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章 月籠山海關(2)

關燈
他們在百花深處住了一日,夜裡,淩晨四點多,兩個人影徒步到古北口關内。

     何家車過于打眼,何未沒讓轎車接近長城。

     謝骛清自黃包車上,借月色,仰頭看古北口的城牆。

     數個月前,這裡曾是長城抗戰最激烈的前沿陣地。

    被飛機轟炸過的城牆,殘缺不全,碎石砂礫滾落堆積,清冷蒼白的月色裡,能見沒有墓碑的小墳包。

    望不到頭。

     “古北口的戰事最慘烈,”她指一個方位,“當時日軍攻上來,有一隻七人小隊沒聯絡上,沒接到撤退命令。

    對着飛機和重型炮的轟炸,七個人守到最後,彈盡糧絕,以肉搏戰迎敵,全都犧牲在高地上了。

    ” 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,有如此将士,根本不會丢掉關外三省和熱河。

     “鄭渡可以瞑目了。

    ”謝骛清低聲說。

     并不是所有軍人都懦弱膽怯。

    隻這一點,便可告慰關外英靈。

     謝骛清從懷裡掏出了一個粗布包裹的小東西。

     他半蹲下身子,扯開上頭針線連接的地方,打開,仍是個油布包。

    再展開,層層保護下的竟是一抔土。

    他均勻地将土灑到碎石上。

     “我一位同僚,”他輕聲說,“哈爾濱人。

    他說,不必葬回故鄉,到我能到的最北之地。

    ” 他拿起一塊石頭,壓住布包。

     謝骛清遙望破碎的城牆,沉默許久,不再發一言,沿來路而歸。

    轟炸過的焦土地,黑黃不一,深色碎石被炸彈燒過,仿佛透着血的色澤,留下了那場抗戰的最後痕迹。

     “鄭渡的姐姐,”他坐入轎車,“這兩天到北平。

    ” “她說,弟弟有件西裝在你這兒,想取回去,”謝骛清輕聲又道,“一同安葬。

    ” “須我幫忙入關嗎?” 謝骛清輕搖頭:“她有自己的方式,這次到北平,她想親自同你商議一樁事。

    ” 他不願多言,何未猜想,總有不方便說的地方,沒多追問。

     幼時她是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性子,年紀漸長,知曉凡人皆有不可言說的事。

    或是時機不對,或有所顧慮,她隐約覺得,謝骛清不肯說到底,怕和自己有關。

     入北平時,晨光微現。

    何未囑司機繞路到安定門。

     城門洞口,自南來的駱駝隊,扛着粗糙破舊的麻布袋子,如一道微型遊動的長城,綿延不絕。

    轎車停于城門旁。

     何未原想說,這次回來,下車看一眼安定門。

     她瞥見謝骛清側臉神色肅穆,沿着她的視線往城門牌上瞧。

    洋洋灑灑三個大字:安定門。

     何未唇微啟,手背被謝骛清攥住。

     少時,他手指修長,掌心皮膚細膩,除卻因常年扣動扳機而養出來的食指老繭,再無其他歲月和戰場痕迹。

    這次回來不一樣了。

    謝骛清的掌心像被砂紙打磨過,粗糙滾燙。

     “走吧。

    ”他說。

     江河淪陷,他沒顔面下車走這道安定門。

     何未和謝骛清歸家。

    她将西院兒的書房讓給他。

     大書房的眠鶴熏爐挪到此處。

    半人高的仙鶴單腳立在那兒,鶴口飄出一陣陣的香,像過去的何二府。

    差别是人,坐于香霧裡的人不再是二叔,而是他。

     謝骛清下為西褲,上着白襯衫,仰躺在床上。

    長途奔波北上,沒睡踏實過,躺到她的八步床裡,倦意上湧,沒等她來,便熟睡了。

     何未進了房門,揿滅了燈,怕吵醒他,在八步床下繞了兩步,決定去西次間。

     她朝外走,房門被一雙小手推開。

     斯年悄悄自門縫往裡瞅,逗笑了她。

    何未輕手輕腳拉開門,對她向外揮揮手,斯年馬上後退兩步,穿着小拖鞋,沒留神,向後一個趔趄,被何未摟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