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一章 古都夏日長(3)

關燈
何未等了許久,不見聽筒那邊的謝骛清說話。

     “你那邊挺熱鬧的?”她試探着問,“剛回來……顧着自己身體,應酬是沒有頭的。

    ” 他在電話裡笑了,柔聲說:“好。

    ” “我還有電話。

    ”他又道。

     “我還有句話。

    ”她連忙說。

     萬幸,沒有斷線。

     她輕聲道:“你在天津,該住在我九叔家,這裡最安全。

    ” 何未握着聽筒,等他的答複。

     “不麻煩九先生了,”他低聲道,“不說了。

    ” “嗯。

    ” 在嘟、嘟、嘟的斷線音裡,她靠着牆壁坐着。

     從見面就感覺到的疏遠,在方才的回答裡更突顯出來,她總覺得謝骛清在克制、壓抑着什麼。

     隔日清晨,嬸嬸突然陣痛來襲。

     她一邊痛,一邊興奮地握着九爺的手腕子,那一邊皺眉,一邊哎呦呦,一邊笑的樣子,真是看得何知卿心跳都要停了。

     從白天到深夜,再到天露白。

    一陣啼哭帶來了何九家第一個孩子,九爺數日未深眠,臉都熬白了,人家要抱孩子給他看,他沒顧得上,推着輪椅輪子自己往産房去了。

    孩子可以再生,九爺的杜小宛隻有一個。

    何知卿一見到躺在那兒喝牛奶的嬸嬸,心落回了胸膛。

     他眼眶濕着,望着雖虛弱,卻滿面喜色的杜小宛:“我這一夜啊,沒了十年壽命……” 嬸嬸笑着看他:“大忠大義的人來過,老天會護佑我們的。

    ” 嬸嬸指得是謝骛清。

    她聽着心裡高興。

     全家人被如此一折騰,全都睡了個足,她睡到中午起床,被告知,前廳有客人等着。

     在天津能有什麼客人找她? “有個人,你見過。

    ”小嬸嬸輕聲道。

     好似謝骛清一回來,舊人就紛沓登場了。

     她進了前廳,見到今日來客。

    其中一個面善的長方臉白須老人對何未微微而笑,她回憶起這張臉這個人數年前确實見過,曾因皇帝被趕出的紫禁城的事,他來這裡見過謝骛清。

     自遜清皇帝到天津衛的日租界定居,他們這些遺老遺少跟來了不少,因依附日本人,不少人做了日本裝束,這位老官員就是,穿着和服,梳着油光光的兩撇短發,不倫不類。

    倒是來的那個日本人穿着中式大褂,和穿着西裝的法領事及翻譯一起,幾人并肩坐着,倒像是租界服裝展示窗的一排滑稽人偶。

     他們來,是為了何未參股的鹽号。

     其實是分批來的,九叔耍了個心眼,讓兩撥人一起見她。

     如此,不論日本人還是法國人,都隻能說到皮毛,無法深入。

    何未反倒輕松。

     北伐後,換了個政府。

    原來的“榷運局”改為了“鹽務稅收管理局”,也就是說,經營形式從官方辦、運、銷,改為了官督商辦。

     食鹽一放開,都在搶占先機,她參與此事十分低調謹慎,沒想到還是被這些人嗅到了。

     何未将手裡的扇子打開,輕輕扇着風,笑着道:“對鹽号這件事,我是身輕言微,沒什麼說話資格的。

    ” 那穿着和服的老人家皮笑肉不笑地,呵呵了兩聲:“二小姐謙虛了。

    何家有艘萬噸級的海輪,專準備做鹽運,想來在這上面還是有想法的。

    更何況,說是官督商辦,一開始能拿到鹽号批文的,還不是你們這些大戶。

    ” 這個老頭是清政府官場出身,比那兩個洋人和一個翻譯懂人情世故得多。

     “而且,産鹽區都在沿海口岸,誰不知道何家和沿海口岸關系好?這關系可是從民國初年開始的。

    更何況天津有這麼多大鹽廠,鹽廠是鹽号的供貨源,有多重要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而何家九爺在天津是什麼地位,大家有目共睹,怎麼能說是身輕言微呢。

    ” 何未笑笑,避重就輕道:“我九叔要知道被如此誇贊,比嬸嬸生了女兒還要開心呢。

    ” 那個翻譯對法國人說完,法國人立刻笑着,說恭喜。

     那日本人問長臉老頭,老頭不大情願翻譯給他聽,日本人也跟着法國人,說到了孩子上。

     何未慣于打太極,借着這個機會,扯得越來越遠。

     日本人和法國人,加上那個翻譯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,唯獨那個長臉老頭不悅,卻礙于大家都在說喜事,不好打斷。

     貓兒突然從茶室跑出來,一跳,落到她腿上。

     九叔養得這隻貓極有靈性,跟着九叔見客人多了,一旦見主人氣場不對,想結束這場會客,就會鬧着來撒嬌。

    此刻便是。

     她摸着貓背,叫扣青去端新煮的糖水。

     小嬸嬸及時雨一般跟着扣青進來,陪着這幾位客人和何未天南地北地聊了一個時辰,等送走客人。

    何未抱着貓,去了茶室。

     何知卿睡了足足一夜,正怡然自得地喝着茶,大拇指上的扳指頗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