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五章 祈願九州同(6)
關燈
小
中
大
棕色長袍的老者轉着手上的扳指。
碧玉,繞着布滿皺紋的拇指,緩緩打着圈兒:“既說到如此地步了,我也說句實話,一句不當對你說的話,”老者泛灰的眼珠子,定定凝住一身京城貴公子扮相的謝骛清,“西北軍扛不住的,遲早要散。
到時候,隻剩下你們紅軍的幾千人……世侄啊,你須提早打算了。
” 外有飛機大炮輔助的日軍重兵逼近,内有十六個師的兵力,在座都是領兵殺出過自己地盤的軍閥,如何看不出,這既是一條死路、絕路。
何未因強壓着一口氣,喉嚨口火辣辣地疼。
她欲起身添酒,手被九叔按住。
九叔輕對她搖頭,身為一個男人,他更能體味謝骛清此刻心境。
老者那一番話,回避借兵,強調境況,已算作了答。
何家從商,于軍隊這一脈算個局外人。
他們叔侄兩個摻和不進去的。
“清末亂局,出過多少名将?”老者又道,“北吳南蔡,一個被部下暗殺,一個年紀輕輕病死異鄉,他們傾盡心血,推翻了前清,可後來呢?袁世凱要做皇帝,各路将領揭竿而起,那時倒是我們軍人的天下,是我們的好時候,回頭看,風光過的人,不是客死異鄉,就是寓居天津。
年輕時,都有一腔熱血,闖出一番功業,老了才看透,再大的功業,也逃不過世代更疊的命數。
世侄啊,須看開些,如今能活下來的人,都是有福之人了。
你我皆是。
” 老者歎口氣,又道:“我們手上的這些兵,都要防着南京,也算是我們最後的家底了,誰都不敢妄動。
南京的調令過來,讓我們去圍剿你們同盟軍,我當沒看到,這是如今唯一能為你們的事了。
” “日本人的間諜面見過這裡在座的每一個,勸我們去關外做事,我們都沒見過,”那青衫中年人道,“為家國民族,也算盡忠了。
” 謝骛清從襯衫口袋裡,掏出一包香煙,僅剩了三根。
他無法反駁,隻因怕。
如那老者所說,這些昔日軍閥手裡的兵零散分布在華北,随時要聽南京政府調令,向張家口的同盟軍進攻。
雖老者說,他們今日選擇按兵不動,日後如何,誰又料算得到? 昔日反清反袁,而後北伐、起義,謝骛清從未怕過。
而今夜,他惹不起這一幹人,這一幹謝家的知交故友。
青衫中年人見他的煙盒幹癟,從桌上拿起一盒新的,欲遞過去。
謝骛清輕擺手。
他坐在桌旁,兩指夾着抽出來的一根煙,從煙灰缸邊拿到火柴,低頭,以手攏住,劃亮、點燃。
他深吸了一口,再擡頭,煙霧後的面容已不見情緒。
他一手搭在椅子扶手上,煙霧于指縫間飄散,許是閑散的姿态,緩和了這包廂裡的氛圍。
關外、多倫和這裡的人事物,都毫不相幹。
老者對候在簾子外的副官輕招手,副官入内,老者附在他耳邊吩咐了兩句話。
副官領命而去,未幾,外頭熱鬧起來,臨近被屏風隔開的包廂裡的往日軍官們,舉着酒杯,來敬酒。
謝骛清來者不拒。
瓊漿玉釀,一杯頂得上多倫普通士兵的數十日的口糧。
他們從前一個被攻下的縣城連夜行軍趕往多倫時,兵士們都餓着肚子的,頂着連綿夜雨,翻山越嶺,隻為搶占先機…… 他一人坐着不動,隻等人敬酒,觥籌交錯,來往的人如走馬燈上一般,神态各異,衣着各異,均是面容模糊。
“我也是保定畢業的,17年畢業的,沒趕上謝少将軍在的時候,”有個高個子的男人道,“那間宿舍,說是謝教員讀書時住過的。
” “是嗎。
”謝骛清回應,彈掉煙灰。
他咬住煙尾,親自倒了一杯酒,輕聲道:“那該喝一杯。
” 對方誠惶誠恐,仰頭一飲而盡。
“多大年紀了?”謝骛清也幹了這一杯酒,問這個模糊人影。
“三十有六了。
”對方笑。
“我們十四軍軍長趙博生,17年畢業于保定。
就是在三十六歲那年,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犧牲,”謝骛清微笑着,仿佛閑聊,“九一八之後,他曾請求北上抗日,被拒絕後起義,投身紅軍。
和你是同一期的?” 對方面上的笑容凝結。
“你是哪裡畢業的?”謝骛清看向又一個。
“雲南講武堂。
” “我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軍長,是那裡畢業的,”他道,“土生土長的雲南人,白族人,現在在關外抗日。
” “你是何處畢業的?”謝骛清轉而問身旁的另一個模糊人影。
“黃埔。
” “第幾期?” “一期。
”
碧玉,繞着布滿皺紋的拇指,緩緩打着圈兒:“既說到如此地步了,我也說句實話,一句不當對你說的話,”老者泛灰的眼珠子,定定凝住一身京城貴公子扮相的謝骛清,“西北軍扛不住的,遲早要散。
到時候,隻剩下你們紅軍的幾千人……世侄啊,你須提早打算了。
” 外有飛機大炮輔助的日軍重兵逼近,内有十六個師的兵力,在座都是領兵殺出過自己地盤的軍閥,如何看不出,這既是一條死路、絕路。
何未因強壓着一口氣,喉嚨口火辣辣地疼。
她欲起身添酒,手被九叔按住。
九叔輕對她搖頭,身為一個男人,他更能體味謝骛清此刻心境。
老者那一番話,回避借兵,強調境況,已算作了答。
何家從商,于軍隊這一脈算個局外人。
他們叔侄兩個摻和不進去的。
“清末亂局,出過多少名将?”老者又道,“北吳南蔡,一個被部下暗殺,一個年紀輕輕病死異鄉,他們傾盡心血,推翻了前清,可後來呢?袁世凱要做皇帝,各路将領揭竿而起,那時倒是我們軍人的天下,是我們的好時候,回頭看,風光過的人,不是客死異鄉,就是寓居天津。
年輕時,都有一腔熱血,闖出一番功業,老了才看透,再大的功業,也逃不過世代更疊的命數。
世侄啊,須看開些,如今能活下來的人,都是有福之人了。
你我皆是。
” 老者歎口氣,又道:“我們手上的這些兵,都要防着南京,也算是我們最後的家底了,誰都不敢妄動。
南京的調令過來,讓我們去圍剿你們同盟軍,我當沒看到,這是如今唯一能為你們的事了。
” “日本人的間諜面見過這裡在座的每一個,勸我們去關外做事,我們都沒見過,”那青衫中年人道,“為家國民族,也算盡忠了。
” 謝骛清從襯衫口袋裡,掏出一包香煙,僅剩了三根。
他無法反駁,隻因怕。
如那老者所說,這些昔日軍閥手裡的兵零散分布在華北,随時要聽南京政府調令,向張家口的同盟軍進攻。
雖老者說,他們今日選擇按兵不動,日後如何,誰又料算得到? 昔日反清反袁,而後北伐、起義,謝骛清從未怕過。
而今夜,他惹不起這一幹人,這一幹謝家的知交故友。
青衫中年人見他的煙盒幹癟,從桌上拿起一盒新的,欲遞過去。
謝骛清輕擺手。
他坐在桌旁,兩指夾着抽出來的一根煙,從煙灰缸邊拿到火柴,低頭,以手攏住,劃亮、點燃。
他深吸了一口,再擡頭,煙霧後的面容已不見情緒。
他一手搭在椅子扶手上,煙霧于指縫間飄散,許是閑散的姿态,緩和了這包廂裡的氛圍。
關外、多倫和這裡的人事物,都毫不相幹。
老者對候在簾子外的副官輕招手,副官入内,老者附在他耳邊吩咐了兩句話。
副官領命而去,未幾,外頭熱鬧起來,臨近被屏風隔開的包廂裡的往日軍官們,舉着酒杯,來敬酒。
謝骛清來者不拒。
瓊漿玉釀,一杯頂得上多倫普通士兵的數十日的口糧。
他們從前一個被攻下的縣城連夜行軍趕往多倫時,兵士們都餓着肚子的,頂着連綿夜雨,翻山越嶺,隻為搶占先機…… 他一人坐着不動,隻等人敬酒,觥籌交錯,來往的人如走馬燈上一般,神态各異,衣着各異,均是面容模糊。
“我也是保定畢業的,17年畢業的,沒趕上謝少将軍在的時候,”有個高個子的男人道,“那間宿舍,說是謝教員讀書時住過的。
” “是嗎。
”謝骛清回應,彈掉煙灰。
他咬住煙尾,親自倒了一杯酒,輕聲道:“那該喝一杯。
” 對方誠惶誠恐,仰頭一飲而盡。
“多大年紀了?”謝骛清也幹了這一杯酒,問這個模糊人影。
“三十有六了。
”對方笑。
“我們十四軍軍長趙博生,17年畢業于保定。
就是在三十六歲那年,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犧牲,”謝骛清微笑着,仿佛閑聊,“九一八之後,他曾請求北上抗日,被拒絕後起義,投身紅軍。
和你是同一期的?” 對方面上的笑容凝結。
“你是哪裡畢業的?”謝骛清看向又一個。
“雲南講武堂。
” “我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軍長,是那裡畢業的,”他道,“土生土長的雲南人,白族人,現在在關外抗日。
” “你是何處畢業的?”謝骛清轉而問身旁的另一個模糊人影。
“黃埔。
” “第幾期?” “一期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