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回 夢黃梁演成新說 論紅绡試訪佳人
關燈
小
中
大
詞曰:
窩是銷金,人來似玉,笙歌競奏山塘。
璧月瓊樓,盡教遣此風光。
卻憐絲竹當年盛,忽兵戈、變起倉皇。
恨難禁,怨煞王孫,惱煞吳娘。
而今再睹升平宇,聚鴛鴦小隊,脂粉成行。
依舊繁華,青樓都貯群芳。
個侬本是多情種,憑誰人一著意評章。
願今生,錦帳千重,護遍紅妝。
慕真山人曰:這首詞是專說吳中風土,自古繁華,粉薮脂林,不能枚舉,雖經亂離之後,而章台種柳,深巷栽花,仍不改風流景象。
吾少也賤,恨未能遍曆歌簇,追随舞席,帷是夙負癡情,于情字中時加兢惕。
但近來有種豪華子弟,好色濫淫,恃驕誇富,非豔說人家閨阃,即鋪張自己風流,妄诩多情,其實未知“情”字真解。
不知人之有情,非曆幾千百年日月之精華,山川之秀氣,鬼神之契合,奇花異草,瑞鳥祥雲,祯符有兆,方能生出這癡男癡女,生可以死,死可以生,情之所鐘,若膠漆相互分拆不開,所以有情者之罕觏也。
今我雖能解得情中之旨,而滿腔素志,總不能發洩一二分出來。
那日正在無聊,忽見一道人自門外突然而至。
細視之,鶴發童顔,超然塵表。
正欲诘所由來,那道人即出古銅鏡一面,曰:“此爾一生佳話盡寓其中。
毋多诘,鑒後即明。
”言訖不見。
我即捧鏡觑之,忽見鏡中花木繁茂,不勝奇訝。
熟視良久,覺得身輕如霧,神入鏡中。
恍惚間見兩旁栽植三十六本花樹,樹下各有一仙女侍立,正中坐着一位道長,相貌殊非凡品。
正視間,見道長懷中取出一本書來,光華燦目,偷觑之,卻是一本花名的冊子。
俄聞道者一一點名,樹下衆仙女俱上前參見。
又見他默默的說了幾句,衆女始一齊退出。
俄又聞仙樂盈盈,一道者帶着一個仙女冉冉而來。
及至,二人相見甚殷。
那道者謂那位新來道者道:“座下金童玉女一案,本苑主已先發落三十六花降世去矣。
如今兩造俱至,望即施行。
”那位道人點了點頭,便宣仙女上前,也不知說了幾句什麼話,仙女亦即退去。
繼而又聞傳宣我的名字,我也不解其故,便兢兢上前見了。
那道者即命我投生吳中金氏。
我正欲詢其故,覺得一霎模糊,道者已失,自己竟變了一個孩子,知已為金氏子。
但細細熟思,前因未昧。
及長,遂以挹香名之。
遊花國,護美人,采芹香,掇巍科,任政事,報親恩,全友誼,敦琴瑟,撫子女,睦親鄰,謝繁華,求道德,做了二十餘年事業。
一日,忽見前生之贈鏡道人一棒喝來,驚得大汗滿身,神歸軀殼,鏡亦杳然。
忽聞架上鹦哥誦詩雲: 一番事業歸何處,花謝春深老杜鵑。
醒後細思鏡中之事,猶覺曆曆可溯。
于是假虛作實,以幻作真,将鏡中所為所作錄成一書,共成六十四回,名之曰《绮紅小史》,又曰《青樓夢》。
其人雖無,其事或有。
後之閱者作如是觀亦可,不作如是觀亦無不可。
正所謂: 夢中成夢無非夢,書外成書亦算書。
此書非談别事,專說鏡中一段幻迹。
這人姓金,字挹香,又字企真,蘇州府長洲縣人氏。
父字鐵山,母王氏。
家非巨富,室尚小康。
生挹香,極鐘愛。
十齡即就外傅,十四歲詩賦文章已皆了了。
及二八,父母欲為娶室。
挹香素性風流,托言尚早,意欲目見躬逢,得天下有情人方成眷屬。
父母素溺愛,亦不過為固執之。
挹香雖才思敏捷,應試不難,然志欲先求佳偶,再博功名,是以年将弱冠,未掇巍科。
生性無纨绔氣,有高士風。
身餘蘭臭,無煩荀令薰香;貌似蓮花,不藉何郎傅粉。
故人人愛慕之。
一日,挹香在書房看書,正在無聊,卻有兩個通家好友到來看他。
一個姓葉,字仲英,因母制丁憂,未邀顯達;一個是姓鄒,字拜林,宏才博學,早挹芹香,與挹香最投契。
因是日天氣清和,仲英約拜林閑步尋春,同至挹香處,讨今論古,賞賦鑒之。
拜林謂挹香道:“昨日我館中課文嚴饬,甚屬疲懶,今日幸得仲英過談,故偕至你處散悶。
”挹香乃問道:“林哥哥昨課何題?”拜林道:“乃‘不患無位’一章。
詩題乃‘昆侖奴盜紅绡’。
”挹香道:“弟嘗考昆侖奴盜绡一事,真為千古美談。
老昆侖忠心為主,俏紅绡慧眼鐘情,如此佳人義仆,恐此時不能再得矣。
弟索性癡狂,志欲訪遍名花,竊恐莫予雲觏。
若得紅绡輩事之,弟之願亦畢矣。
”複道:“課作曾否帶來?”拜林道:“文未帶來,隻攜詩在。
”乃索詩展開細讀。
讀至第四韻“飛騰仙子術,竊窕美人軀”,不禁大贊道:“風流倜傥,卓荦不群
璧月瓊樓,盡教遣此風光。
卻憐絲竹當年盛,忽兵戈、變起倉皇。
恨難禁,怨煞王孫,惱煞吳娘。
而今再睹升平宇,聚鴛鴦小隊,脂粉成行。
依舊繁華,青樓都貯群芳。
個侬本是多情種,憑誰人一著意評章。
願今生,錦帳千重,護遍紅妝。
慕真山人曰:這首詞是專說吳中風土,自古繁華,粉薮脂林,不能枚舉,雖經亂離之後,而章台種柳,深巷栽花,仍不改風流景象。
吾少也賤,恨未能遍曆歌簇,追随舞席,帷是夙負癡情,于情字中時加兢惕。
但近來有種豪華子弟,好色濫淫,恃驕誇富,非豔說人家閨阃,即鋪張自己風流,妄诩多情,其實未知“情”字真解。
不知人之有情,非曆幾千百年日月之精華,山川之秀氣,鬼神之契合,奇花異草,瑞鳥祥雲,祯符有兆,方能生出這癡男癡女,生可以死,死可以生,情之所鐘,若膠漆相互分拆不開,所以有情者之罕觏也。
今我雖能解得情中之旨,而滿腔素志,總不能發洩一二分出來。
那日正在無聊,忽見一道人自門外突然而至。
細視之,鶴發童顔,超然塵表。
正欲诘所由來,那道人即出古銅鏡一面,曰:“此爾一生佳話盡寓其中。
毋多诘,鑒後即明。
”言訖不見。
我即捧鏡觑之,忽見鏡中花木繁茂,不勝奇訝。
熟視良久,覺得身輕如霧,神入鏡中。
恍惚間見兩旁栽植三十六本花樹,樹下各有一仙女侍立,正中坐着一位道長,相貌殊非凡品。
正視間,見道長懷中取出一本書來,光華燦目,偷觑之,卻是一本花名的冊子。
俄聞道者一一點名,樹下衆仙女俱上前參見。
又見他默默的說了幾句,衆女始一齊退出。
俄又聞仙樂盈盈,一道者帶着一個仙女冉冉而來。
及至,二人相見甚殷。
那道者謂那位新來道者道:“座下金童玉女一案,本苑主已先發落三十六花降世去矣。
如今兩造俱至,望即施行。
”那位道人點了點頭,便宣仙女上前,也不知說了幾句什麼話,仙女亦即退去。
繼而又聞傳宣我的名字,我也不解其故,便兢兢上前見了。
那道者即命我投生吳中金氏。
我正欲詢其故,覺得一霎模糊,道者已失,自己竟變了一個孩子,知已為金氏子。
但細細熟思,前因未昧。
及長,遂以挹香名之。
遊花國,護美人,采芹香,掇巍科,任政事,報親恩,全友誼,敦琴瑟,撫子女,睦親鄰,謝繁華,求道德,做了二十餘年事業。
一日,忽見前生之贈鏡道人一棒喝來,驚得大汗滿身,神歸軀殼,鏡亦杳然。
忽聞架上鹦哥誦詩雲: 一番事業歸何處,花謝春深老杜鵑。
醒後細思鏡中之事,猶覺曆曆可溯。
于是假虛作實,以幻作真,将鏡中所為所作錄成一書,共成六十四回,名之曰《绮紅小史》,又曰《青樓夢》。
其人雖無,其事或有。
後之閱者作如是觀亦可,不作如是觀亦無不可。
正所謂: 夢中成夢無非夢,書外成書亦算書。
此書非談别事,專說鏡中一段幻迹。
這人姓金,字挹香,又字企真,蘇州府長洲縣人氏。
父字鐵山,母王氏。
家非巨富,室尚小康。
生挹香,極鐘愛。
十齡即就外傅,十四歲詩賦文章已皆了了。
及二八,父母欲為娶室。
挹香素性風流,托言尚早,意欲目見躬逢,得天下有情人方成眷屬。
父母素溺愛,亦不過為固執之。
挹香雖才思敏捷,應試不難,然志欲先求佳偶,再博功名,是以年将弱冠,未掇巍科。
生性無纨绔氣,有高士風。
身餘蘭臭,無煩荀令薰香;貌似蓮花,不藉何郎傅粉。
故人人愛慕之。
一日,挹香在書房看書,正在無聊,卻有兩個通家好友到來看他。
一個姓葉,字仲英,因母制丁憂,未邀顯達;一個是姓鄒,字拜林,宏才博學,早挹芹香,與挹香最投契。
因是日天氣清和,仲英約拜林閑步尋春,同至挹香處,讨今論古,賞賦鑒之。
拜林謂挹香道:“昨日我館中課文嚴饬,甚屬疲懶,今日幸得仲英過談,故偕至你處散悶。
”挹香乃問道:“林哥哥昨課何題?”拜林道:“乃‘不患無位’一章。
詩題乃‘昆侖奴盜紅绡’。
”挹香道:“弟嘗考昆侖奴盜绡一事,真為千古美談。
老昆侖忠心為主,俏紅绡慧眼鐘情,如此佳人義仆,恐此時不能再得矣。
弟索性癡狂,志欲訪遍名花,竊恐莫予雲觏。
若得紅绡輩事之,弟之願亦畢矣。
”複道:“課作曾否帶來?”拜林道:“文未帶來,隻攜詩在。
”乃索詩展開細讀。
讀至第四韻“飛騰仙子術,竊窕美人軀”,不禁大贊道:“風流倜傥,卓荦不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