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章 千秋古城月(2)

關燈
問,似問北伐,實指日後。

    清多年夙願在北伐,而不止于此。

     列強以租界為國中之國,存虎狼分食之心,國土不全,鴉片難絕,餘如魚遊沸鼎中,日夜難安。

    餘之志向,從未有變,為救國而戰乃軍人天職,至死不悔。

    而獨身三十載,終得吾妹一知己,同為救國強國,實為上蒼眷顧。

     時至歲末,思鄉亦念卿。

     念四萬萬同胞之衣食,亦念吾妹之衣食,思四萬萬同胞之家國,亦盼吾妹歲歲無憂。

     清 一月十三日 她發現信紙有兩張,第二張僅有一行字: 清少年入柳營,不善言,提筆念戰事,落筆為布兵。

    餘與疆場皆枯燥無趣,幸有吾妹,不嫌不棄。

     她不覺笑了。

     似是他寫完發現措辭過于官方,又覺不妥,添了第二張紙。

     她将這第一封家書看了又看,直到臉上有涼意,一擡頭,見天上又洋洋灑灑下起了雪。

     何未笑着仰頭,看落下來的雪花。

     聽說南方少雪,也不曉得能不能看到如此大雪。

    廣州她還沒去過,據說早茶好吃得很。

    貴州的話……她又想到了那兌過桂花香片的茅台燒,等成親前,定要去一回的,看看他的家鄉,他自幼長大的故土。

     她想到在南方聲名赫奕的謝卿淮,據說不是在戰場,就是去軍校。

    他也許久沒回故鄉了……不過對于他這類人來說,國即故土。

    不論爾自東南西北來,民族即為家。

     *** 2月1日,段祺瑞政府召開了善後會議。

     在善後會議上,西南各省軍閥再次提出“聯省自治”,仿效西方,建立一個聯邦制國家。

     對此,晉老用了她的話來評價:“未未說的好,自虞夏商周,我們幾千年堅守的都是四海歸一。

    聯省自治?那就真沒人能管他們,舉國上下都是鴉片田了。

    ” 3月1日,國民會議促成會在北京召開。

     報紙上登了各界與會者,有許多有名的人,如李大钊、王盡美、趙世炎等。

     *** 這個中國新年,謝骛清是在蘇聯過的。

     三月中旬,謝骛清見到了去年從歐洲輾轉過來的白謹行,數年未見,白謹行又成熟了不少。

    兩位老友相擁,在房間裡松開彼此,打量着對方。

     “你什麼時候到這裡的?”謝骛清問他,示意他坐。

     “在歐洲時,許多中國留學生被欺負,那陣我們旅歐支部一直在幫助留學生轉學到蘇聯,我就是那時來的。

    ”白謹行笑着坐下。

     白謹行是在謝家大小姐介紹下入黨的,一碰到謝骛清更是有話說。

     兩人說到東征和日後的北伐,有聊不盡的話。

     自從國共合作,他們有許多人在黃埔軍校任教或作為學員,在東征軍裡帶兵,為統一廣東而奮戰,為日後的北伐做準備。

     名将如雲,謀臣如雨,不一而足。

     *** 這天深夜。

     謝骛清原本已睡下了,被敲門聲驚醒,部下們對他的休息時間非常維護,除非有危及生命之事是不會打擾的。

    他翻身坐起,開了門,白謹行在門外遞給他一份電報。

     孫文于京病逝。

     謝骛清看這短短幾個字,一念間記起許多。

    許多的過去。

    辛亥革命過來的人一個個離去,他好似看着前半生的戰場歲月就在眼前飄忽而過了。

     長達數分鐘的沉默後,他對折電報,走出去。

     在滿室将領的安靜裡,謝骛清低聲說:“各位都請今夜收拾好行裝,我們須回去了。

    想辦法,從陸路走。

    ” 而他後半生的戎馬征程剛剛開始。

     其後局勢,就如李大钊先生在悼文中所說: “中華為世界列強競争所在,由泰西以至日本,政治掠取,經濟侵淩,甚至共管陰謀,争思奴隸牛馬而來。

    ” 無數前人已去,無數後人前赴後繼。

     問繼起何人?自有華夏千秋萬代的後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