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回 鬼迷張天師手印失效 喝醒鬼打牆遺矢有靈
關燈
小
中
大
卻說曆來治鬼之人,大多被鬼捉弄。
因此鐘馗去職之後,此席久懸,沒有人敢任這等重責。
直至大唐國時,方由太白金星會同全體星官,奏上玉帝,以世上厲鬼日多,時常出現民間,擾害大衆。
務懇查照向章,委派能人,專司治鬼之事。
玉帝準奏,當問:“此職誰可去得?”太白金星又把以前各員失事的情形,大略奏陳,并推薦龍虎山張真人可以兼任此職。
因他生而有印在手。
此印可治精孤鬼怪之類。
如蒙兼任,必能盡職。
玉帝準奏,當派太白星君親去宣旨。
星君到了龍虎山,張天師得了值日功曹的報告,早在洞口迎接。
賓主相遜入内,星君先宣了玉帝的诏旨,天師跪而受诏。
讀畢,各施禮坐定,大家談些天上人間之事。
天師問起:“近聞東華大帝奉旨下凡,可有這事?”星君道:“此事卻是真的。
大帝常謂:天上多一神人,不如人世多一神仙。
又因曾在他弟子锺離權面前說錯了一句話:『将來度你為師。
』這一句無心之談,誰想竟成預兆。
此番上帝因聞人間惡人太多,人心日壞,意欲揀擇神仙星宿中有才有德、功行極深的,下凡一走,常常化現法身,指示迷途,廣開覺路,但一時難得這等人才。
後聞帝君有願下凡塵之說,徒以他的弟子锺離權尚未成道,不能度他出世,難踐昔日約言,是以遲遲未果。
今者锺離權已由李玄傳授玄經,早成大道,正可作得帝君度世之師。
曾于上年向太上老君說起此事。
老君說:『帝君性情端正,而行為潇灑,正是神仙風度。
既有昔日約言,便合下凡一走,以見聖人無戲言;兼為陛下感化萬民,去邪皈正,是誠莫大善舉。
非帝君德行功業,也不能當此重任。
』玉帝得奏,聖心大悅。
随于帝君入朝之時,當面吩咐了一番。
帝君慨然奉旨,願随即下凡。
現已生于河中呂氏人家,名為洞賓。
某此番别過真人,尚須去華山一走,通知锺離權,須早早前往點度,莫讓他久滞紅塵,緻遭浩劫。
将來如至為難之處,某與真人都得盡力之所能,随時指點于他,也是一件大功果咧。
”真人聽了,點頭稱是。
星君去後,天師便傳合府靈官、法官、功曹、吏胥等人,向他們宣布新膺帝命的話。
從此四海之内,一切鬼物,都受天師的管理。
相傳至清朝末年,并無變故。
隻有一件小小的趣事,久為世人所懷疑莫解的,即因相傳有張天師被鬼迷的一句古話。
可見以天師身份、法力,也曾蹈過費、锺諸人的覆轍。
益見治鬼一事,真不容易。
以著者所知,自從天師接管鬼物以後,鬧過一件小小的風潮。
但鬧事的主體,卻不在天師,而在天師部下的一位法官。
這等法官,本擇世上全真中有道行法力者充之。
内中還就其道法高下,别為上中下三等。
唐朝末,天師府中有個新來的法官,和天師同姓,年輕才美,頗蒙天師的信愛。
初來時,不過是個下等的法官。
不上半年,即擢升中等法官。
這人本是江西地方一個貧人之子。
幼年時候,跟随父母行乞度日。
人家見他體貌清秀,人品端正。
雖然在乞丐隊中,偏有大家公子的氣派。
因此人人瞧得可憐,每逢他到的地方,不消開口,人家就會加倍地照應他,他的爹娘也賴以溫飽。
這張法官偏又孝順父母,乞的食物,必先敬過二老,然後自食其餘。
有時天氣過于寒冷,便把父母安頓在古廟内,獨自出來求讨,得了食物,仍都敬與二老。
後來他的老子病重,無錢請醫。
他把困苦情由寫成一紙文辭,向人哀乞求救。
文辭做得不俗,人家又格外的憐憫他。
半天之内,給他讨到十兩紋銀,歡歡喜喜地拿回古廟去。
誰知他的老子沒福享用,已在病急時分。
張法官急了,背着人割下一塊股肉,先行煎來給老子當作藥喝。
一碗下去,果然病得了轉機。
至次日一早,他又進城來,尋到向來認識的一位醫生,意欲求他屈駕到古廟中一診,免得老子垂危之身,再受意外的辛苦。
不料他的老子壽限已到,無可挽救。
等得醫生請到,他的老子已經斷氣了。
張法官這場悲苦,真個難以言語形容,哭哭啼啼地葬了父親,剛把得來的十兩紋銀用完。
母子二人,相依為命,東求西乞地過了許多日子。
這年,恰值年荒歲歉,盜賊如毛。
地方上稍有
因此鐘馗去職之後,此席久懸,沒有人敢任這等重責。
直至大唐國時,方由太白金星會同全體星官,奏上玉帝,以世上厲鬼日多,時常出現民間,擾害大衆。
務懇查照向章,委派能人,專司治鬼之事。
玉帝準奏,當問:“此職誰可去得?”太白金星又把以前各員失事的情形,大略奏陳,并推薦龍虎山張真人可以兼任此職。
因他生而有印在手。
此印可治精孤鬼怪之類。
如蒙兼任,必能盡職。
玉帝準奏,當派太白星君親去宣旨。
星君到了龍虎山,張天師得了值日功曹的報告,早在洞口迎接。
賓主相遜入内,星君先宣了玉帝的诏旨,天師跪而受诏。
讀畢,各施禮坐定,大家談些天上人間之事。
天師問起:“近聞東華大帝奉旨下凡,可有這事?”星君道:“此事卻是真的。
大帝常謂:天上多一神人,不如人世多一神仙。
又因曾在他弟子锺離權面前說錯了一句話:『将來度你為師。
』這一句無心之談,誰想竟成預兆。
此番上帝因聞人間惡人太多,人心日壞,意欲揀擇神仙星宿中有才有德、功行極深的,下凡一走,常常化現法身,指示迷途,廣開覺路,但一時難得這等人才。
後聞帝君有願下凡塵之說,徒以他的弟子锺離權尚未成道,不能度他出世,難踐昔日約言,是以遲遲未果。
今者锺離權已由李玄傳授玄經,早成大道,正可作得帝君度世之師。
曾于上年向太上老君說起此事。
老君說:『帝君性情端正,而行為潇灑,正是神仙風度。
既有昔日約言,便合下凡一走,以見聖人無戲言;兼為陛下感化萬民,去邪皈正,是誠莫大善舉。
非帝君德行功業,也不能當此重任。
』玉帝得奏,聖心大悅。
随于帝君入朝之時,當面吩咐了一番。
帝君慨然奉旨,願随即下凡。
現已生于河中呂氏人家,名為洞賓。
某此番别過真人,尚須去華山一走,通知锺離權,須早早前往點度,莫讓他久滞紅塵,緻遭浩劫。
将來如至為難之處,某與真人都得盡力之所能,随時指點于他,也是一件大功果咧。
”真人聽了,點頭稱是。
星君去後,天師便傳合府靈官、法官、功曹、吏胥等人,向他們宣布新膺帝命的話。
從此四海之内,一切鬼物,都受天師的管理。
相傳至清朝末年,并無變故。
隻有一件小小的趣事,久為世人所懷疑莫解的,即因相傳有張天師被鬼迷的一句古話。
可見以天師身份、法力,也曾蹈過費、锺諸人的覆轍。
益見治鬼一事,真不容易。
以著者所知,自從天師接管鬼物以後,鬧過一件小小的風潮。
但鬧事的主體,卻不在天師,而在天師部下的一位法官。
這等法官,本擇世上全真中有道行法力者充之。
内中還就其道法高下,别為上中下三等。
唐朝末,天師府中有個新來的法官,和天師同姓,年輕才美,頗蒙天師的信愛。
初來時,不過是個下等的法官。
不上半年,即擢升中等法官。
這人本是江西地方一個貧人之子。
幼年時候,跟随父母行乞度日。
人家見他體貌清秀,人品端正。
雖然在乞丐隊中,偏有大家公子的氣派。
因此人人瞧得可憐,每逢他到的地方,不消開口,人家就會加倍地照應他,他的爹娘也賴以溫飽。
這張法官偏又孝順父母,乞的食物,必先敬過二老,然後自食其餘。
有時天氣過于寒冷,便把父母安頓在古廟内,獨自出來求讨,得了食物,仍都敬與二老。
後來他的老子病重,無錢請醫。
他把困苦情由寫成一紙文辭,向人哀乞求救。
文辭做得不俗,人家又格外的憐憫他。
半天之内,給他讨到十兩紋銀,歡歡喜喜地拿回古廟去。
誰知他的老子沒福享用,已在病急時分。
張法官急了,背着人割下一塊股肉,先行煎來給老子當作藥喝。
一碗下去,果然病得了轉機。
至次日一早,他又進城來,尋到向來認識的一位醫生,意欲求他屈駕到古廟中一診,免得老子垂危之身,再受意外的辛苦。
不料他的老子壽限已到,無可挽救。
等得醫生請到,他的老子已經斷氣了。
張法官這場悲苦,真個難以言語形容,哭哭啼啼地葬了父親,剛把得來的十兩紋銀用完。
母子二人,相依為命,東求西乞地過了許多日子。
這年,恰值年荒歲歉,盜賊如毛。
地方上稍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