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三 美人名劍(1)
關燈
小
中
大
聖曆元年,李旦遜位廬陵王,武皇複立廬陵王為皇太子,以皇嗣李旦為相王,赦天下。
這幾日,李隆基設了家宴款待太原王氏,我特地避了開。
在屋内用過晚膳後,李清請安入内,說是郡王吩咐下來,若不願去家宴便罷了,竹苑處有貴人在等着,總要去見一見。
我心裡咯噔一聲,明白這貴人指得是宜平。
我獨自挑了條小徑,入了竹苑,果真見個熟悉的身影立在曲橋上,低頭看着水面。
她似是聽到聲響,擡頭看向我這處,竟是形銷骨立,癡若傀儡。
我倒吸口氣,慢慢走近她,拉起她身側手,道:“宜平。
”喚了這一聲,卻不知何以為繼。
她點點頭,擠出一抹笑道:“縣主。
”我苦笑,道:“如今沒有縣主了,你叫我永安即可,若不嫌棄,就叫我聲姐姐。
”她搖頭,道:“主仆情仍在,宜平還是叫縣主自在些。
”我沒再堅持,拉着她沿着曲橋而行,相對沉默着。
待入了亭,我才轉過身,直視她,道:“我今日是來勸你的。
”她颔首,道:“我知道,可我來不是聽勸的,隻是想來見見縣主,”她低下頭,隐去了神情,“畢竟,日後見得機會更少了。
”她的語氣出奇平靜,卻字字紮入心裡,我靜了會兒,才低聲道:“其實,你就是讓我勸,我也說不出半句,怪隻怪我當初自作聰明,累你到此地步。
” 她搖頭,走到亭側,盯着池中魚戲谑歡鬧,出神了片刻,輕聲道,“福薄緣淺,宜平不怨,能換回郡王數年平安就值得。
”宴席處傳來鼓樂之聲,這處僅有蟬聲陣陣,我站在她身後,聽着樂舞歡笑,喃喃道:“會平安的。
” 她自竹苑告退時,鄭重地向我行了個禮,沒有說半句話。
我眼中發酸地看着她,輕聲道:“宜平,你做的已經足夠了。
我不想你日後做綿裡金針,日日算計渡日,倒甯可你變了心,安分過完後半生,你可明白?”這場争鬥,連王孫貴胄都是命如草芥,何況她一個被轉贈的姬妾?李重俊在宮中素來多疑暴躁,她若是仍惦念着李成義,必難善終。
她點點頭,起身離開,我盯着她的背影,正是出神時,曲橋另一側已有一個男人行來。
我見他面生,衣着又極考究,便已猜到必是太原王氏的人,忙起身行了個禮,他打量着我道:“你是王府的婢女,還是郡王的姬妾?” 我猶豫了下,道:“妾身武氏。
”他挑了下眉,沒有說話。
我不再多留,錯身走過他身側,暗自松了口氣,卻聽見他笑了聲,道:“很急着走嗎?若我此時為難你,李隆基也不敢拿我如何,”我停住腳步,他又道,“如今太子已成相王,李隆基雖還是臨淄郡王,卻大不比從前,唯有我太原王氏才能助他。
夫人,你說是嗎?” 我默了片刻,才低聲回道:“王公子,此處雖是臨淄王府,卻四處是宮中耳目,說話還是小心些好,”頓了頓,我聽他沒答話,又笑道:“妾身聞公子周身酒氣,想是喝得多了些,可要命人備茶來?” “二夫人客氣了,無需如此麻煩,在水邊走走就好。
”倒也是個聰明人,我笑了下,頭也不回的走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再見此人,是在一日後,我才知他就是王寰的胞兄,王守一。
因狄公來到府上,我到宴上時,衆人正是熱鬧,正在紛紛敬酒祝狄仁傑出征大勝。
叔父武三思雖是笑着坐于一側,卻面色極不快,我悄然入内,尋了個不顯眼的地方落座,聽着衆人交頭接耳的議論,默不作聲。
數月前突厥可汗為女兒求親,皇祖母将堂兄武延秀送往突厥,卻不想可汗震怒,揚言求的李家皇室,大周卻送去武家男兒,冒名求婚,遂起兵攻打河北。
不過數十日,便已奪下數城,所到之處殺盡平民,血流成河。
此事本就是嘲諷武家,皇祖母卻不啟用武家人帶兵,而是讓太子李顯挂帥征兵,狄仁傑代帥出征,也難怪叔父如此不快。
“聽聞朝廷募兵月餘不滿千人,”王守一舉杯笑道,“天下聞狄公為元帥時,應募者雲集洛陽,如今竟已逾五萬,狄公的威望真是令我們這些小輩欽佩。
”狄仁傑搖頭一笑,道:“是太子為帥,本相也不過是代帥出征而已。
”王守一爽朗一笑,看向狄仁傑身側的中年男子,道:“姚大人此次可會一同出征?” 那男人氣度軒昂,雖着儒衫,卻有着武将的銳眸。
我正悄然打量他時,他已笑着回道:“姚某不才,隻能在朝中遙祝狄相大敗突厥,凱旋而回了。
”坐在一側的李隆基輕挑眉,笑道:“人都說兵部侍郎姚大人胸中自有萬軍,舉凡邊防哨卡,軍營分布,士兵情況,兵器儲備都能熟記于心,即便是此番不上陣,怕也早有良策獻與狄公了,何來不才一說?”那
這幾日,李隆基設了家宴款待太原王氏,我特地避了開。
在屋内用過晚膳後,李清請安入内,說是郡王吩咐下來,若不願去家宴便罷了,竹苑處有貴人在等着,總要去見一見。
我心裡咯噔一聲,明白這貴人指得是宜平。
我獨自挑了條小徑,入了竹苑,果真見個熟悉的身影立在曲橋上,低頭看着水面。
她似是聽到聲響,擡頭看向我這處,竟是形銷骨立,癡若傀儡。
我倒吸口氣,慢慢走近她,拉起她身側手,道:“宜平。
”喚了這一聲,卻不知何以為繼。
她點點頭,擠出一抹笑道:“縣主。
”我苦笑,道:“如今沒有縣主了,你叫我永安即可,若不嫌棄,就叫我聲姐姐。
”她搖頭,道:“主仆情仍在,宜平還是叫縣主自在些。
”我沒再堅持,拉着她沿着曲橋而行,相對沉默着。
待入了亭,我才轉過身,直視她,道:“我今日是來勸你的。
”她颔首,道:“我知道,可我來不是聽勸的,隻是想來見見縣主,”她低下頭,隐去了神情,“畢竟,日後見得機會更少了。
”她的語氣出奇平靜,卻字字紮入心裡,我靜了會兒,才低聲道:“其實,你就是讓我勸,我也說不出半句,怪隻怪我當初自作聰明,累你到此地步。
” 她搖頭,走到亭側,盯着池中魚戲谑歡鬧,出神了片刻,輕聲道,“福薄緣淺,宜平不怨,能換回郡王數年平安就值得。
”宴席處傳來鼓樂之聲,這處僅有蟬聲陣陣,我站在她身後,聽着樂舞歡笑,喃喃道:“會平安的。
” 她自竹苑告退時,鄭重地向我行了個禮,沒有說半句話。
我眼中發酸地看着她,輕聲道:“宜平,你做的已經足夠了。
我不想你日後做綿裡金針,日日算計渡日,倒甯可你變了心,安分過完後半生,你可明白?”這場争鬥,連王孫貴胄都是命如草芥,何況她一個被轉贈的姬妾?李重俊在宮中素來多疑暴躁,她若是仍惦念着李成義,必難善終。
她點點頭,起身離開,我盯着她的背影,正是出神時,曲橋另一側已有一個男人行來。
我見他面生,衣着又極考究,便已猜到必是太原王氏的人,忙起身行了個禮,他打量着我道:“你是王府的婢女,還是郡王的姬妾?” 我猶豫了下,道:“妾身武氏。
”他挑了下眉,沒有說話。
我不再多留,錯身走過他身側,暗自松了口氣,卻聽見他笑了聲,道:“很急着走嗎?若我此時為難你,李隆基也不敢拿我如何,”我停住腳步,他又道,“如今太子已成相王,李隆基雖還是臨淄郡王,卻大不比從前,唯有我太原王氏才能助他。
夫人,你說是嗎?” 我默了片刻,才低聲回道:“王公子,此處雖是臨淄王府,卻四處是宮中耳目,說話還是小心些好,”頓了頓,我聽他沒答話,又笑道:“妾身聞公子周身酒氣,想是喝得多了些,可要命人備茶來?” “二夫人客氣了,無需如此麻煩,在水邊走走就好。
”倒也是個聰明人,我笑了下,頭也不回的走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再見此人,是在一日後,我才知他就是王寰的胞兄,王守一。
因狄公來到府上,我到宴上時,衆人正是熱鬧,正在紛紛敬酒祝狄仁傑出征大勝。
叔父武三思雖是笑着坐于一側,卻面色極不快,我悄然入内,尋了個不顯眼的地方落座,聽着衆人交頭接耳的議論,默不作聲。
數月前突厥可汗為女兒求親,皇祖母将堂兄武延秀送往突厥,卻不想可汗震怒,揚言求的李家皇室,大周卻送去武家男兒,冒名求婚,遂起兵攻打河北。
不過數十日,便已奪下數城,所到之處殺盡平民,血流成河。
此事本就是嘲諷武家,皇祖母卻不啟用武家人帶兵,而是讓太子李顯挂帥征兵,狄仁傑代帥出征,也難怪叔父如此不快。
“聽聞朝廷募兵月餘不滿千人,”王守一舉杯笑道,“天下聞狄公為元帥時,應募者雲集洛陽,如今竟已逾五萬,狄公的威望真是令我們這些小輩欽佩。
”狄仁傑搖頭一笑,道:“是太子為帥,本相也不過是代帥出征而已。
”王守一爽朗一笑,看向狄仁傑身側的中年男子,道:“姚大人此次可會一同出征?” 那男人氣度軒昂,雖着儒衫,卻有着武将的銳眸。
我正悄然打量他時,他已笑着回道:“姚某不才,隻能在朝中遙祝狄相大敗突厥,凱旋而回了。
”坐在一側的李隆基輕挑眉,笑道:“人都說兵部侍郎姚大人胸中自有萬軍,舉凡邊防哨卡,軍營分布,士兵情況,兵器儲備都能熟記于心,即便是此番不上陣,怕也早有良策獻與狄公了,何來不才一說?”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