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六 宮變(3)

關燈
婉兒也這麼說,三年後,我們會在長安再見。

    ” 至于那後半句,我沒有告訴他。

     他明白我和婉兒的情義,若有可能,必會如此次宮變一樣,盡力保住婉兒性命。

     高台中,漸起了樂聲。

     我與姨娘早約了進香,小坐片刻後,便起身離了房。

    豈料方才走出坊門,就迎面撞見個妙齡女子,見到我微頓了下腳步,待深看一眼後竟忽然就躬身行了禮。

    我仔細打量她的容貌,确是未曾見過,隻好略颔首,上了馬車。

    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李成器不在潞州時,我常與姨娘在一處。

     姨娘改嫁的夫君王毛仲是個高麗人,無巧不成書的是,他正是李隆基來到潞州之後,格外重用的一位武将。

    起先因李成器的原因,姨父已待我極為小心,一次我在他府上與李隆基偶遇後,更是處處顯得謹慎。

     也因這關系,我在他府上頗不自在,漸不大登門,隻和姨母約在外相見。

     這一日,我正和姨母閑走過德風亭,恰就見了一個略有些熟悉的人影。

     姨母見我停下腳步,不解看我:“永安,怎麼了?”我看了眼遠處,那個女子已走入重兵中:“沒什麼,看到一個人。

    ”說也說不清,我隻和她在歌舞坊偶遇,卻并不知道她的姓名身份。

    姨母想了想道:“你是說趙姬?” 我默念這個名字,才徹底明白過來。

     原來她就是那個人。

     既然她在此處,李隆基應該也在。

     我怕多生事端,輕挽住姨母的手臂,道:“走得有些累了,不如回去吧?”姨母是個通透的人,立刻道:“你不說還不覺得,走了這麼久,也該回去了。

    ”我笑了笑,剛才和她走出兩步,就見個青年武将走過來,抱拳一禮道:“夫人。

    ” 姨母停下腳步,道:“起來吧,我隻是路過,無需特意上前請安。

    ”那人直起身,道:“臨淄郡王聽聞夫人路過,想要見夫人一面,”他看向我,接着道,“還特意說,請這位小夫人也一同飲茶消暑。

    ” 姨母看我,似是拿不定主意。

     我知姨父也在,而李隆基不過是要借此由頭見我。

     我無意讓姨母為難,略一點頭,随她進了德風亭。

    亭中有不少或生或熟的面孔,大多是潞州名士,有的還曾到過我府上拜會李成器,我看他們臉上難掩的驚異、猜測,不禁暗暗苦笑,李隆基還是曾經的李隆基,毫不在意他人想法。

     “原來是大嫂,”李隆基起身,笑吟吟走來,“方才遠見背影,不敢相認,沒想到竟是如此湊巧。

    ”我忙行禮,道:“郡王。

    ”他點頭,将我迎到一側落座。

     這麼兩三句的寒暄,他不再刻意和我說話,倒是繼續和這些潞州名士、幕僚、好友賞景作詩、談論國事。

    起先衆人還有些拘謹,見我隻低頭喝茶,也漸放松了,高談闊論起來。

     趙姬始終陪坐在一側,偶爾與李隆基低語兩句,卻總會若有似無看我。

     我不知李隆基究竟想做什麼,也隻得佯裝未見。

     當衆人談及治國方略,遠大抱負時,李隆基也僅是靜聽着,我正琢磨借口告辭時,他卻忽然看向我:“永安,你可聽過‘大風歌’。

    ”我略沉默片刻,才笑道:“漢高祖大勝項羽後所做的歌,幼時在宮中聽到過。

    ” 他手中把玩着玉觞,忽然放在一側,就如此起身,吟唱起漢高祖的《大風歌》。

    以前我也曾在玩鬧時,聽他吟唱過一些曲子,卻從未有今日的氣魄。

     此舉看似随意,可偏就是劉邦躊躇滿志,取得天下後所做的曲子。

     在場人都不覺噤了聲,驚異于他的直白抱負。

     “我唱的如何?”他收了音,看向我。

    我點頭笑道:“不錯,很好聽。

    隻是當年劉邦吟唱此曲時,雖已是勝者,卻也大多是表示勝者的憂慮,”我頓了頓,又認真看他,“拿得天下,卻找不到賢将去守住天下。

    ” 他直看着我,輕聲道:“江山易打,卻難守。

    ” 衆人寒顫若噤,他卻恍如未見。

     我暗歎口氣,刻意避開了他的話:“今日如此良辰美景,郡王何須為古人的一首曲壞了心境?”說完,便起身告辭,“府上還有些瑣事,就不多陪了。

    ”李隆基眯起眼,略上前兩步,聲音又刻意輕了幾分:“永安,我想去看看嗣恭。

    ” 他的神情,像極了曾經無憂無慮,尚被皇姑祖母重新,衆人捧在手心的小皇孫。

     剛才那個吟唱大風歌的人,離我很遠,而現在的他,卻讓人不忍去拒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