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回

關燈
話說王彥所薦二才子,着江甯府學送入京師,至禮部投文。

    禮部尚書陳德謀接了文書并奏章,即批聽候奏議。

    回文江甯府學,即與二子轉到公館去訖。

     庭瑞所薦張村二子,命長沙府學送進京城,亦至禮部投文,禮部一概收了文書,也令他聽候回文。

     明日,帝陛殿。

    禮部出班奏曰:“今有江南學臣薦二少年才子進京,乃湖南撫臣之子,一名秉幹,一名秉剛,有表章奏聞。

    湖南學臣亦有表文,薦二子來京,姓張氏,一名敬威,一名顯威。

    俱在朝門候旨。

    ”帝看了表章,喜曰:“兩學臣如此為朕訪才,真賢臣也。

    ”遂批:“五日内候朕親臨文華殿面試,可暫着四子寓于絲綸閣中。

    ”禮部領旨出朝,遂請四子寓于絲遂綸閣。

    即發回文,令江甯、長沙兩訓導回省。

    當日旨意一下,四子皆打點考試。

     卻說敬威兄弟見了菊英,似乎面善,又不好認得。

    菊英認得敬威兄弟,乃将自己男裝及秀英之事告之,又囑其切勿洩漏。

    敬威點頭會意,乃密将庭瑞之意告菊英,菊英籲嗟不已。

     卻說帝女璧玉與秦王女金鸾,在宮中總是題詩作賦。

    今聞江南、湖南兩處學臣薦了四個才子來京,帝批五日内親試。

    璧玉與金鸾私語曰:“去歲父王欲招榜眼為驸馬不遂。

    今薦來四子,其中必有吾姐妹緣人矣。

    ”金鸾曰:“何不假扮書生與四子共試,勝彼則可以揚名,不勝亦無人知覺。

    ”璧曰:“此言甚善。

    ”商量既定往告母後。

    後從之,乃暗使人知會學臣李勃。

    即使二女假扮書生,先到李勃處投下。

    璧玉遂取名朱璧,金鸾亦取名朱鸾。

     李勃領皇後密旨,亦修了薦賢表章,薦二子入禮部。

    禮部亦請二子寓于絲綸閣,遂将李勃表章申奏。

    帝在宮時,皇後已将此事奏明。

    今禮部來奏,已先會意,亦批考期并試。

     及至考期,先賜六子七品冠帶。

    然後帝禦文華殿,滿朝文武朝參畢,分班俟候。

    帝乃傳旨,選六子上殿。

    俯伏金階,帝命平身。

    賜坐于殿上,各賜文房四寶。

    即欽點三個題目,使六子作文。

    帝命大學士孫建庭監場,其文武大臣供在殿前俟候。

     未及一個時辰,六子作文俱畢。

    太監入宮,請帝升坐。

    六子俯伏,各呈上文字三篇于禦案前。

    太監接上,命六子平身,六于遂皆退入文班中。

    帝将文字細看。

     看畢,以文示諸文臣曰:“朕閱此卷,頗覺快絕。

    卿等可細評之,以辨高下。

    ”文臣領旨,簇擁殿前,各看一卷,莫不驚異。

    又各将看了的易換來看,愈加稱奇。

    乃奏曰:“六卷皆天才,更無可亞者,臣等何敢安評。

    ”帝大喜曰:“誠如是,學臣所薦皆有眼力矣。

    ”乃複選六子上殿,曰:“朕觀卿等皆當世奇才。

    今命卿等各賦詩一首,務在舉筆成文,看卿口氣以辨高下。

    ”六子遂俯伏該題。

     帝乃用大龍箋一張挂于殿上,禦筆書題曰:月中丹桂,不限韻。

    又賜筆一枝,墨一池,列于殿上。

    五子推遜,菊英、秀英假謙一番,遂執筆題于龍箋之上,一揮而就。

    詩曰:跳出龍門入鳳池,今朝阙下論高低。

     月中應有長春桂,臣折高頭第一枝。

    題罷,後書:臣楊秉幹應制。

    遂交筆與敬威。

    敬威題曰:泮水由來透鳳池,鳳池應有上天梯。

     月中丹桂連根拔,不許他人折半枝。

    後書:臣張敬威應制。

    菊英題曰:書生舉步上瑤台,自負文章八鬥才。

     昨夜天庭門未閉,被臣和月掇将來。

    後書:臣楊秉剛應制。

    顯威題曰:寒窗十載對燈前,此日鳌頭臣占先。

     欲向蟾宮拔桂樹,也須待月到天邊。

    後書:張顯威應制。

    璧玉題曰:外來桂客且從容,月裡豈無折桂翁。

     任爾能施公遠法,明皇未必到蟾宮。

    後書:臣朱壁應制。

    金鸾詩曰:諸君何必苦争榮,百鳥先飛遜大鵬。

     縱有英雄空用力,安然丹桂在蟾官。

    後書:臣朱鸾應命。

     六子題罷,兩班文武無不喝采。

    帝大悅,遂皆欽點為翰林。

    六子謝恩而出。

    簾退朝,各官皆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