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回 好身手制伏猛獸 真功夫感悟神童
關燈
小
中
大
相信你這說話是真,但我又怕你法子不曾試驗,你那一條性命先葬在活墳裡面了,豈非自讨苦吃?還惹得我見笑哩!”仙姑笑道:“你這孩子真頑皮,說的話兒全不講些理性,什麼活墳哩、讨苦吃咧,年輕輕地,嘴頭恁不忠厚。
” 孩子聽了,不覺又惱怒起來,大聲叱道:“胡說,我倒真是好心,怎麼說我不忠厚?你要收不住豹子,豹子一定會吞你下去,你這身子豈非葬埋在豹子肚中。
豹子吃了你這苗條瘦小的身體,不見得就會脹死,或者格外得些補益,反而肥健起來,那麼你這葬身之地豈非就是活墳?再說,豹子好好被我收伏,與你有甚相幹,偏你又會想出這等花樣來,有心去撩撥它,分明就是俗語說的老虎口中奪食吃,又叫做空手捋虎須,你想這個還有命麼?所以這便叫做自讨苦吃。
你這女子,看你倒像個在行聰明人兒,怎麼說的話兒全不懂個好歹是非。
你要再這般瞎說,可莫怪我要拿你和這豹子一樣看待,那時可别怪人粗魯!”說時仰天大笑,把個身子擺得像風吹楊柳一般。
大凡人類生存世上,這哭笑兩字總是不可免的,但兩事當中對于身體康強與否,剛成一個反比例。
照衛生家、醫學家的論調,說那多哭的人叫做憂能傷人、哀能毀體;對于善笑之人,說是笑可忘憂,喜能爽神,可見笑與哭對于我人的關系了。
然而凡事都要有個一定的範圍和限度,哭笑既是全不能免,我們又不能一天到晚盡是張口大笑,不許皺眉哀哭,那麼身體上豈非太不舒适了麼?原來這哭笑兩者也和平常事情一般,總都有個相當的範圍,哭不過分,于身體上也不是一定有甚害處;笑而過當,也未嘗不會弄出毛病來。
這是很顯明的道理,用不着再作注解的。
單說那打豹的孩子,氣力誠然大,然而無論如何,隻有這一點年紀,知識上究竟差一點兒。
古人說,履虎尾、蹈春水,都是非常危險之事,何況豹子猛烈大過老虎,你既騎上豹背,怎得不時時當心、刻刻留意,防他有個反動行為。
誰料這孩子因和仙姑鬥口,鬥志了神,一陣大笑,渾身骨節為之放松,已合到俗語骨頭輕的那句話兒,所謂笑不得當其害卻不甚于哭。
也是孩子該遭一場危險,當他大笑之時,骨節一松,那久受壓迫伏不敢動的惡豹頓時覺得身上的重力減輕了十倍,這正是它脫離羁縛的機會兒到了。
它便用出全力向上一掀,把孩子抛下地來。
孩子先前打豹之時,本是萬分留神,一點不敢松懈,所以能夠成此伏豹之功,這時卻因大笑之後,骨輕已甚,一時之間竟不能回複他的實力,況且經此一抛一跌,又未免受驚受傷,神情意态更不免加上一層慌張。
有此三層的原因,掙紮之際也當然比平常要迂緩一些,同時那豹子卻因占足了上風,且從失敗之後忽轉勝利,精神愈覺抖擻。
見孩子已被抛跌,如何敢稍存怠慢,但見它疾如鷹隼般旋轉身,向孩子身上撲下。
說時還不甚急,那時更快得百倍。
當那孩子掙紮未起之時,豹子的雙蹄已直撲孩子身上,好像要以孩子壓它的方法還治孩子一般,也将孩子用身壓住,不怕他逃到哪裡,然後才能張開它那血盆大口,慢吞吞地細嘗他的滋味。
列公們,莫說作書人不是豹子,怎知豹子心理,須知天下事往往有見一知二,憑事測理的,照彼時豹子對付孩子的情狀看來,實實在在似乎有這等意想。
不過小子向來虛心,無論何事,不敢憑一己臆斷,妄作肯定之語,所以在發表豹子心理之前,特地冠以“好像”兩字,“好像”雲者,即表明我這觀測尚在是非之間而已,未敢斷為必然也。
唉,話太多了,理由縱然充足,讀書人又要說我惡作劇,蹈那小說家促狹弄人的醜習,故意在這萬分緊急的當兒,插入這等太沒緊要的空話。
這究和作書人名譽有關,還是就此為止,再說那豹子搏人的故事罷。
當下豹子在上,孩子在下,好似一個可以開合啟閉的機關,專待上下兩方“喀嚓”一聲。
合個榫兒,這人獸雙方的勝敗生死就此下了判決,再沒挽救餘地。
因為豹身太重
” 孩子聽了,不覺又惱怒起來,大聲叱道:“胡說,我倒真是好心,怎麼說我不忠厚?你要收不住豹子,豹子一定會吞你下去,你這身子豈非葬埋在豹子肚中。
豹子吃了你這苗條瘦小的身體,不見得就會脹死,或者格外得些補益,反而肥健起來,那麼你這葬身之地豈非就是活墳?再說,豹子好好被我收伏,與你有甚相幹,偏你又會想出這等花樣來,有心去撩撥它,分明就是俗語說的老虎口中奪食吃,又叫做空手捋虎須,你想這個還有命麼?所以這便叫做自讨苦吃。
你這女子,看你倒像個在行聰明人兒,怎麼說的話兒全不懂個好歹是非。
你要再這般瞎說,可莫怪我要拿你和這豹子一樣看待,那時可别怪人粗魯!”說時仰天大笑,把個身子擺得像風吹楊柳一般。
大凡人類生存世上,這哭笑兩字總是不可免的,但兩事當中對于身體康強與否,剛成一個反比例。
照衛生家、醫學家的論調,說那多哭的人叫做憂能傷人、哀能毀體;對于善笑之人,說是笑可忘憂,喜能爽神,可見笑與哭對于我人的關系了。
然而凡事都要有個一定的範圍和限度,哭笑既是全不能免,我們又不能一天到晚盡是張口大笑,不許皺眉哀哭,那麼身體上豈非太不舒适了麼?原來這哭笑兩者也和平常事情一般,總都有個相當的範圍,哭不過分,于身體上也不是一定有甚害處;笑而過當,也未嘗不會弄出毛病來。
這是很顯明的道理,用不着再作注解的。
單說那打豹的孩子,氣力誠然大,然而無論如何,隻有這一點年紀,知識上究竟差一點兒。
古人說,履虎尾、蹈春水,都是非常危險之事,何況豹子猛烈大過老虎,你既騎上豹背,怎得不時時當心、刻刻留意,防他有個反動行為。
誰料這孩子因和仙姑鬥口,鬥志了神,一陣大笑,渾身骨節為之放松,已合到俗語骨頭輕的那句話兒,所謂笑不得當其害卻不甚于哭。
也是孩子該遭一場危險,當他大笑之時,骨節一松,那久受壓迫伏不敢動的惡豹頓時覺得身上的重力減輕了十倍,這正是它脫離羁縛的機會兒到了。
它便用出全力向上一掀,把孩子抛下地來。
孩子先前打豹之時,本是萬分留神,一點不敢松懈,所以能夠成此伏豹之功,這時卻因大笑之後,骨輕已甚,一時之間竟不能回複他的實力,況且經此一抛一跌,又未免受驚受傷,神情意态更不免加上一層慌張。
有此三層的原因,掙紮之際也當然比平常要迂緩一些,同時那豹子卻因占足了上風,且從失敗之後忽轉勝利,精神愈覺抖擻。
見孩子已被抛跌,如何敢稍存怠慢,但見它疾如鷹隼般旋轉身,向孩子身上撲下。
說時還不甚急,那時更快得百倍。
當那孩子掙紮未起之時,豹子的雙蹄已直撲孩子身上,好像要以孩子壓它的方法還治孩子一般,也将孩子用身壓住,不怕他逃到哪裡,然後才能張開它那血盆大口,慢吞吞地細嘗他的滋味。
列公們,莫說作書人不是豹子,怎知豹子心理,須知天下事往往有見一知二,憑事測理的,照彼時豹子對付孩子的情狀看來,實實在在似乎有這等意想。
不過小子向來虛心,無論何事,不敢憑一己臆斷,妄作肯定之語,所以在發表豹子心理之前,特地冠以“好像”兩字,“好像”雲者,即表明我這觀測尚在是非之間而已,未敢斷為必然也。
唉,話太多了,理由縱然充足,讀書人又要說我惡作劇,蹈那小說家促狹弄人的醜習,故意在這萬分緊急的當兒,插入這等太沒緊要的空話。
這究和作書人名譽有關,還是就此為止,再說那豹子搏人的故事罷。
當下豹子在上,孩子在下,好似一個可以開合啟閉的機關,專待上下兩方“喀嚓”一聲。
合個榫兒,這人獸雙方的勝敗生死就此下了判決,再沒挽救餘地。
因為豹身太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