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回

關燈
英道:“打死這兩個奴才,我抵償他們的性命!”店主道:“不可!倘若當真打死了,豈不累及我開店之人麼?三位且吃酒吧。

    ”二人思量:不料李繼英有此本事,實難和他相争,我二人何苦與他結冤,回去隻說不見就是了。

    龐興呼道:“李兄,不必多言了,既然你不肯回去,我們且回去複禀太師爺便了。

    ”李繼英聽罷,微笑道:“早些如此說,我也不敢得罪,二位且請過來吃酒吧。

    ”龐喜道:“我們沒有酒東。

    ”李繼英道:“都是我叫的酒肴。

    ”二人道:“如此叨擾了。

    ”李繼英道:“那裡話來,同伴弟兄,何煩客套!”店主問道:“客官可是做賊盜的麼?不然何以争打一番,又同飲酒?”李繼英喝聲:“胡說!這二位是我同伴弟兄,我們是龐府中來的。

    再有上品佳肴美酒,且拿幾品來用用。

    ”店主領命,登時取到,三人一同把盞,盡歡暢飲一番。

     二人問道:“繼英兄,我們方才不是了。

    但今不知你到那處安身,又缺少盤費,怎生主張?”繼英道:“二位哥哥,不必為我擔懮;行程川資,我盡足用。

    ”龐喜道:“繼英兄方才說轉回山西,你卻遷了。

    在龐府太師處,吃的現成茶飯,穿的現成衣冠,仗着太師爺的威權,好不榮耀。

    那狄青到底與你有甚相關,你将他放走了,抛卻富貴榮華的大門風,隻落得孤零飄蕩,苦受風霜。

    縱然你回得山西,一事無成,怎生是好!”繼英道:“二位哥哥,人各有心,吾當初跟随狄老爺之日,待我不異兒子一般。

    今日小主人有難,理當搭救,保全了先主人一脈香煙,吾李繼英縱有不測,死在九泉,也是心安了。

    那龐太師行惡,勢如烈火,殺害多少無辜,日後終于無好報應的,我斷不欲與巨奸作伴。

    況男子志在四方,六尺身軀男子漢,何愁度日無依?”龐興聽了道:“繼英兄果然言之有理。

    ”便對龐喜道:“我家太師爺作惡多端,後來絕無好處,倘有什麼禍事臨門,想逃遁也遲了。

    古雲:識時務者為俊傑。

    不如趁此時另尋機會,與李繼英兄作伴同行,你意下如何?”龐喜道:“正該如此!但不知繼英兄肯允否?”李繼英笑道:“二位老哥,既願同行甚妙。

    ”龐興又道:“隻是我二人盤川未曾拿得,空空兩個光身,如何遠遁?不若轉去盜他些銀兩,連日同行,豈不更美。

    ”李繼英道:“不消如此,二位倘能決志同行,盤費都是我的。

    ”興、喜道:“叨擾你的酒鈔,怎好又花你的川資,這實不該當。

    ”李繼英道:“弟兄同志,何分彼此?”當時三人叙談,甚為親密,下樓會了酒鈔,一齊出了酒肆門,一路而行,徑向山西而去。

    道經天蓋山,有數十強徒,手持利刃,要打劫東西,卻被繼英搶了鋼刀一口,殺死幾人,餘外的四散奔逃,亦有逃走回山中去的。

    原來此座山崗,乃是張忠、李義聚集地方,他二人一去兩月多不返,這些小喽羅,天天在此打劫,今被李繼英占奪此山,三人在此,暫且羁身落草,小唆羅伏其使喚。

    此話暫停,後文自有交代。

     再表汴京潞花王諱趙璧,乃是趙大祖嫡元孫,當時年方十五,生來相貌堂堂,與當今嘉佑皇手足之稱。

    不幸父王早已歸天十餘載,他父排行第八,即八大王趙德昭,上文選狄妃已有叙明。

    如今他子襲父職,封為潞花王,先帝已敕賜南清宮居住,仍授着打王金鞭。

    宮中建造一座嵌寶龍亭,供奉着太祖龍牌。

     有一天,潞花王在宮中,夫妻朝參母後畢,坐于兩旁,宮娥送上參湯用罷。

    潞花王一看,說道:“臣兒上啟母後,為什麼愁眉雙鎖,帶着懮容,未知有何不悅?伏望母後說與兒媳們知之。

    ”狄後聞兒動問,便道:“兒媳啊,隻因昨夜三更得了一夢,未知主何吉兇,想起來,甚覺煩悶不悅。

    ”小王爺道:“不知母後有何夢兆,怎生夢來?”狄後說:“兒媳,為娘的夢見飲宴之間,取一肉餡,方人口中,咬個兩開,内中有肉骨一塊。

    不料那骨将牙齒撞得疼痛,濾出血來:将骨肉染遍了,其餡即圓合了。

    想來牙損見血,濾于骨肉,其夢兆諒必兇多吉少,是以納悶不安。

    ”小王爺聽了,便道:“母後休得心煩,待臣兒去召請詳夢官到來詳解,便知其兆兇吉了。

    ”當時潞花王辭過母後出堂,想來包拯、韓琦乃是博學之臣,即差内監往召二臣。

     包拯先來,韓琦後到,上銀銮殿,參見千歲。

    王爺道:“二位卿家,休得拘禮。

    ”即命賜坐。

    内侍獻茶畢,潞花王即将母後之夢說明,早有包爺道:“微臣粗知淺見,隻知判斷民情,圓夢幻事,從來不懂。

    ”王爺道:“包卿不明詳解麼?”包爺道:“臣詳解不來。

    ”王爺又道:“如此,韓卿可詳解否?”韓爺道:“臣略能詳解此兆。

    ”王爺道:“其意如何?”韓爺道:“其夢肉開見骨,齒血濾于骨肉之間,太後娘娘必主骨肉重逢,乃是吉兆。

    ”王爺道:“應在何時?”韓爺道:“臣思餡缺複圓,該應于十五月圓之日。

    ”包公暗喜道:韓年兄為人學問廣博,比老包高明得多了。

    包公正在自思,潞花王微笑道:“果然如此,實是奇了!”韓爺道:“臣據理而詳,該得此兆,但未知驗否?”潞花王道:“包卿你職事冗繁,且請先回府,韓卿少留,待孤家禀複母後,再行定奪。

    ”當時包爺别去,韓爺待潞花王進内禀知母後。

     不知狄太後如何主見,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