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回 念故交岡上尋遺體 懷深恨刀下誓狂言

關燈
,說他喪師辱國明廷把他革職拿問,另簡兵部侍郎熊延弼代任經略。

    熊廷弼奉到上谕,即具摺上奏,略道臣聞遼左京師肩背,河東遼鎮腹心,開原又河東根本。

    開原今已破,則北關難保,朝鮮亦不可恃,遼河亦何可守?乞速遣将,備秣糧,修器械,毋窘臣用,毋緩臣期,毋中格以阻臣氣,毋旁撓以掣臣肘,毋獨遺臣以艱危。

    以緻誤臣誤遼兼誤國也。

    謹奏。

    奏上,神宗報允,賜尚方寶劍,令便宜行事。

    熊廷弼出了海關,見難民紛紛逃來,細細查問,知鐵嶺又失,沈陽吃緊,居民因此西奔。

    遂用好言撫慰。

    叫他們随回遼陽,不必驚慌。

    走得幾天,行抵遼陽,立刻出示安民。

    一面督率軍士、造鐵車,備火器,修築城池招集流亡,複冒雪出巡至沈陽,修城閱兵,自制一篇痛哭淋漓的祭文。

    親祭陣亡将士。

    随祭的軍士,個個都感泣下淚,自有一番振作。

    遼沈得過了幾年安靜的日子,在這幾年間,又聚集精兵十八萬。

    分守各處的要隘。

    這時任他智勇雙全的滿洲皇帝,也沒法擺布他。

    這正是熊經略守遼的政績。

    那滿洲皇帝,見遼沈無隙可乘,想起葉赫部主從前賴我婚姻,如今又幫助明朝來打我此仇不可不報。

    但兒子代善貝勒,和他有姻親的關系,一旦出兵打他,于親戚面上不好看代善在旁站起來說道:“他先作不仁,我也不妨作不義。

    從來說大義滅親,俺們要成大事的人,不能顧慮得許多。

    ” 便向父皇請求得個先鋒元帥,帶一萬人馬先行。

    皇帝自統二萬人馬随後跟來,諸貝勒大臣也随營聽用。

    卻說葉赫部主,兄弟二人,二名金台石,鎮守東城,一名布揚古,鎮守西城。

    自從明兵大敗以後,自知開罪建州,刻刻防備着他來報仇。

    這時建州兵果然到來,直逼東城,一攻一守,兩不相幹。

    英明皇帝固是能軍,金台石也是不弱,布揚古東城吃緊,分兵來援,被建州兵殺敗,追到城下,圍住西城,東城守兵,見建州兵去了一半,略一松懈,那建州兵已緣梯而上。

    城上急擲矢石,已是不及。

    金台石聞城已被陷,登台死守,縱火自焚屋宇。

    那建州兵蜂擁前來,一齊殺入台中,金台石冒死突圍,被一箭射倒,建州兵便上前按住他,捆縛回營。

    英明皇帝起初猶顧念親戚之情,叫他歸降,誰知他怒氣勃勃,出言不遜,惱得皇帝性起,喝令推出枭首。

    但聽金台石厲聲說道:“我生前不能抵抗滿洲,我死後無知則已。

    死若有知,定不使葉赫絕種,将來無論傳下一子一女,總要報此仇恨。

    ” 金台石說至此,首已落地。

    皇帝即令代善貝勒拾起他的首級,挑在竿上,往西城招降代善來到城下,用了一片顧念親誼的話兒,說動了布揚古的心,又把金台石的首級,拿來示威。

    那布揚古聞東城已破,眼見得獨力難支,至此遂不能不作城下之盟。

    西城一降,葉赫遂亡。

    皇帝心已快慰,把從前的碑文,撇在腦後。

    那裡曉得二百年後,複生出一大椿大禍崇呢,這且慢表。

    英明皇帝在東城住了兩天,便班師回國。

    人馬走到半路,忽然探馬報說,前面有一隊兵馬,打着蒙古旗号,攔住去路。

    有一位将軍,口口聲聲說,奉了林丹汗之命,捧有國書在此,要見你建州皇帝。

    皇帝心想蒙古是西北大國,林丹汗又是蒙古五部的盟主,今既有使臣到來,不可怠慢了他。

    忙吩咐紮住人馬,傳來使進帳。

    當下見營門外走進一個大将來,手捧國書,行到皇帝面前,行過禮,便道林丹汗使臣康喀爾拜虎,來此呈遞國書。

    大貝勒在旁,伸手接過國書來。

    呈上父皇閱覽。

    國書上面寫道:統四十萬衆蒙古主巴圖魯林丹汗,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英明皇帝安守無恙耶。

    明與吾二國,仇綢也。

    聞自午年來,汝數苦明國。

    今年夏,我已親往明之廣甯,招撫其城,收其貢賦,倘汝兵往廣甯,吾将牽制汝。

    吾二人非有釁端也。

    但以吾已服之城,為汝所得,吾名安在?若不從吾言,則我二人是非,天必鑒之。

    先是二國使者,常相往來,因汝使臣謂不以禮相遇,吾兩人,遂不複聘。

    如以吾言為,汝其令前使來,複至我國。

    英明皇帝看了國書,一言不發。

    把這書遞給大貝勒,諸貝勒大臣一齊上來,一邊看着一邊連說,豈有此理,就中四貝勒忍耐不住,搶上前去,一把揪住那拜虎,拔下佩刀來,要割下他的鼻子。

    皇帝忙止住他,一面喚人把拜虎領出去,給他酒肉,好好看待;一面在帳中召集諸貝勒大臣,商量如何答複。

    有的說把拜虎逐出,莫去理會他。

    有的說把蒙古管理的兵,都捉來割去耳機,教他回去,叫他知道我們的厲害。

    皇帝一概不贊成。

    這時皇子多爾衮,在皇帝身邊,搶着說道:“我看不如因利乘便,趁此和蒙古結交,不知父皇以為然否。

    ”  正是:争雄自古先懷遠經國由來重睦鄰欲知多爾衮計策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