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回 老祖下凡救世 李玄脫險成仙
關燈
小
中
大
卻說太上老君祖師者,乃是天之精,地之魄,為群山之祖,世俗稱為老子。
自混沌初開之時,修成不壞之身,為要完滿功行,救度有緣,所以累世降生人間。
至夏、商之交,派出缥缈、火龍二位大弟子辦好海中龍王一案之後,即分仙神氣寄胎于玄妙玉女,降誕于楚之苦縣賴鄉曲仁裡,從母左腋而出,生于大李林下,生來白頭,面上亦微作黃白色,額有參天紋,生而能言。
手指李林,對玉女說道:“母親,我出生此下,當以此為我姓。
”玉女喜諾。
又替他取名耳,字伯陽,又名老聃。
老君神靈不昧,道行愈深,常為人降妖除怪,救苦濟難。
至周初,出仕為守柱史。
至武王一統天下,委為柱下史。
至成王時,仍為原官,遨遊西極天竺等國。
康王時還歸于周。
至康王末造,忽對家人說:“我自盤古以前,混沌之始,合天精地魄而成人生,以後曆次降生,專為濟度世人。
近百年來,因商纣失政,周室代興,神仙合當遭劫,我也隐居山林,不預人事。
現在合計人世已近五百年,西方有人待我脫度,吾當出關一行,度了此人,即行上天去也。
”言訖,閉目默坐。
家人上前撫之,氣已息滅,身體冰冷,隻得把他葬了。
其實老子并不曾死。
當家人安葬老子之日,正老子騎牛出關之時。
老子到了函谷關,隻見一個官吏,帶着十餘從人,伏谒道左,自稱關尹喜,恭迎聖駕。
老子下牛,笑問:“大夫何事相敬?”尹喜答道:“久聞老師乃天生聖人,尹喜不才,頗知占氣之術。
近占天氣,知師駕将于今日此時過關,特前來恭迎,萬望師座勿棄駕骀,錄入弟子之班,不勝欣喜。
?”老子笑道:“子真有緣人也。
起來,我便跟了你去,授你長生之訣,修道之門。
”尹喜大悅。
恭恭敬敬的把老子迎入關内。
居中坐定,從新拜谒。
老子歎道:“我人世五百年,未見向道之忱如你者。
今以大道授你,好自修持,前程不可量!”于是袖出所著《道德經》五千言,交與尹喜,吩咐道:“修丹煉氣,自有法門,至于根本之學,還在明見心性,屏欲絕緣。
此神仙立命之源,俱見此經。
你莫輕忽視之,反緻愆尤。
”尹喜九叩首受命。
老子又說:“我不能久于此間,不日便當去昆侖山上,修視洞府。
”尹喜涕泣道:“才見慈容,焉忍送别!”老子道:“修道人首戒情字,你能修真,即如在我身邊一般,何必時時相見!”尹喜又說:“願棄家相從,赴湯蹈火都所不避!”老子道:“我遊于天地之表,不如尋常之人有一定地方;舍乎冥冥之間,不如凡人之栖宿安身。
出入于四維,往來于八極,冥冥茫茫無涯無際。
你受道日淺,未能通神,安能以血肉之軀追随左右呢?”尹喜又問:“此别何時再得相見?”老子道:“我先去昆侖一行,再至海上,尚有一段俗緣,須至西域一走。
因蜀中有一青羊肆,往年我至那邊,見主人十分仁德,尚無子嗣,我心中一時不忍,随口說句戲言,許他再積五百功行,當送一子與他。
今肆主夫婦都已一百二十餘歲,神明不衰,積功四百八十餘,我當親往轉胎為子。
大約二十年後,此老夫婦應當得子。
更五年,你可親到蜀中訪我。
”說罷,向外一指,即有彩雲一朵冉冉而下,附于老子足下。
老子身登其上,所騎青牛也站在雲端。
老子面放五明,身現金光,洞然十方,冉冉丹空,五色祥光,燭照遐迩。
尹喜叩頭拜送,目斷雲霄,泣涕而起。
從此虔誦道德經,參悟其旨。
并通治國之道,要在與民清靜無擾使人不知善惡,不願興亡,自然無為,以緻郅治,行之數年,其效大着。
因就所見聞,編成西升記三十六章。
又于三年之間,修煉金丹。
更編關尹子一書。
書成而金丹亦成,恰好二十五年。
尹喜牢記老子所囑,棄官舍宅,親至西蜀,訪尋青羊肆。
并沒人曉得。
一連數天,尚無消息。
尹喜料定老子斷無戲言,因耐心守候。
一天,閑行郊外,忽見一小童牽一青羊,行而來。
尹喜大喜道:“仙師傳谕,每含玄機,既有青羊,必得朕兆。
”因即上前為禮:“請問童子,此羊何來?牽去何用?”童子笑道:“說也好笑,我家老爺夫人,年逾百廿,生得一子,今才五歲,最愛這頭青羊,數天前,羊忽不見,公子十分不悅。
老爺因
自混沌初開之時,修成不壞之身,為要完滿功行,救度有緣,所以累世降生人間。
至夏、商之交,派出缥缈、火龍二位大弟子辦好海中龍王一案之後,即分仙神氣寄胎于玄妙玉女,降誕于楚之苦縣賴鄉曲仁裡,從母左腋而出,生于大李林下,生來白頭,面上亦微作黃白色,額有參天紋,生而能言。
手指李林,對玉女說道:“母親,我出生此下,當以此為我姓。
”玉女喜諾。
又替他取名耳,字伯陽,又名老聃。
老君神靈不昧,道行愈深,常為人降妖除怪,救苦濟難。
至周初,出仕為守柱史。
至武王一統天下,委為柱下史。
至成王時,仍為原官,遨遊西極天竺等國。
康王時還歸于周。
至康王末造,忽對家人說:“我自盤古以前,混沌之始,合天精地魄而成人生,以後曆次降生,專為濟度世人。
近百年來,因商纣失政,周室代興,神仙合當遭劫,我也隐居山林,不預人事。
現在合計人世已近五百年,西方有人待我脫度,吾當出關一行,度了此人,即行上天去也。
”言訖,閉目默坐。
家人上前撫之,氣已息滅,身體冰冷,隻得把他葬了。
其實老子并不曾死。
當家人安葬老子之日,正老子騎牛出關之時。
老子到了函谷關,隻見一個官吏,帶着十餘從人,伏谒道左,自稱關尹喜,恭迎聖駕。
老子下牛,笑問:“大夫何事相敬?”尹喜答道:“久聞老師乃天生聖人,尹喜不才,頗知占氣之術。
近占天氣,知師駕将于今日此時過關,特前來恭迎,萬望師座勿棄駕骀,錄入弟子之班,不勝欣喜。
?”老子笑道:“子真有緣人也。
起來,我便跟了你去,授你長生之訣,修道之門。
”尹喜大悅。
恭恭敬敬的把老子迎入關内。
居中坐定,從新拜谒。
老子歎道:“我人世五百年,未見向道之忱如你者。
今以大道授你,好自修持,前程不可量!”于是袖出所著《道德經》五千言,交與尹喜,吩咐道:“修丹煉氣,自有法門,至于根本之學,還在明見心性,屏欲絕緣。
此神仙立命之源,俱見此經。
你莫輕忽視之,反緻愆尤。
”尹喜九叩首受命。
老子又說:“我不能久于此間,不日便當去昆侖山上,修視洞府。
”尹喜涕泣道:“才見慈容,焉忍送别!”老子道:“修道人首戒情字,你能修真,即如在我身邊一般,何必時時相見!”尹喜又說:“願棄家相從,赴湯蹈火都所不避!”老子道:“我遊于天地之表,不如尋常之人有一定地方;舍乎冥冥之間,不如凡人之栖宿安身。
出入于四維,往來于八極,冥冥茫茫無涯無際。
你受道日淺,未能通神,安能以血肉之軀追随左右呢?”尹喜又問:“此别何時再得相見?”老子道:“我先去昆侖一行,再至海上,尚有一段俗緣,須至西域一走。
因蜀中有一青羊肆,往年我至那邊,見主人十分仁德,尚無子嗣,我心中一時不忍,随口說句戲言,許他再積五百功行,當送一子與他。
今肆主夫婦都已一百二十餘歲,神明不衰,積功四百八十餘,我當親往轉胎為子。
大約二十年後,此老夫婦應當得子。
更五年,你可親到蜀中訪我。
”說罷,向外一指,即有彩雲一朵冉冉而下,附于老子足下。
老子身登其上,所騎青牛也站在雲端。
老子面放五明,身現金光,洞然十方,冉冉丹空,五色祥光,燭照遐迩。
尹喜叩頭拜送,目斷雲霄,泣涕而起。
從此虔誦道德經,參悟其旨。
并通治國之道,要在與民清靜無擾使人不知善惡,不願興亡,自然無為,以緻郅治,行之數年,其效大着。
因就所見聞,編成西升記三十六章。
又于三年之間,修煉金丹。
更編關尹子一書。
書成而金丹亦成,恰好二十五年。
尹喜牢記老子所囑,棄官舍宅,親至西蜀,訪尋青羊肆。
并沒人曉得。
一連數天,尚無消息。
尹喜料定老子斷無戲言,因耐心守候。
一天,閑行郊外,忽見一小童牽一青羊,行而來。
尹喜大喜道:“仙師傳谕,每含玄機,既有青羊,必得朕兆。
”因即上前為禮:“請問童子,此羊何來?牽去何用?”童子笑道:“說也好笑,我家老爺夫人,年逾百廿,生得一子,今才五歲,最愛這頭青羊,數天前,羊忽不見,公子十分不悅。
老爺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