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一 北魏元氏(3)
關燈
小
中
大
我點頭道:“這兩件事,我也要謝你。
” 她搖頭,道:“縣主不必說謝,我說這些話隻有一個意思,”她手攥着扶手,頓了下才接着道,“元月早已清楚郡王對縣主的心意,日後若有幸與縣主共侍郡王,情願以姐姐為尊。
”我身子一僵,緊抿起唇看她,他日後的妻,今夜坐在我房裡說這些話,讓我如何自處? 我添了杯熱茶,看着水流緩緩注滿:“禦賜的婚事,是喜事是恩寵,又何嘗不是懸着的一把斷頭劍。
縣主若為他着想,就忘了此事,歡歡喜喜嫁過去,做個受人敬畏的永平王妃。
” 她凝眸看我,道:“縣主不信我?” 我搖頭,起身端杯,走到她身側,道:“你是他的王妃,日後他還會有側室、姬妾,但絕不會有我,”我将茶遞給她,接着道,“我若嫁李家人,隻能是臨淄郡王,否則就是殺身之禍。
” 話到此處已無需再繼續,她自大明宮到太初宮,在皇姑祖母身側已有五年,所見所聽的怕比我還要多,又怎會不明白這其中的意思? 她接過杯,自顧自出神,沒再繼續說什麼,過了半晌才起身告辭。
我靜坐在書桌後,盯着攤放在桌上的棋譜,挂在臉上的笑意早散去,隻空洞地看着那一頁頁古今殘局,兀自發着呆。
過了半晌,宜喜忽然送入個巴掌大的金漆錦盒,卻說不曉得送此物的宮婢是哪個宮内的。
我打發她出去,盯着錦盒,遲遲不敢打開。
過了會兒,宜喜端着香爐入内熏帳,見我仍對着那錦盒發呆,不禁道:“縣主若不喜歡,奴婢拿去丢了。
”我輕搖頭,定了心神,伸手打開盒蓋。
錦緞上放着個犀角梳篦,色如寒冰,觸手濕潤光滑,竟是琉璃所制。
我拿起對着燈燭細看了片刻,漸明白過來。
宮内大多琉璃飾物均出自太原,而看此物色澤和手感,絕不尋常,怕是僅有太原王氏才能拿得出來了。
想到此處,我才放下那梳篦,說不清是失落還是慶幸,隻随手自奁盒中挑了根鎏金玉簪,吩咐宜喜送了回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次日正逢陛下精神好,将随行的郡王縣主,五姓七族的小輩都聚在了一處。
陛下未到,衆人已先聚在殿中,我入殿時,李成器正和兩個弟弟說話,他和李隆基同時停了話看我,我立刻避開了視線。
此時,正有個内侍入内,說陛下已在自涼亭處,讓我們即刻去伴禦駕,言罷,又行禮匆匆跑走了。
我正出殿時,李隆基已大步走來,與我并肩走下石階,低聲笑道:“你發髻上的梳篦,看着倒精巧。
”我掃了他一眼,道:“郡王可猜到什麼了?”他輕歎了聲,道:“本是沒猜到,但見那王家女發上的玉簪,卻明白了。
” 我抿嘴笑道:“這王寰頗有些心思,日後必會對你有所助益。
”他輕摸了下嘴角,笑道:“我甯願做個閑散的郡王,唯有舉案齊眉一人足矣。
”我輕翻了下眼,低聲道:“可惜你注定要做個姬妾成群的郡王了。
” 我和他有一搭沒一搭拌嘴,李成器始終就在身後不遠處。
他目光始終淡淡的,與李成義偶爾說幾句話,卻大多時候沉默着,我努力不去留意他,卻發現越是如此越一顆心系在他那處,李隆基再說什麼,都難以入耳了。
待近了自涼亭,連熱風都變得涼爽了些。
因今夏來的格外早,叔父武三思早早就命人仿太初宮修葺此亭,亭臨着石淙河,可乘數十人,河中有十二架水車不停将水‘車’到亭頂,自亭周挂下了輕薄的水簾,消暑降溫最是管用。
我們十幾人入内時,婉兒正陪着陛下說話,不時以扇掩口,似是正說到興起時。
她見我們來,忙低語了一句,皇姑祖母擡了頭,掃了眼衆人,笑道:“剛才和婉兒說起各家筆法,朕倒有了些興緻,不如看看你們這些後生小輩的筆法如何,奪魁者今日重賞。
” 婉兒笑着附和道:“奴婢幼年時就聽人贊頌五姓宗室的筆法,難得此番陛下封禅,将這些小輩都聚齊了,也算是奴婢的眼福了。
” 那些五姓七族的晚輩聽這話,都有些躍躍欲試,均是躬身應了是。
婉兒當即令人在亭中擺了六個案幾,筆墨硯台盡數備好後,才躬身對陛下道:“陛下,眼下隻能擺六個案幾,不如讓五姓的貴人們是客,不如讓他們先起筆?”皇姑祖母颔首,道:“就依你說的。
” 婉兒笑着請了五姓宗室子女上前,衆人提筆時,她才見元月默立在一側,可六個案幾側都已立了人,隻能笑着道:“縣主是要嫁入宮的,不如與諸位郡王縣主一起,可好?”元月忙賠笑道:“一切聽上官姑娘安排。
” 婉兒笑着颔首,在六人之間細看着,不時颔首,眼帶贊譽。
李隆基亦是探頭看了幾眼,輕搖頭,低聲對我道:“這五姓七族總以世家自居,尤其隴西和趙郡的李氏,私下裡連我李家皇族都瞧不上,如今看來也不過如此。
”我笑看他,輕聲道:“你若不服,稍後獻上舉世不出的墨寶,也算是為李姓皇族争了顔面。
” 他揚起唇角,半笑着看我:“當年我大哥與歐陽通相交,就是憑着那手字,當時歐陽通曾說過‘筆法天驚’四字,這亭中的諸人絕不會有人能勝過
” 她搖頭,道:“縣主不必說謝,我說這些話隻有一個意思,”她手攥着扶手,頓了下才接着道,“元月早已清楚郡王對縣主的心意,日後若有幸與縣主共侍郡王,情願以姐姐為尊。
”我身子一僵,緊抿起唇看她,他日後的妻,今夜坐在我房裡說這些話,讓我如何自處? 我添了杯熱茶,看着水流緩緩注滿:“禦賜的婚事,是喜事是恩寵,又何嘗不是懸着的一把斷頭劍。
縣主若為他着想,就忘了此事,歡歡喜喜嫁過去,做個受人敬畏的永平王妃。
” 她凝眸看我,道:“縣主不信我?” 我搖頭,起身端杯,走到她身側,道:“你是他的王妃,日後他還會有側室、姬妾,但絕不會有我,”我将茶遞給她,接着道,“我若嫁李家人,隻能是臨淄郡王,否則就是殺身之禍。
” 話到此處已無需再繼續,她自大明宮到太初宮,在皇姑祖母身側已有五年,所見所聽的怕比我還要多,又怎會不明白這其中的意思? 她接過杯,自顧自出神,沒再繼續說什麼,過了半晌才起身告辭。
我靜坐在書桌後,盯着攤放在桌上的棋譜,挂在臉上的笑意早散去,隻空洞地看着那一頁頁古今殘局,兀自發着呆。
過了半晌,宜喜忽然送入個巴掌大的金漆錦盒,卻說不曉得送此物的宮婢是哪個宮内的。
我打發她出去,盯着錦盒,遲遲不敢打開。
過了會兒,宜喜端着香爐入内熏帳,見我仍對着那錦盒發呆,不禁道:“縣主若不喜歡,奴婢拿去丢了。
”我輕搖頭,定了心神,伸手打開盒蓋。
錦緞上放着個犀角梳篦,色如寒冰,觸手濕潤光滑,竟是琉璃所制。
我拿起對着燈燭細看了片刻,漸明白過來。
宮内大多琉璃飾物均出自太原,而看此物色澤和手感,絕不尋常,怕是僅有太原王氏才能拿得出來了。
想到此處,我才放下那梳篦,說不清是失落還是慶幸,隻随手自奁盒中挑了根鎏金玉簪,吩咐宜喜送了回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次日正逢陛下精神好,将随行的郡王縣主,五姓七族的小輩都聚在了一處。
陛下未到,衆人已先聚在殿中,我入殿時,李成器正和兩個弟弟說話,他和李隆基同時停了話看我,我立刻避開了視線。
此時,正有個内侍入内,說陛下已在自涼亭處,讓我們即刻去伴禦駕,言罷,又行禮匆匆跑走了。
我正出殿時,李隆基已大步走來,與我并肩走下石階,低聲笑道:“你發髻上的梳篦,看着倒精巧。
”我掃了他一眼,道:“郡王可猜到什麼了?”他輕歎了聲,道:“本是沒猜到,但見那王家女發上的玉簪,卻明白了。
” 我抿嘴笑道:“這王寰頗有些心思,日後必會對你有所助益。
”他輕摸了下嘴角,笑道:“我甯願做個閑散的郡王,唯有舉案齊眉一人足矣。
”我輕翻了下眼,低聲道:“可惜你注定要做個姬妾成群的郡王了。
” 我和他有一搭沒一搭拌嘴,李成器始終就在身後不遠處。
他目光始終淡淡的,與李成義偶爾說幾句話,卻大多時候沉默着,我努力不去留意他,卻發現越是如此越一顆心系在他那處,李隆基再說什麼,都難以入耳了。
待近了自涼亭,連熱風都變得涼爽了些。
因今夏來的格外早,叔父武三思早早就命人仿太初宮修葺此亭,亭臨着石淙河,可乘數十人,河中有十二架水車不停将水‘車’到亭頂,自亭周挂下了輕薄的水簾,消暑降溫最是管用。
我們十幾人入内時,婉兒正陪着陛下說話,不時以扇掩口,似是正說到興起時。
她見我們來,忙低語了一句,皇姑祖母擡了頭,掃了眼衆人,笑道:“剛才和婉兒說起各家筆法,朕倒有了些興緻,不如看看你們這些後生小輩的筆法如何,奪魁者今日重賞。
” 婉兒笑着附和道:“奴婢幼年時就聽人贊頌五姓宗室的筆法,難得此番陛下封禅,将這些小輩都聚齊了,也算是奴婢的眼福了。
” 那些五姓七族的晚輩聽這話,都有些躍躍欲試,均是躬身應了是。
婉兒當即令人在亭中擺了六個案幾,筆墨硯台盡數備好後,才躬身對陛下道:“陛下,眼下隻能擺六個案幾,不如讓五姓的貴人們是客,不如讓他們先起筆?”皇姑祖母颔首,道:“就依你說的。
” 婉兒笑着請了五姓宗室子女上前,衆人提筆時,她才見元月默立在一側,可六個案幾側都已立了人,隻能笑着道:“縣主是要嫁入宮的,不如與諸位郡王縣主一起,可好?”元月忙賠笑道:“一切聽上官姑娘安排。
” 婉兒笑着颔首,在六人之間細看着,不時颔首,眼帶贊譽。
李隆基亦是探頭看了幾眼,輕搖頭,低聲對我道:“這五姓七族總以世家自居,尤其隴西和趙郡的李氏,私下裡連我李家皇族都瞧不上,如今看來也不過如此。
”我笑看他,輕聲道:“你若不服,稍後獻上舉世不出的墨寶,也算是為李姓皇族争了顔面。
” 他揚起唇角,半笑着看我:“當年我大哥與歐陽通相交,就是憑着那手字,當時歐陽通曾說過‘筆法天驚’四字,這亭中的諸人絕不會有人能勝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