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一回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李太後還宮,就有在朝文武官員探聽消息。
忽報銮車到了,一衆官員紛紛至城外恭迎。
隻見旗幡招展,車駕已到。
衆官員兩旁俯伏。
聖上一進京城,敕令接駕文武官員不必在此伺候,衆禦林軍速歸本部,另候賜赍。
命光祿寺排禦宴款待三兄,着幾位随駕大臣陪宴不表。
且說曹皇後帶領三宮六妃,多少内監、宮娥,迎接太後進宮。
先是天子,後是曹皇後參拜,朝禮畢,妃子宮嫔,人人都來朝見請安。
李太後命各還宮,不必在此伺候,隻留天子在宮。
李太後嗟歎道:“想起前情,不在皇宮已将二十載,隻道永在陳州破窯中沒世,豈料今日複得回宮,皆賴包拯之功。
”聖上道:“郭槐施謀陷害,必須明正典刑,安樂宮中劉太後焉能逃罪,南清宮狄母後欺瞞先帝,亦有未合,均請母後主裁。
”李太後言道:“皇兒,你枉為南面之君,此事尚難明決麼?當日陳琳救你到南清宮,狄後褪褓撫育長成,雖非十月懷胎之苦,也有三年乳哺之恩。
即今劉氏雖然心狠意毒,須念他是先皇元配,且免追究。
惟陳琳是救你恩人,須當厚報,寇宮娥已自慘亡,須當追封族表,此事當與參政大臣酌議。
至兇惡郭槐,斷然姑寬不得,速命包卿将他正刑。
”天子諾諾領命,說道:“母後仁慈,世所希見。
”李太後道:“皇兒,娘今日還宮,諒想劉氏無顔到來見我,我倒要進安樂宮見見他,看他怎生光景,有何言語。
”說罷,李太後即喚宮娥引導。
忽有宮娥啟奏萬歲爺與太後道:“劉太後于聖駕出京之後,用紅绫自缢宮中。
”天子道:“既有此事,何不早說?”宮女回奏道:“東宮娘娘早已吩咐,言太後回朝,乃是喜事,不必早報,且待緩些奏知,故奴婢等不敢奏聞。
”李太後聽罷,嗟歎一聲,不覺垂淚兩行,說道:“可憐他畏罪,先自尋死,豈知我并不計較。
”天子道:“劉太後既然缢死,可曾入殓否?”宮娥啟禀道:“因待萬歲回朝作主,是以尚未成殓。
”李太後道:“須念他是先帝正宮,他已先尋自盡,且好生殡殓,安葬先陵。
”天子道:“此事不可。
他雖是先皇元配,但他欺瞞先帝,罪重千斤,将他殡葬皇陵,先皇在天之靈豈容負罪之人依附陵旁?母後雖有容人之量,情理有偏,還應将棺柩另立墳茔,方于理無害。
”李後道:“皇兒處分有節,依此施行便了。
”當日天子下旨,将劉太後棺椁成殓,另立墳茔,不必舉哀。
若論到劉太後乃是先皇正後,隻因一念之差,死于非命,不成喪,不舉哀,中外百官不挂孝,隻用棺柩一口,悄悄收殓,不容安葬皇陵,猶如死了無位宮嫔一般。
劉太後身亡之事交代明白。
再言南清宮狄太後,隻因有了冒認太子之罪,是以進宮來見李太後。
當日狄太後要行君臣參見禮,李太後執意不肯,竟如姊妹平禮相叙坐下。
狄太後心有不安,局促赧顔,李太後反是再三緻謝,言道:“當初我兒身遭大難,多蒙賢妹收留撫養,乃得接嗣江山,洪恩大德,何以為酬?今日母子完聚,皆得賢妹維持之力。
”狄太後道:“那裡敢當娘娘重謝,說來更使臣妾羞愧。
但當時迫于勢所難言,一說明此事,先結怒于劉太後,實乃事在兩難。
然亦不知寇宮女通知娘娘,逃出别方,隻道被奸監焚害了。
今娘娘得叨大信,仍在人間,實乃可喜。
”姐妹正在言談之際,忽值天子進宮,朝見狄母後,狄太後大覺羞愧。
當日李太後又差内監往楊府邀請畲太君進宮,太君請安畢,叙談一番。
頃刻間内宮排宴,三尊年一同暢叙,各宮都排喜宴,不能一一細述。
次日天子臨朝,百官朝見已畢。
天子說道:“包卿,朕思寇宮女曾将寡人母子救出,投水而亡,今陳琳現在亦有救主之功。
生死之恩,據卿應如何旌贈。
郭槐罪惡滔天,如何正法,卿家也須代朕處分。
”包公奏道:“啟上陛下,寇宮娥有功慘死,應得追封,可起柩附葬于皇陵腳下,再建祠廟,追封為天妃元母,旌表流芳,永受香煙。
陳琳身為内監,忠貞救主,加封公爵,另建府第,禦賜宮監侍奉,永食王家厚祿,死則敕附太廟之中。
郭槐害幼主于先,謀主母于後,斬絕王家宗嗣,十惡大罪,例應抽筋割舌,粉骨揚灰。
臣拟如此,伏乞聖裁。
”天子道:“依卿所拟。
”即着包公押郭槐赴市曹正法複旨。
包公道
忽報銮車到了,一衆官員紛紛至城外恭迎。
隻見旗幡招展,車駕已到。
衆官員兩旁俯伏。
聖上一進京城,敕令接駕文武官員不必在此伺候,衆禦林軍速歸本部,另候賜赍。
命光祿寺排禦宴款待三兄,着幾位随駕大臣陪宴不表。
且說曹皇後帶領三宮六妃,多少内監、宮娥,迎接太後進宮。
先是天子,後是曹皇後參拜,朝禮畢,妃子宮嫔,人人都來朝見請安。
李太後命各還宮,不必在此伺候,隻留天子在宮。
李太後嗟歎道:“想起前情,不在皇宮已将二十載,隻道永在陳州破窯中沒世,豈料今日複得回宮,皆賴包拯之功。
”聖上道:“郭槐施謀陷害,必須明正典刑,安樂宮中劉太後焉能逃罪,南清宮狄母後欺瞞先帝,亦有未合,均請母後主裁。
”李太後言道:“皇兒,你枉為南面之君,此事尚難明決麼?當日陳琳救你到南清宮,狄後褪褓撫育長成,雖非十月懷胎之苦,也有三年乳哺之恩。
即今劉氏雖然心狠意毒,須念他是先皇元配,且免追究。
惟陳琳是救你恩人,須當厚報,寇宮娥已自慘亡,須當追封族表,此事當與參政大臣酌議。
至兇惡郭槐,斷然姑寬不得,速命包卿将他正刑。
”天子諾諾領命,說道:“母後仁慈,世所希見。
”李太後道:“皇兒,娘今日還宮,諒想劉氏無顔到來見我,我倒要進安樂宮見見他,看他怎生光景,有何言語。
”說罷,李太後即喚宮娥引導。
忽有宮娥啟奏萬歲爺與太後道:“劉太後于聖駕出京之後,用紅绫自缢宮中。
”天子道:“既有此事,何不早說?”宮女回奏道:“東宮娘娘早已吩咐,言太後回朝,乃是喜事,不必早報,且待緩些奏知,故奴婢等不敢奏聞。
”李太後聽罷,嗟歎一聲,不覺垂淚兩行,說道:“可憐他畏罪,先自尋死,豈知我并不計較。
”天子道:“劉太後既然缢死,可曾入殓否?”宮娥啟禀道:“因待萬歲回朝作主,是以尚未成殓。
”李太後道:“須念他是先帝正宮,他已先尋自盡,且好生殡殓,安葬先陵。
”天子道:“此事不可。
他雖是先皇元配,但他欺瞞先帝,罪重千斤,将他殡葬皇陵,先皇在天之靈豈容負罪之人依附陵旁?母後雖有容人之量,情理有偏,還應将棺柩另立墳茔,方于理無害。
”李後道:“皇兒處分有節,依此施行便了。
”當日天子下旨,将劉太後棺椁成殓,另立墳茔,不必舉哀。
若論到劉太後乃是先皇正後,隻因一念之差,死于非命,不成喪,不舉哀,中外百官不挂孝,隻用棺柩一口,悄悄收殓,不容安葬皇陵,猶如死了無位宮嫔一般。
劉太後身亡之事交代明白。
再言南清宮狄太後,隻因有了冒認太子之罪,是以進宮來見李太後。
當日狄太後要行君臣參見禮,李太後執意不肯,竟如姊妹平禮相叙坐下。
狄太後心有不安,局促赧顔,李太後反是再三緻謝,言道:“當初我兒身遭大難,多蒙賢妹收留撫養,乃得接嗣江山,洪恩大德,何以為酬?今日母子完聚,皆得賢妹維持之力。
”狄太後道:“那裡敢當娘娘重謝,說來更使臣妾羞愧。
但當時迫于勢所難言,一說明此事,先結怒于劉太後,實乃事在兩難。
然亦不知寇宮女通知娘娘,逃出别方,隻道被奸監焚害了。
今娘娘得叨大信,仍在人間,實乃可喜。
”姐妹正在言談之際,忽值天子進宮,朝見狄母後,狄太後大覺羞愧。
當日李太後又差内監往楊府邀請畲太君進宮,太君請安畢,叙談一番。
頃刻間内宮排宴,三尊年一同暢叙,各宮都排喜宴,不能一一細述。
次日天子臨朝,百官朝見已畢。
天子說道:“包卿,朕思寇宮女曾将寡人母子救出,投水而亡,今陳琳現在亦有救主之功。
生死之恩,據卿應如何旌贈。
郭槐罪惡滔天,如何正法,卿家也須代朕處分。
”包公奏道:“啟上陛下,寇宮娥有功慘死,應得追封,可起柩附葬于皇陵腳下,再建祠廟,追封為天妃元母,旌表流芳,永受香煙。
陳琳身為内監,忠貞救主,加封公爵,另建府第,禦賜宮監侍奉,永食王家厚祿,死則敕附太廟之中。
郭槐害幼主于先,謀主母于後,斬絕王家宗嗣,十惡大罪,例應抽筋割舌,粉骨揚灰。
臣拟如此,伏乞聖裁。
”天子道:“依卿所拟。
”即着包公押郭槐赴市曹正法複旨。
包公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