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回
關燈
小
中
大
,送過賓客,方才回入洞房。
公主已卸去禮服,淡妝素抹,含笑相迎。
懷德亦趨步執手,相讓入座。
彼此互相窺視,一個是豐容盛鬋,麗若天人;一個是廣頤方額,豐儀出衆,自然各自喜慰!便由宮女替公主卸了晚妝,懷德也寬去靴袍。
宮女們一齊退出,帶上房門。
懷德與公主攜手入帏,同圓好夢。
這一夜的歡娛,不用說得,比第一次結婚時,更覺恩愛萬倍。
從此這位燕國長公主,安身得所,翠眉舒展,與懷德一雙兩好,朝朝盤桓,取消了萬種閑愁,千縷幽恨,隻生歡喜,不生愁恨了。
哪裡知道鸾膠方續,兵戈忽興。
潞州有飛報前來,周昭義軍節度使,檢校太尉李筠,結連北漢興兵,以恢複周室為名,勢甚猖獗,請朝廷速發大軍征剿。
所以有旨意下來,命高懷德随同大軍,進讨李筠。
那李筠乃是太原人氏,曆事唐晉漢三朝,多立下些戰功。
至周擢檢校太尉,領昭義軍節度使,駐節潞州。
宋太祖受禅,容納範質之言,頒诏各路藩鎮邊帥,加以高爵厚祿,藉事羁縻。
诏書到潞州時,李筠正得了太祖篡周的消息,聚集部下将校,商議起兵伐宋,聲罪緻讨。
忽報宋朝遣使,赍着诏書到來。
李筠道:“我正要興師緻讨,他既有僞诏前來,當拒絕之。
”牙将劉瓊進言道:“宋主以明公周之重臣,今特遣使前來,必加封爵,宜優容回答,以觀其行止,何必拒絕。
”士彥真亦谏道:“事有緩急之分,征伐乃系大事,豈可倉猝舉行,明公當厚款其使,權受诏書,然後商議進讨之策,未為晚也。
”李筠見部将賓僚谏阻甚切,不得已接入使命,拜受诏書。
使人宣诏道:“新君即位,加公中書令,仍兼檢校太尉,領昭義軍節度使。
”李筠受诏畢,置酒款待使人。
飲到半酣,命左右取周太祖的畫像,懸于堂中,指示衆将佐說道:“吾受君之厚恩,今幼主為人廢止,不能力圖興複,反受爵位,異日何面目見太祖于地下!”說罷,涕泗交頤,悲感不已!劉瓊等見李筠如此舉動,不勝惶駭!即向使人掩飾道:“令公被酒緻失常度,幸勿懷疑!”及筵席既散,使人告辭,回至汴京,複了旨意,奏明李筠席間如此行為,恐有不軌之舉。
太祖因欲籠絡各藩鎮邊帥之心,不肯輕動,暫把這件事擱置起來。
李筠送過宋使,一心要舉兵恢複周室,隻因潞州兵力薄弱,未敢徑自起動。
北漢主劉鈞聞之李筠有拒絕宋朝之意,便乘此機會,令人馳蠟書約他一同起兵。
李筠大喜!便欲即日舉事,長子守節入谏道:“潞州一隅之地,能何當大梁之兵,還請父親慎重将事,切勿暴動。
”李筠怒道:“你知道什麼!趙匡胤身為周室舊臣,乘着世宗晏駕,手握兵權,背恩負義,欺負孤兒寡婦;詐稱北漢結連遼邦,舉兵犯界,出兵陳橋,買囑将士,擁戴自己;回軍入汴,逼宮篡位,廢了少主,幽了太後。
大逆不道,我如何北面臣事于他?況且世受周室厚恩,為國讨逆,雖死無怨。
”守節泣涑道:“父親即欲興師讨逆,報答周室,亦應計出萬全,不可冒昧。
依兒愚見,何不将北漢來書,寄至汴京,以示并無異圖。
宋主見我忠于他,自然放心不疑,那時乘機行事,突然出兵,使宋人措手不及,方可集事。
”李筠答道:“此計倒也行得,我便差你赍書往汴,窺視宋朝行動,倘遇周室舊臣,心懷故主的,也可約為内應。
此事極關重要,你須慎重而行。
” 守節奉了父命,立刻赍了漢蠟書,星夜赴汴,入見太祖,朝拜已畢,呈上北漢蠟書。
太祖覽罷,對守節道:“卿父有此忠誠,朕實嘉尚,卿在此為皇城使,朕當另遣使命,頒诏慰谕卿父。
”守節謝恩而退。
太祖乃手繕诏書,派遣使命,往潞州慰谕李筠。
守節單居汴京,細心察探,見汴都甚為安靖,各路藩鎮邊帥也都傾心歸服,并無異圖,哪有機會可乘?忙暗中寄信至潞州,切勸其父,不可輕舉妄動,宜效忠宋主,以免禍患。
誰料李筠不從守節之謀,使命赍着太祖親筆手诏,到了潞州,李筠毀诏囚使,不肯奉命。
太祖聞得此信,亟召守節入見,面谕道:“汝父毀诏囚使,反迹已露,當今尚有何說?”守節聞谕,慌忙俯伏奏道:“臣在潞州,曾泣谏父親,效忠朝廷,望陛下詳察。
”太祖道:“汝之行為,朕早已知道,茲特赦當回返潞州,可歸語汝父,朕未為天子時,汝父可以自由行動;朕即為天子,奈何不守臣節,自取罪戾呢?” 守節連連叩頭,領旨退出,連夜收拾,徑赴潞州而去。
太祖自赦守節之罪,命他往潞州勸李筠恪守臣節,料知李筠必不信守節之言,定然還興起兵戈的,便傳趙普計議道:“李先意欲謀反,宜如何處之?”趙普奏道:“陛下新立,藩臣多有異謀,今李筠叛迹已著,絕非口舌所能挽回,陛下雖恩赦守節,命其回去勸谕,恐亦徒勞無功。
臣想,潞州不過了隅之
公主已卸去禮服,淡妝素抹,含笑相迎。
懷德亦趨步執手,相讓入座。
彼此互相窺視,一個是豐容盛鬋,麗若天人;一個是廣頤方額,豐儀出衆,自然各自喜慰!便由宮女替公主卸了晚妝,懷德也寬去靴袍。
宮女們一齊退出,帶上房門。
懷德與公主攜手入帏,同圓好夢。
這一夜的歡娛,不用說得,比第一次結婚時,更覺恩愛萬倍。
從此這位燕國長公主,安身得所,翠眉舒展,與懷德一雙兩好,朝朝盤桓,取消了萬種閑愁,千縷幽恨,隻生歡喜,不生愁恨了。
哪裡知道鸾膠方續,兵戈忽興。
潞州有飛報前來,周昭義軍節度使,檢校太尉李筠,結連北漢興兵,以恢複周室為名,勢甚猖獗,請朝廷速發大軍征剿。
所以有旨意下來,命高懷德随同大軍,進讨李筠。
那李筠乃是太原人氏,曆事唐晉漢三朝,多立下些戰功。
至周擢檢校太尉,領昭義軍節度使,駐節潞州。
宋太祖受禅,容納範質之言,頒诏各路藩鎮邊帥,加以高爵厚祿,藉事羁縻。
诏書到潞州時,李筠正得了太祖篡周的消息,聚集部下将校,商議起兵伐宋,聲罪緻讨。
忽報宋朝遣使,赍着诏書到來。
李筠道:“我正要興師緻讨,他既有僞诏前來,當拒絕之。
”牙将劉瓊進言道:“宋主以明公周之重臣,今特遣使前來,必加封爵,宜優容回答,以觀其行止,何必拒絕。
”士彥真亦谏道:“事有緩急之分,征伐乃系大事,豈可倉猝舉行,明公當厚款其使,權受诏書,然後商議進讨之策,未為晚也。
”李筠見部将賓僚谏阻甚切,不得已接入使命,拜受诏書。
使人宣诏道:“新君即位,加公中書令,仍兼檢校太尉,領昭義軍節度使。
”李筠受诏畢,置酒款待使人。
飲到半酣,命左右取周太祖的畫像,懸于堂中,指示衆将佐說道:“吾受君之厚恩,今幼主為人廢止,不能力圖興複,反受爵位,異日何面目見太祖于地下!”說罷,涕泗交頤,悲感不已!劉瓊等見李筠如此舉動,不勝惶駭!即向使人掩飾道:“令公被酒緻失常度,幸勿懷疑!”及筵席既散,使人告辭,回至汴京,複了旨意,奏明李筠席間如此行為,恐有不軌之舉。
太祖因欲籠絡各藩鎮邊帥之心,不肯輕動,暫把這件事擱置起來。
李筠送過宋使,一心要舉兵恢複周室,隻因潞州兵力薄弱,未敢徑自起動。
北漢主劉鈞聞之李筠有拒絕宋朝之意,便乘此機會,令人馳蠟書約他一同起兵。
李筠大喜!便欲即日舉事,長子守節入谏道:“潞州一隅之地,能何當大梁之兵,還請父親慎重将事,切勿暴動。
”李筠怒道:“你知道什麼!趙匡胤身為周室舊臣,乘着世宗晏駕,手握兵權,背恩負義,欺負孤兒寡婦;詐稱北漢結連遼邦,舉兵犯界,出兵陳橋,買囑将士,擁戴自己;回軍入汴,逼宮篡位,廢了少主,幽了太後。
大逆不道,我如何北面臣事于他?況且世受周室厚恩,為國讨逆,雖死無怨。
”守節泣涑道:“父親即欲興師讨逆,報答周室,亦應計出萬全,不可冒昧。
依兒愚見,何不将北漢來書,寄至汴京,以示并無異圖。
宋主見我忠于他,自然放心不疑,那時乘機行事,突然出兵,使宋人措手不及,方可集事。
”李筠答道:“此計倒也行得,我便差你赍書往汴,窺視宋朝行動,倘遇周室舊臣,心懷故主的,也可約為内應。
此事極關重要,你須慎重而行。
” 守節奉了父命,立刻赍了漢蠟書,星夜赴汴,入見太祖,朝拜已畢,呈上北漢蠟書。
太祖覽罷,對守節道:“卿父有此忠誠,朕實嘉尚,卿在此為皇城使,朕當另遣使命,頒诏慰谕卿父。
”守節謝恩而退。
太祖乃手繕诏書,派遣使命,往潞州慰谕李筠。
守節單居汴京,細心察探,見汴都甚為安靖,各路藩鎮邊帥也都傾心歸服,并無異圖,哪有機會可乘?忙暗中寄信至潞州,切勸其父,不可輕舉妄動,宜效忠宋主,以免禍患。
誰料李筠不從守節之謀,使命赍着太祖親筆手诏,到了潞州,李筠毀诏囚使,不肯奉命。
太祖聞得此信,亟召守節入見,面谕道:“汝父毀诏囚使,反迹已露,當今尚有何說?”守節聞谕,慌忙俯伏奏道:“臣在潞州,曾泣谏父親,效忠朝廷,望陛下詳察。
”太祖道:“汝之行為,朕早已知道,茲特赦當回返潞州,可歸語汝父,朕未為天子時,汝父可以自由行動;朕即為天子,奈何不守臣節,自取罪戾呢?” 守節連連叩頭,領旨退出,連夜收拾,徑赴潞州而去。
太祖自赦守節之罪,命他往潞州勸李筠恪守臣節,料知李筠必不信守節之言,定然還興起兵戈的,便傳趙普計議道:“李先意欲謀反,宜如何處之?”趙普奏道:“陛下新立,藩臣多有異謀,今李筠叛迹已著,絕非口舌所能挽回,陛下雖恩赦守節,命其回去勸谕,恐亦徒勞無功。
臣想,潞州不過了隅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