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○○回 八仙過海海面起戰禍 二龍歸天天府慶升平
關燈
小
中
大
道:“這是我從前殺蛟的老玩意兒。
”也把身子一長,長得比龍身更厲害,一手拖住龍髯,拼命地拔,拔得老龍滿頭是血。
随後衆仙一齊趕上,一個個把身子變得極長極大,向着龍身攢擊。
龍王正在為難,幸得龍後得知龍王被圍的消息,發傾海之兵,自己和兩位王子督領着,趕來助戰。
此時天色已經大亮。
呂祖先把自己的寶珠收回。
龍王也想收回夜明珠,誰知這珠好似兒子跟随父母一般,隻随着呂祖的寶珠飛跑過去。
龍後一見,慌忙騰空來追,但聽轟的一聲,大小兩珠,俱入呂祖掌中。
龍王失去明珠,便似三魂少去一魂,一時神智模糊。
又被锺離權騎下的猛虎咬傷頸項,大敗而逃。
锺離權追入海中。
龍王隻得變條小小的泥鳅,逃入水晶宮裡。
誰知采和、湘子二仙趁他們大戰之時,早已潛入龍宮,将宮中大門打碎,正在四處放火,燒他的宮殿。
龍王前進不能,後退不得。
他是心剛氣硬的人,如何受得這頓挫辱?不禁大嘯一聲,以首觸宮,頭碎腦裂,死于非命。
采和、湘子燒了幾間宮殿,也便退回海面,再助鐵拐等共禦龍後。
此時四海龍王敖廣弟兄,聽得父王有難,各率所部神兵趕來助戰。
敖廣是龍王的長子。
他的計策最廣,法術最高。
當他帶兵前來,已和三兄弟說好,各人把所轄的海水攜來一半,等得交戰劇烈之時,各人把帶來的水量放出,将八位天仙都浸在洪波巨浪之中。
但見水連天,天連水,天水之間,宛如一道碩大無比的瀑布。
八仙雖然都有避水之術,但在水中作戰,卻不如他們便利。
當下八仙都咬牙切齒,大怒起來。
一個個騰入更上一層的天空,回顧下界,隻見龍後和幾個兒孫,正在那裡耀武揚威,推波逐浪地尋找敵人。
八仙相對歎息道:“孽龍劫報已到,還敢如此作威。
這一下子,不知又要淹死多少人畜,沖沒多少廬舍田地哩。
”呂祖便道:“這厮既然如此不仁,我們奉上帝诏旨,巡遊三界,為民除害,也顧不得什麼利害,隻好用推土掩水之法,将這大海填平,方好收伏此等孽畜了。
”衆仙問:“哪裡去找這許多泥土?”呂祖笑指泰山說道:“可把此山移入海中,便不能填平此海,至少可把那幾個孽畜,埋在裡邊。
”衆仙鼓掌稱好。
呂仙便施出移山之法,伸手向泰山一撮,把全部泰山撮在手中,順便向龍後等所在的海中,劈空壓下。
可憐龍後和幾個王子王孫,許多蝦兵蟹将,一起壓在裡面,死于非命。
後來泰山雖移回原處,而剩下的泥土已不在少,存積海中,成為一批小島。
那地方原有幾個島嶼,地勢極低,也因此等泥土掩了上去,頓成許多高地,連着新成之島。
後人傳說,即是如今的琉球群島。
是否的确,因彼處海島甚多,卻也不能指定了。
這是閑話。
現在本書已要結束,不更多說。
專說龍族之中遭此浩劫,隻剩敖廣一身逃出性命,前至玉帝前泣訴去了。
八仙仍把泰山收回,安置原處。
按古人書中,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。
可見古時泰山之高,可稱天下第一高山。
但在今日,稍明地理學者,都知道泰山并不算得十分高峻。
不說世界之上,就論中國境内,比泰山更高的,也是很多很多。
并非古人坐井觀天,胡說瞎道,實因八仙撮山塞海,到了收回泰山之時,不免将泥土狼藉了許多,剩在海中。
上文所說成為一批島嶼,要知這些島嶼,皆是泰山之土分裂出來。
所以自從八仙過海之後,泰山便低了許多。
這就是古今泰山不同的原因了。
八仙辦完了屠龍之事,方才一齊同到瑤池祝壽。
此時玉帝和幾位仙祖都已先到。
八仙面奏屠龍一節。
玉帝最為仁厚,不念人家舊惡,這時早把二龍前罪忘得幹幹淨淨。
聞奏之後,聖心頗為不悅,似責八仙不應擅動幹戈,誅戮有職仙員。
當有元始老君率同大弟子火龍、缥缈二真人,說明二龍大鬧天宮和截斷地脈二事,應得果報。
當年上帝求賢為輔,原從此事而起。
今龍族果遭慘劫于八仙之手,此皆前定之數,不足責也。
玉帝恍然大悟,因道:“二龍雖然有前罪,然治水之時不無功績。
以後治海多年,也無何種過舉。
如今遭此慘報,雖屬咎由自取,數難幸免,朕心究有未安。
”又着火龍、缥缈兩真人,仍将二龍并其子孫,一概度轉人生,降生凡世良善富貴人家。
平和長子敖廣既已脫難,聞他才多智廣,頗有道法,況且治海多年,頗有閱曆,即令繼承乃父之職,以報伊父母多年效力之功,以示刑賞維均之至意。
衆仙祖和王母等聽了,無不稱頌聖德。
接着敖廣從靈霄寶殿趕到瑤池,叩見玉帝,哭奏冤苦。
玉帝慰谕一番,并将此事因果谕知。
旋複宣布種種德意。
敖廣又悲又感,叩謝聖恩。
玉帝又叫八仙和他相見,仍派火龍、缥缈二真人,再為解說種種因果之理。
叫雙方不得再行仇視,如有不遵,治以天條應得之罪。
八仙和敖廣同詣玉帝、王母和各仙祖前叩謝。
自此天庭安宴,海宇澄清。
天府既無事可記,本書也就此完結。
”也把身子一長,長得比龍身更厲害,一手拖住龍髯,拼命地拔,拔得老龍滿頭是血。
随後衆仙一齊趕上,一個個把身子變得極長極大,向着龍身攢擊。
龍王正在為難,幸得龍後得知龍王被圍的消息,發傾海之兵,自己和兩位王子督領着,趕來助戰。
此時天色已經大亮。
呂祖先把自己的寶珠收回。
龍王也想收回夜明珠,誰知這珠好似兒子跟随父母一般,隻随着呂祖的寶珠飛跑過去。
龍後一見,慌忙騰空來追,但聽轟的一聲,大小兩珠,俱入呂祖掌中。
龍王失去明珠,便似三魂少去一魂,一時神智模糊。
又被锺離權騎下的猛虎咬傷頸項,大敗而逃。
锺離權追入海中。
龍王隻得變條小小的泥鳅,逃入水晶宮裡。
誰知采和、湘子二仙趁他們大戰之時,早已潛入龍宮,将宮中大門打碎,正在四處放火,燒他的宮殿。
龍王前進不能,後退不得。
他是心剛氣硬的人,如何受得這頓挫辱?不禁大嘯一聲,以首觸宮,頭碎腦裂,死于非命。
采和、湘子燒了幾間宮殿,也便退回海面,再助鐵拐等共禦龍後。
此時四海龍王敖廣弟兄,聽得父王有難,各率所部神兵趕來助戰。
敖廣是龍王的長子。
他的計策最廣,法術最高。
當他帶兵前來,已和三兄弟說好,各人把所轄的海水攜來一半,等得交戰劇烈之時,各人把帶來的水量放出,将八位天仙都浸在洪波巨浪之中。
但見水連天,天連水,天水之間,宛如一道碩大無比的瀑布。
八仙雖然都有避水之術,但在水中作戰,卻不如他們便利。
當下八仙都咬牙切齒,大怒起來。
一個個騰入更上一層的天空,回顧下界,隻見龍後和幾個兒孫,正在那裡耀武揚威,推波逐浪地尋找敵人。
八仙相對歎息道:“孽龍劫報已到,還敢如此作威。
這一下子,不知又要淹死多少人畜,沖沒多少廬舍田地哩。
”呂祖便道:“這厮既然如此不仁,我們奉上帝诏旨,巡遊三界,為民除害,也顧不得什麼利害,隻好用推土掩水之法,将這大海填平,方好收伏此等孽畜了。
”衆仙問:“哪裡去找這許多泥土?”呂祖笑指泰山說道:“可把此山移入海中,便不能填平此海,至少可把那幾個孽畜,埋在裡邊。
”衆仙鼓掌稱好。
呂仙便施出移山之法,伸手向泰山一撮,把全部泰山撮在手中,順便向龍後等所在的海中,劈空壓下。
可憐龍後和幾個王子王孫,許多蝦兵蟹将,一起壓在裡面,死于非命。
後來泰山雖移回原處,而剩下的泥土已不在少,存積海中,成為一批小島。
那地方原有幾個島嶼,地勢極低,也因此等泥土掩了上去,頓成許多高地,連着新成之島。
後人傳說,即是如今的琉球群島。
是否的确,因彼處海島甚多,卻也不能指定了。
這是閑話。
現在本書已要結束,不更多說。
專說龍族之中遭此浩劫,隻剩敖廣一身逃出性命,前至玉帝前泣訴去了。
八仙仍把泰山收回,安置原處。
按古人書中,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。
可見古時泰山之高,可稱天下第一高山。
但在今日,稍明地理學者,都知道泰山并不算得十分高峻。
不說世界之上,就論中國境内,比泰山更高的,也是很多很多。
并非古人坐井觀天,胡說瞎道,實因八仙撮山塞海,到了收回泰山之時,不免将泥土狼藉了許多,剩在海中。
上文所說成為一批島嶼,要知這些島嶼,皆是泰山之土分裂出來。
所以自從八仙過海之後,泰山便低了許多。
這就是古今泰山不同的原因了。
八仙辦完了屠龍之事,方才一齊同到瑤池祝壽。
此時玉帝和幾位仙祖都已先到。
八仙面奏屠龍一節。
玉帝最為仁厚,不念人家舊惡,這時早把二龍前罪忘得幹幹淨淨。
聞奏之後,聖心頗為不悅,似責八仙不應擅動幹戈,誅戮有職仙員。
當有元始老君率同大弟子火龍、缥缈二真人,說明二龍大鬧天宮和截斷地脈二事,應得果報。
當年上帝求賢為輔,原從此事而起。
今龍族果遭慘劫于八仙之手,此皆前定之數,不足責也。
玉帝恍然大悟,因道:“二龍雖然有前罪,然治水之時不無功績。
以後治海多年,也無何種過舉。
如今遭此慘報,雖屬咎由自取,數難幸免,朕心究有未安。
”又着火龍、缥缈兩真人,仍将二龍并其子孫,一概度轉人生,降生凡世良善富貴人家。
平和長子敖廣既已脫難,聞他才多智廣,頗有道法,況且治海多年,頗有閱曆,即令繼承乃父之職,以報伊父母多年效力之功,以示刑賞維均之至意。
衆仙祖和王母等聽了,無不稱頌聖德。
接着敖廣從靈霄寶殿趕到瑤池,叩見玉帝,哭奏冤苦。
玉帝慰谕一番,并将此事因果谕知。
旋複宣布種種德意。
敖廣又悲又感,叩謝聖恩。
玉帝又叫八仙和他相見,仍派火龍、缥缈二真人,再為解說種種因果之理。
叫雙方不得再行仇視,如有不遵,治以天條應得之罪。
八仙和敖廣同詣玉帝、王母和各仙祖前叩謝。
自此天庭安宴,海宇澄清。
天府既無事可記,本書也就此完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