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章 雁歸萬重浪(2)
關燈
小
中
大
令人提到姓名就肅然起敬的謝少将軍仿佛是兩個人。
她真慶幸,那夜在百花深處認識了一個不同的他。
天亮前,列車提前啟動。
在浦口前的一個小站點,謝二小姐的車早早等在那兒。
車繞過金陵,何未遙遙指那裡,對斯年說:“那裡也是多朝古都。
” 颠簸了七個多小時,才進入上海。
等到下午,駛入法租界的一條隐秘小路,路旁除了民宅,還有幾幢獨立的老洋房。
“這條是高逖路,”前排副駕駛座上,陪送他們的是一位書法藝術家,“這裡住着一位有名的律師,聽聞早年代理過您的官司。
” 京城關系錯綜複雜,人脈和政治資源為先,而上海租界多,和西方人的交涉不止要用槍炮,還要用他們習慣用的武器:法律。
全國這幾年有名的官司案例,大多出自上海。
有關知識産權,肖像使用權,還有女子家産分配,當然,還有學生和工人運動激烈時,進步學生和青年被租界人扣下關押,許多都靠律師配合愛國人士和租界交涉,獲得了營救。
她少時打的那一場官司聞名四九城,請來的律師裡确實有一位來自滬上。
那人叮囑:“二小姐若要出入,隻管讓管家來,免得碰上面,暴露了行蹤。
” 何未領會了意思,微颔首。
“此處供二小姐稍作休整,”書法家引着她,推開洋房區一幢極不起眼的黑色鐵門,沿着石徑,進到二層紅磚樓前,掏出鑰匙,“房産是我名下的,二小姐隻管安心住。
這幾天,我可以充當一下做飯師傅,隻是手藝不好。
” “煮飯我來,”扣青說,“先生若不嫌,留下來吃晚飯,讓你嘗嘗地道的北方菜。
” 均姜留在北京,照看船運公司、家宅和百花深處的小院子。
她們講好了,等百花的老伯和老賬房去世了,均姜便南下來尋她們。
那人走前,從西裝裡掏出一封信。
對折的信封十分普通。
何未心跳了下,摸到信封封皮的觸感被無限放大。
自謝骛清于南方起義,他們再無聯系。
僅僅一封信,讓她近情情怯。
等夜裡斯年睡下,她拿着信封,推開陽台的黑鐵鑲邊的玻璃門,來到陽台上。
隔着一堵牆,隔壁歐式洋樓燈光奢迷,有人在彈奏鋼琴曲,有人在聚會。
在這個花團錦簇的院落二樓,她打開了這封來自戰區的信。
信封的封皮上,寫着一個陌生名字。
貼着綠色描邊的郵票,郵戳齊全。
她抽出寫着電文的紙,電文簡短: 昨夜大勝,仰頭觀天,風清月白。
餘望月色,惑于吾妹遲遲未有可喜消息。
是吾妹私藏喜訊,亦或是骛清錯判? 她像能看到謝骛清詢問的笑意。
一如在百花深處。
不曉得是他猜到的,還是老軍醫沒忍住說出來的。
何未回了房間,劃亮火柴,把電文燒了個幹淨,灰燼碾碎。
謝何兩家的第一個孩子,她慎而又慎。
初初曉得有了身子,她來不及喜悅,隻是擔心被人發現,在不顯山不露水的月份,就不大出門了。
謝何兩家的第一個孩子,須慎而又慎。
今夜看到他的電報,忽然有了面對面被追問的羞澀。
她在單人沙發裡坐下,撐着下巴,想着遠在戰區的他。
三十六歲的謝少将軍,終于要有第一個孩子了,可惜無法親口告訴他。
到上海沒幾日,南京政府開始準備再一次大規模的圍剿。
謝二小姐因謝骛清而受人監視,不便來見面。
這個“稍作休整”的落腳地,因戰事吃緊,成了一個常住地。
沒多久,何未顯了身子,主人家驚覺她竟帶着身孕南下,着急地想找婦産科大夫,被何未攔下了。
“我有準備的。
”她笑說。
她既決意上路,就做好了随時隐匿躲藏的準備。
生意上,船運公司運作成熟,京津有盛懷秋,江水一代有姑姑,香港廣州這一條省港航路也有人負責。
而生活上,重中之重,是斯年和未出生的孩子。
所以南下一行六人當中,有婦産科大夫,還有一位是精通英文和算術的家庭教師,國文何未可以自己教
她真慶幸,那夜在百花深處認識了一個不同的他。
天亮前,列車提前啟動。
在浦口前的一個小站點,謝二小姐的車早早等在那兒。
車繞過金陵,何未遙遙指那裡,對斯年說:“那裡也是多朝古都。
” 颠簸了七個多小時,才進入上海。
等到下午,駛入法租界的一條隐秘小路,路旁除了民宅,還有幾幢獨立的老洋房。
“這條是高逖路,”前排副駕駛座上,陪送他們的是一位書法藝術家,“這裡住着一位有名的律師,聽聞早年代理過您的官司。
” 京城關系錯綜複雜,人脈和政治資源為先,而上海租界多,和西方人的交涉不止要用槍炮,還要用他們習慣用的武器:法律。
全國這幾年有名的官司案例,大多出自上海。
有關知識産權,肖像使用權,還有女子家産分配,當然,還有學生和工人運動激烈時,進步學生和青年被租界人扣下關押,許多都靠律師配合愛國人士和租界交涉,獲得了營救。
她少時打的那一場官司聞名四九城,請來的律師裡确實有一位來自滬上。
那人叮囑:“二小姐若要出入,隻管讓管家來,免得碰上面,暴露了行蹤。
” 何未領會了意思,微颔首。
“此處供二小姐稍作休整,”書法家引着她,推開洋房區一幢極不起眼的黑色鐵門,沿着石徑,進到二層紅磚樓前,掏出鑰匙,“房産是我名下的,二小姐隻管安心住。
這幾天,我可以充當一下做飯師傅,隻是手藝不好。
” “煮飯我來,”扣青說,“先生若不嫌,留下來吃晚飯,讓你嘗嘗地道的北方菜。
” 均姜留在北京,照看船運公司、家宅和百花深處的小院子。
她們講好了,等百花的老伯和老賬房去世了,均姜便南下來尋她們。
那人走前,從西裝裡掏出一封信。
對折的信封十分普通。
何未心跳了下,摸到信封封皮的觸感被無限放大。
自謝骛清于南方起義,他們再無聯系。
僅僅一封信,讓她近情情怯。
等夜裡斯年睡下,她拿着信封,推開陽台的黑鐵鑲邊的玻璃門,來到陽台上。
隔着一堵牆,隔壁歐式洋樓燈光奢迷,有人在彈奏鋼琴曲,有人在聚會。
在這個花團錦簇的院落二樓,她打開了這封來自戰區的信。
信封的封皮上,寫着一個陌生名字。
貼着綠色描邊的郵票,郵戳齊全。
她抽出寫着電文的紙,電文簡短: 昨夜大勝,仰頭觀天,風清月白。
餘望月色,惑于吾妹遲遲未有可喜消息。
是吾妹私藏喜訊,亦或是骛清錯判? 她像能看到謝骛清詢問的笑意。
一如在百花深處。
不曉得是他猜到的,還是老軍醫沒忍住說出來的。
何未回了房間,劃亮火柴,把電文燒了個幹淨,灰燼碾碎。
謝何兩家的第一個孩子,她慎而又慎。
初初曉得有了身子,她來不及喜悅,隻是擔心被人發現,在不顯山不露水的月份,就不大出門了。
謝何兩家的第一個孩子,須慎而又慎。
今夜看到他的電報,忽然有了面對面被追問的羞澀。
她在單人沙發裡坐下,撐着下巴,想着遠在戰區的他。
三十六歲的謝少将軍,終于要有第一個孩子了,可惜無法親口告訴他。
到上海沒幾日,南京政府開始準備再一次大規模的圍剿。
謝二小姐因謝骛清而受人監視,不便來見面。
這個“稍作休整”的落腳地,因戰事吃緊,成了一個常住地。
沒多久,何未顯了身子,主人家驚覺她竟帶着身孕南下,着急地想找婦産科大夫,被何未攔下了。
“我有準備的。
”她笑說。
她既決意上路,就做好了随時隐匿躲藏的準備。
生意上,船運公司運作成熟,京津有盛懷秋,江水一代有姑姑,香港廣州這一條省港航路也有人負責。
而生活上,重中之重,是斯年和未出生的孩子。
所以南下一行六人當中,有婦産科大夫,還有一位是精通英文和算術的家庭教師,國文何未可以自己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