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回 何仙姑奉旨入世 趙公子糾衆調情

關燈
卻說仙姑回洞,把收伏神牛之事報告上元夫人。

    夫人笑道:“恭喜之至,此雖小事,也算師妹初次出山第一件功勞也。

    ”仙姑笑謝道:“不是師尊和姊姊垂救,一條性命老早歸到地府去了,還有什麼功勞可言呢?”說罷相與一笑。

    仙姑因先去土地廟,着土地派鬼卒們送回吳大戶,又給一丸丹藥,令交大戶吞服,可以回魂健體。

    土地領了法旨,自去遵辦。

    仙姑又回洞府,方從夫人受了許多防身之法。

    他是絕頂聰明之人,一說便會,一會便已記得。

    夫人大喜道:“賢妹如此靈悟,了道之期不遠也。

    愚姐謹在天曹恭候指日高升。

    ”仙姑感激拜謝。

    夫人命侍女去吳家收回鐵沙,因見仙姑再三贊揚這粒鐵沙,因慨然奉贈道:“此後如遇強悍妖精,即可用此物制他。

    ”仙姑越發大喜,便問此沙何名。

    夫人道:“論這沙質,說來不值一笑,真正就是那尋常所見的鐵沙,不過經我一番煉制,才有那些小小變化,其實真沒什麼價值的。

    ”仙姑笑道:“仙家至寶,盡有不值一文的,若都如師姊所言,計貨評價,那都變成舊貨攤上的物品了。

    ”夫人也微微一笑,于是叮囑了幾句,告辭而别。

     仙姑送過夫人,仍在洞中修道。

    先把夫人所傳各種法術練習得熟而又熟,轉眼之間,又過有十年光景。

    玄女果然帶同上元夫人等幾個弟子降臨石室,又傳了他許多變化之法,仙姑都能領會。

    玄女吩咐:“可即下山一行,現在是秦朝天下,秦皇嬴政十分殘暴,不久群雄紛起,四海騷擾,帝位将歸劉氏,真命天子已出在沛縣。

    爾師兄李鐵拐、張果等都已奉師命下山救人苦難,點化有緣之人,并有一人谪降塵世,亦将修成正果,你此番下山都可相會。

    還有許多事情,該在你手中成就的,總該用心辦理,不得大意,也不用膽怯。

    這是你自己功果前程,所關重大,你要格外當心才好。

    ”仙姑一一領旨。

    玄女又賜他丹砂十粒,功能回生起死;玉瓶一個,可以裝人魂魄;金針一枚,能立化成千萬,刺人眼目。

    又堅囑道:“三件法寶惟丹砂是救人仙丹,如遇有緣之人病在危急或身受重傷,甚或死已三日,但如身體不爛,隻消半粒下去,立能還魂祛病,傷痕痊愈,再進半丸,可以回複康健。

    但也不是人人可以贈送,須知人之壽算都有一定,除了有大陰德、大功行的善男女,一點不能展緩。

    所謂閻王注定三更死,決不相留到五更也。

    我說這話并非專指丹砂而言,也是教你行德救人須先考察那人是否當救,救了他能否不違天意。

    可見『行善』兩字也并非容易之事啊!要是不然,天下之大,每天都要死去幾人,你縱有萬分慈悲之心,豈能人人援手,使他益壽延年;再則何處去找這許多起死回生的丹砂呢?”仙姑聽了,覺得此話為平時意想所未到,也知玄女垂訓之意,因本人心大熱、性大慈,往往有不問事實的是非利害,但憑一時悲憫之懷,不惜犧牲自己幸福搭救人家,即如上次吳大戶家之事,前據上元夫人勸戒之言,正是一個例子。

    玄女此訓自然還是對症而下的要藥,不過借丹砂之用處隐約示戒罷了。

     當時上元夫人侍立一旁,聽到這幾句時,不覺對着仙姑抿嘴一笑。

    仙姑益發深信玄女之言有為而發,因即稽首有聲,默默恻恻地說道:“師尊法旨,弟子安敢違忘。

    此番下山,自當格外小心在意,時時刻刻把法旨放在心頭,不但為非作歹之壞事萬萬不敢胡為,就是濟人利物的好事,弟子也務要審慎再三。

    弟子功行淺薄,雖不能斷定誰當助、誰不當助,誰應救、誰不應救,但以一己良知為準,參以天理人情,處以不即不離、不卑不亢的辦法,敢則師尊也一定可以嘉許弟子的。

    ”玄女見他如此誠摯,不覺喜笑道:“如此很好,我的公事太忙,不能時時下凡指點,但遇緊要關頭,我必未蔔先知,如須指正去處,定着你師兄輩前來指導于你,你倒可以不用擔憂了。

    ”說罷,又承上面言道:“頭先所說那丹砂之用宗旨隻在救人,救人不得其當,雖然違天有咎,究竟天心最仁,凡遇為善之事,縱有處分,決不甚重。

    若所賜瓶、針二物,那是完全害人殺人的東西,不管事之是非,當你施用之時,自己必先有了殺人害人、惟怕人不能受你殺害的念頭,那是一定之理,此等念頭總之稱為惡念。

    我修道之人本以救世濟難為本,若因安良之故,不得不先除暴,在事雖然有功,在你自己良心上還是不能不先引咎自責的,何況舉動偶乖,殺害過當,甚或傷殘正正當當的君子,那麼負罪之大更不消說,真是為善不能相抵的事情。

    一旦身遭天譴,就是我也不能相救,你看可怕不可怕呢!所以這等東西可以不用,總以深藏為是,如至萬不得已或是你不害人人必害你,彼此相持,生死存亡間不容發的當兒,那就沒有别的辦法,隻好拿來一用。

    然而心中還要時時存着得放手且放手,宜解冤莫結怨的主見,能留一分餘地也未嘗不是你的積德。

    如遇有道之士或妖精已成氣候,不少苦功之輩,更須念他修到此等地步不是易事,如可成全,不但不許殺害,還當苦口婆心導之于正或者就收在身邊,做自己的徒弟,未為不可。

    但有一言交代,收徒傳道更是非常危險之事,徒弟行為的好歹,存心的邪正,都得你師父負其責任,不是胡亂幹得的,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