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回
關燈
小
中
大
以湯思退為左仆射,陳康伯為右仆射。
因為韋太後八十壽誕,舉行慶祝。
典禮既畢,太後便覺身體不豫,病了數日,即崩于慈甯宮。
高宗悲恸不已,上尊谥為顯仁皇太後,葬于永佑陵旁。
時高宗年已五十有餘,尚未生育皇嗣,本來屬意于普安郡王瑷,因為秦桧所挾制,故遷延至今,尚未建立。
此時韋太後駕崩,念及自己無後,意欲立瑷為皇嗣。
但因當初選宗子進宮時,曾有二人,一人賜名為璩,現亦加封為恩平郡王。
雖當初試驗優劣,高宗已知瑷勝于璩,但現在長成之後,兩位郡王,皆是品貌端方,骨格凝重,不愧天潢貴胄,一時竟分不出高下來。
所以高宗心下,很覺遲疑,不能決斷。
默想了半日,忽得一法,命内侍撰選了美麗宮女二十人,分賜于普安、恩平兩邸。
二王蒙賜,謝恩而退。
普安郡王瑷,得了十個宮女,卻隻令給事左右,絕不相犯;恩平郡王璩,得了十個宮女,便左擁右抱,日夕取樂。
過了一年,吏部尚書張壽,入見高宗,偶然談及皇儲一事。
張壽乘機言道:“立儲乃國家大事,今日國計,無過于此,請陛下于普安、恩平兩邸,擇一建立。
”高宗點頭道:“卿言甚是!朕當選擇一人,即行冊章。
”張壽既退,高宗命向兩邸,調回去年賜給的二十個宮女。
在普安邸中的十個人,尚是處女;那恩平邸中的十個人,都已破瓜了。
高宗乃決計立普安郡王瑷為皇嗣,因将分賜宮女一事,告知吳後。
吳後亦贊成立瑷為嗣,商議已定,尚未宣布。
利州提點刑獄範如圭,選擇至和、嘉祐間名臣表疏,三十六篇,進陳禦覽。
高宗知道他在諷谏,即日明下诏谕,立普安郡王瑗為皇嗣,改名為玮。
加封恩平郡王璩,開府儀同三司,判大宗正寺,改稱皇侄,仍将宮女,一概給還。
冊儲禮成,中外人心大悅! 忽右相陳康伯入報高宗道:“金人恐要敗盟,請陛下速籌邊防才好。
”康伯之言,剛才說畢,湯思退很覺不快!接口說道:“去歲使臣回來,還說鄰國恭順,和好無他。
這敗盟的話,從何而來。
臣以為都是沿邊守臣,圖立戰功,妄觊封賞,所以有這訛傳。
”康伯微笑道:“恐怕此翻未必是訛傳了。
陛下不信,可召問吏部尚書張壽,就可知道這消息,并非假的。
”高宗忙傳張壽入見,詢問敗盟的消息從何而來?張壽便将如何能得這消息的原因一一奏知。
原來,南宋與金國和好以來,每年遇到兩國皇帝生辰及正旦,必定互相遣使祝賀。
這一條也載在和約裡面,是每年必要履行的。
今年金國派來賀正旦的使,乃是禮部尚書史宜生。
這史宜生本來是中國福建人氏,遇見一個善相的僧人替他看相,說他兩顴高聳,天庭相配,地角方圓,是個公卿之相,後來又看他的手和手腕,說道:“你身上的汗毛,一齊向上逆生;臂上的毛,且複于手腕,必定要投往他邦,背了祖國,方得富貴。
”史宜生聽了這話,也似信不信的,抛在一旁。
過了一二年,忽然遇着一個龜山僧人,器重宜生的才幹,願意介紹他到金國去做些事情。
宜生陡然憶起從前相面的話來,便欣然答應,随了龜山北行。
不上幾年,居然一帆風順,在金國做到禮部尚書;金主亮便派他做了賀正旦的使臣。
這史宜生,本是中國人,宋朝乃是他的祖國,乃是有心要幫助的,他早已知道金主亮,四下調兵,要想與宋開戰,不過還沒有宣布就是了。
宜生沿路行來,見宋朝全無準備,邊院空虛,心内很覺擔憂,便拿定主意,洩漏機關,好使宋朝早做防備,免得被金兵突然殺來,弄得國破家亡。
及至到了臨安,便至班荊館休息。
宋朝與金修好之後,便在離臨安三十裡的地方,築了一座使館,取名為班荊館,專為北來使臣,寄宿及筵宴之所。
照例北使到了班荊館,派有館伴使陪侍。
這次派的館伴使,是吏部尚書張壽,依着向例,引使臣詣阙入賀,賜禦筵于館内。
傳宣撫問買龍茶一斤,銀合三十兩。
一切禮畢,史宜生便和張壽叙談,并說起自己也是宋人,不過在金為官的話。
張壽見史宜生談話頗為直爽,也就很覺親近。
史宜生有意要吐露金人将欲敗盟,引兵南下的消息,隻因還有副使在座,不便直言,遂向張壽使了個眼色,故意望着北方說道:“今日北風甚勁,閣下須要小心防備,恐生寒疾。
” 張壽為人,本來機警,見史宜生向自己先使眼色,然後說這兩句話,明明是指着金人,要從北南下,叫宋朝早些防備的意思,便點頭答道:“足下之言甚是!自當小心預防。
”史宜生還恐張壽不明白自己的意思,又故意取了案上的筆,扣着桌沿說道:“筆來,筆來。
”張壽更加明白,他是說金兵必定要來的意思,便和他們支吾了一會,匆匆的回來告知陳康伯,所以康伯入報高宗。
請速防備。
偏偏是湯思退說是訛傳,隻得請高宗召問張壽。
張壽入見把詳情陳明,又對高宗道:“金主亮弑主弑母,殘忍已極。
陛下不可不防。
”高宗點頭稱是,遂即請求兵備。
但金主本名亶,怎麼又說金亮呢? 欲知這個原由,且聽下回分解。
因為韋太後八十壽誕,舉行慶祝。
典禮既畢,太後便覺身體不豫,病了數日,即崩于慈甯宮。
高宗悲恸不已,上尊谥為顯仁皇太後,葬于永佑陵旁。
時高宗年已五十有餘,尚未生育皇嗣,本來屬意于普安郡王瑷,因為秦桧所挾制,故遷延至今,尚未建立。
此時韋太後駕崩,念及自己無後,意欲立瑷為皇嗣。
但因當初選宗子進宮時,曾有二人,一人賜名為璩,現亦加封為恩平郡王。
雖當初試驗優劣,高宗已知瑷勝于璩,但現在長成之後,兩位郡王,皆是品貌端方,骨格凝重,不愧天潢貴胄,一時竟分不出高下來。
所以高宗心下,很覺遲疑,不能決斷。
默想了半日,忽得一法,命内侍撰選了美麗宮女二十人,分賜于普安、恩平兩邸。
二王蒙賜,謝恩而退。
普安郡王瑷,得了十個宮女,卻隻令給事左右,絕不相犯;恩平郡王璩,得了十個宮女,便左擁右抱,日夕取樂。
過了一年,吏部尚書張壽,入見高宗,偶然談及皇儲一事。
張壽乘機言道:“立儲乃國家大事,今日國計,無過于此,請陛下于普安、恩平兩邸,擇一建立。
”高宗點頭道:“卿言甚是!朕當選擇一人,即行冊章。
”張壽既退,高宗命向兩邸,調回去年賜給的二十個宮女。
在普安邸中的十個人,尚是處女;那恩平邸中的十個人,都已破瓜了。
高宗乃決計立普安郡王瑷為皇嗣,因将分賜宮女一事,告知吳後。
吳後亦贊成立瑷為嗣,商議已定,尚未宣布。
利州提點刑獄範如圭,選擇至和、嘉祐間名臣表疏,三十六篇,進陳禦覽。
高宗知道他在諷谏,即日明下诏谕,立普安郡王瑗為皇嗣,改名為玮。
加封恩平郡王璩,開府儀同三司,判大宗正寺,改稱皇侄,仍将宮女,一概給還。
冊儲禮成,中外人心大悅! 忽右相陳康伯入報高宗道:“金人恐要敗盟,請陛下速籌邊防才好。
”康伯之言,剛才說畢,湯思退很覺不快!接口說道:“去歲使臣回來,還說鄰國恭順,和好無他。
這敗盟的話,從何而來。
臣以為都是沿邊守臣,圖立戰功,妄觊封賞,所以有這訛傳。
”康伯微笑道:“恐怕此翻未必是訛傳了。
陛下不信,可召問吏部尚書張壽,就可知道這消息,并非假的。
”高宗忙傳張壽入見,詢問敗盟的消息從何而來?張壽便将如何能得這消息的原因一一奏知。
原來,南宋與金國和好以來,每年遇到兩國皇帝生辰及正旦,必定互相遣使祝賀。
這一條也載在和約裡面,是每年必要履行的。
今年金國派來賀正旦的使,乃是禮部尚書史宜生。
這史宜生本來是中國福建人氏,遇見一個善相的僧人替他看相,說他兩顴高聳,天庭相配,地角方圓,是個公卿之相,後來又看他的手和手腕,說道:“你身上的汗毛,一齊向上逆生;臂上的毛,且複于手腕,必定要投往他邦,背了祖國,方得富貴。
”史宜生聽了這話,也似信不信的,抛在一旁。
過了一二年,忽然遇着一個龜山僧人,器重宜生的才幹,願意介紹他到金國去做些事情。
宜生陡然憶起從前相面的話來,便欣然答應,随了龜山北行。
不上幾年,居然一帆風順,在金國做到禮部尚書;金主亮便派他做了賀正旦的使臣。
這史宜生,本是中國人,宋朝乃是他的祖國,乃是有心要幫助的,他早已知道金主亮,四下調兵,要想與宋開戰,不過還沒有宣布就是了。
宜生沿路行來,見宋朝全無準備,邊院空虛,心内很覺擔憂,便拿定主意,洩漏機關,好使宋朝早做防備,免得被金兵突然殺來,弄得國破家亡。
及至到了臨安,便至班荊館休息。
宋朝與金修好之後,便在離臨安三十裡的地方,築了一座使館,取名為班荊館,專為北來使臣,寄宿及筵宴之所。
照例北使到了班荊館,派有館伴使陪侍。
這次派的館伴使,是吏部尚書張壽,依着向例,引使臣詣阙入賀,賜禦筵于館内。
傳宣撫問買龍茶一斤,銀合三十兩。
一切禮畢,史宜生便和張壽叙談,并說起自己也是宋人,不過在金為官的話。
張壽見史宜生談話頗為直爽,也就很覺親近。
史宜生有意要吐露金人将欲敗盟,引兵南下的消息,隻因還有副使在座,不便直言,遂向張壽使了個眼色,故意望着北方說道:“今日北風甚勁,閣下須要小心防備,恐生寒疾。
” 張壽為人,本來機警,見史宜生向自己先使眼色,然後說這兩句話,明明是指着金人,要從北南下,叫宋朝早些防備的意思,便點頭答道:“足下之言甚是!自當小心預防。
”史宜生還恐張壽不明白自己的意思,又故意取了案上的筆,扣着桌沿說道:“筆來,筆來。
”張壽更加明白,他是說金兵必定要來的意思,便和他們支吾了一會,匆匆的回來告知陳康伯,所以康伯入報高宗。
請速防備。
偏偏是湯思退說是訛傳,隻得請高宗召問張壽。
張壽入見把詳情陳明,又對高宗道:“金主亮弑主弑母,殘忍已極。
陛下不可不防。
”高宗點頭稱是,遂即請求兵備。
但金主本名亶,怎麼又說金亮呢? 欲知這個原由,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