海,唐主北京;伍主每省選派代表三人,唐初意未協,旋亦照允,惟地點尚未議定,電達袁總理定奪。
袁總理複電,不特反對上海開會,并雲:“各省代表,隻有三人,不足取信大衆。
唐使不候電商,徑行允協,未免越權,本總理礙難承認”雲雲。
無非為一己計。
看官試想!唐使南來,明明是袁總理的全權代表,當兩代表相見時,已經換驗文憑,确有全權字樣。
乃因這國會人數,由唐簽定,竟遭袁總理駁斥,還有甚麼全權可言?唐代表即日辭職,由袁總理緻電伍廷芳,直接議和。
正在辯論的時候,忽聞南京已組織新政府,選孫文為臨時大總統,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,不由的驚動了老袁,正副總統,都被他人取去,安得不驚。
立即電達南方,诘問伍代表。
略雲: 國體問題,由國會解決,現正商議正當辦法,自應以全國人民公決之政體為斷。
乃聞南京忽已組織新政府,并孫文受任總統之日,宣示驅逐滿清政府,是顯與前議國會解決問題相背,特诘問此次選舉總統,是何用意?設國會議決為君主立憲,該政府暨總統,是否立即取消?務希電複! 伍代表接到此電,亦拟就複稿,拍緻袁總理道: 現在民軍,光複十七省,不能無統一之機關,在國民會議未議決以前,民國組織臨時政府,選舉臨時大總統,此是民國内部組織之事,為政治上之通例。
若以此相诘,請還問清政府,國民會議未決以前,何以不即行消滅,何以尚派委大小官員?又前與唐使訂定,謂國民會議,取決多數,議決之後,兩方均須依從。
來電所诘問者,請還以相诘,設國會議決為共和立憲,清帝是否立即退位?亦希答複為盼! 袁總理瞧這電文,免不得氣憤起來,當下四處拍電,饬新授山西巡撫張錫銮,速帶三鎮全軍,往攻娘子關,進窺太原;故陝督升允,由甘肅募軍,由平涼窺陝西乾州;再調河南清軍,西薄陝西潼關;皖北清藩倪嗣沖,進駐颍亳;南京敗逃的提督張勳,由徐州招集散軍,攻入宿州,随處牽制民軍,大有以力服人的威勢。
暗中卻仍令唐紹怡,寓居滬上,作局外的調停,仍與伍代表密商,不使南北決裂。
一面硬逼,一面軟做,老袁确有手段。
南京政府,頗有些為難起來,各省代表團,恐臨時政府為和議所誤,行文嚴诘,日促進兵。
山西都督閻錫山,又飛書求救,接連是娘子關失守,太原失守,數次警電,絡繹傳來。
陝西潼關民軍,始挫終勝,雖幸得擊退清軍,究竟還是危險,也屢電告急,皖、徐一帶,又有不安的消息,于是南京政府,揭示進兵的方法,派鄂、湘民軍,為第一軍,向京漢鐵路前進;甯、皖民軍為第二軍,向河南前進,與第一軍約會開封、鄭州間;淮陽民軍為第三軍,煙台民軍為第四軍,向山東前進,約會濟南;秦皇島合關外各民軍為第五軍,山、陝民軍為第六軍,向北京前進,若第一二三四軍,進行順手,即與第五六軍會合,共搗虜廷。
再由臨時大總統孫文,檄告北方将士,其文雲: 民國光複,十有七省,義旗雖舉,政體未立,凡對内對外諸問題,舉非有統一之機關,無以達革新之目的,此臨時政府,所以不得不亟為組織者也。
文以薄德,謬承公選,效忠服務,義不容辭,用是不揣綿薄,暫就臨時之任,藉維秩序而圖進行,一俟國民會議舉行之後,政體解決,大局略定,敬當遜位,以待賢明。
區區此心,天日共鑒。
凡我同胞,備聞此言。
惟是和平雖有可望,戰局尚未終結,凡我籍隸北軍諸同胞,同是漢族,同為軍人,舉足重輕,動關大局,竊以為有不可不注意者數事,敢就鄙意,為我諸同胞正告之:此次戰事遷延,亦既數月,塗炭之慘,延亘各地,以滿人竊位之私心,開漢族仇殺之慘禍,操戈同室,贻笑外人,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;古語雲:“民之所欲,天必從之”,是知民心之所趨即國體之所由定也,今禹域三分光複逾二,雖有孫、吳之智,贲、育之勇,亦讵能為滿廷挽既倒之狂瀾乎?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;民國新成,時方多事,執幹戈以衛社稷,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,我同胞如不明燭幾先,即時反正,他日者,
伍代表當然不允,嗣經彼此磋磨,定了一個通融的法兒,拟立時召集國會,将君主民主問題,付諸公決,當由雙方簽字。
再議國會辦法,及開會地點,伍主上海,唐主北京;伍主每省選派代表三人,唐初意未協,旋亦照允,惟地點尚未議定,電達袁總理定奪。
袁總理複電,不特反對上海開會,并雲:“各省代表,隻有三人,不足取信大衆。
唐使不候電商,徑行允協,未免越權,本總理礙難承認”雲雲。
無非為一己計。
看官試想!唐使南來,明明是袁總理的全權代表,當兩代表相見時,已經換驗文憑,确有全權字樣。
乃因這國會人數,由唐簽定,竟遭袁總理駁斥,還有甚麼全權可言?唐代表即日辭職,由袁總理緻電伍廷芳,直接議和。
正在辯論的時候,忽聞南京已組織新政府,選孫文為臨時大總統,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,不由的驚動了老袁,正副總統,都被他人取去,安得不驚。
立即電達南方,诘問伍代表。
略雲: 國體問題,由國會解決,現正商議正當辦法,自應以全國人民公決之政體為斷。
乃聞南京忽已組織新政府,并孫文受任總統之日,宣示驅逐滿清政府,是顯與前議國會解決問題相背,特诘問此次選舉總統,是何用意?設國會議決為君主立憲,該政府暨總統,是否立即取消?務希電複! 伍代表接到此電,亦拟就複稿,拍緻袁總理道: 現在民軍,光複十七省,不能無統一之機關,在國民會議未議決以前,民國組織臨時政府,選舉臨時大總統,此是民國内部組織之事,為政治上之通例。
若以此相诘,請還問清政府,國民會議未決以前,何以不即行消滅,何以尚派委大小官員?又前與唐使訂定,謂國民會議,取決多數,議決之後,兩方均須依從。
來電所诘問者,請還以相诘,設國會議決為共和立憲,清帝是否立即退位?亦希答複為盼! 袁總理瞧這電文,免不得氣憤起來,當下四處拍電,饬新授山西巡撫張錫銮,速帶三鎮全軍,往攻娘子關,進窺太原;故陝督升允,由甘肅募軍,由平涼窺陝西乾州;再調河南清軍,西薄陝西潼關;皖北清藩倪嗣沖,進駐颍亳;南京敗逃的提督張勳,由徐州招集散軍,攻入宿州,随處牽制民軍,大有以力服人的威勢。
暗中卻仍令唐紹怡,寓居滬上,作局外的調停,仍與伍代表密商,不使南北決裂。
一面硬逼,一面軟做,老袁确有手段。
南京政府,頗有些為難起來,各省代表團,恐臨時政府為和議所誤,行文嚴诘,日促進兵。
山西都督閻錫山,又飛書求救,接連是娘子關失守,太原失守,數次警電,絡繹傳來。
陝西潼關民軍,始挫終勝,雖幸得擊退清軍,究竟還是危險,也屢電告急,皖、徐一帶,又有不安的消息,于是南京政府,揭示進兵的方法,派鄂、湘民軍,為第一軍,向京漢鐵路前進;甯、皖民軍為第二軍,向河南前進,與第一軍約會開封、鄭州間;淮陽民軍為第三軍,煙台民軍為第四軍,向山東前進,約會濟南;秦皇島合關外各民軍為第五軍,山、陝民軍為第六軍,向北京前進,若第一二三四軍,進行順手,即與第五六軍會合,共搗虜廷。
再由臨時大總統孫文,檄告北方将士,其文雲: 民國光複,十有七省,義旗雖舉,政體未立,凡對内對外諸問題,舉非有統一之機關,無以達革新之目的,此臨時政府,所以不得不亟為組織者也。
文以薄德,謬承公選,效忠服務,義不容辭,用是不揣綿薄,暫就臨時之任,藉維秩序而圖進行,一俟國民會議舉行之後,政體解決,大局略定,敬當遜位,以待賢明。
區區此心,天日共鑒。
凡我同胞,備聞此言。
惟是和平雖有可望,戰局尚未終結,凡我籍隸北軍諸同胞,同是漢族,同為軍人,舉足重輕,動關大局,竊以為有不可不注意者數事,敢就鄙意,為我諸同胞正告之:此次戰事遷延,亦既數月,塗炭之慘,延亘各地,以滿人竊位之私心,開漢族仇殺之慘禍,操戈同室,贻笑外人,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;古語雲:“民之所欲,天必從之”,是知民心之所趨即國體之所由定也,今禹域三分光複逾二,雖有孫、吳之智,贲、育之勇,亦讵能為滿廷挽既倒之狂瀾乎?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;民國新成,時方多事,執幹戈以衛社稷,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,我同胞如不明燭幾先,即時反正,他日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