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好與新妝報鏡台
關燈
小
中
大
上。
如她所願,嫁衣不是正紅色,而是水紅。
如初夏的蓮花,有着水一樣溫婉的色澤。
天工坊出産的頂級絲緞,柔軟得就像從天空中裁下的雲朵。
暹羅運來的金箔滾邊,薄如蟬翼,在方寸之地雕刻出飛鳳與鮮花的紋路。
最珍貴的卻是嫁家上繡着的九十九朵蓮花。
絲線細得幾乎目不能見,每一根的顔色都絕不相同,千絲萬縷,千針萬線,繡成九十九朵蓮花,有深有淺,有開有合,盛放在水紅的嫁衣上。
蓮花是如此的栩栩如生,仿佛剛剛從池塘裡摘下的一般,輕輕觸摸,就能感受到尚未幹涸的晨露。
哪怕皇家造辦處最熟練的繡工,在這些蓮花面前也會歎為觀止,這哪裡是刺繡,根本就是仙術。
或許隻有天宮中的織女,才能完成這樣的傑作。
半月前,一紙飛信傳到天秀峰腳下。
雲隐神針門十七代掌門孫十三娘打開書信,二話不說,帶着三十六位女弟子連夜上了峰頂,将隐藏二十年的前掌門、神針聖姥請出了山。
她們這般着急,不是因為武林又有了什麼腥風血雨,而是接到了華音閣主的書信,委托她們為他的大婚準備一件嫁衣。
華音閣曾對神針門有再造之恩,遇到閣主大婚這樣的盛事,她們怎能不竭盡全力? 神針聖姥雖然已仙居多年,據說已成了散仙,不問人間之事,這一次卻沒有推辭。
她攜着弟子日夜趕制,終于将這件嫁衣繡好。
胸口的那朵水紅的蓮花,是神針聖姥親手繡上,隻有她才有如此出神入化的針法,才能完成如此精細的刺繡。
這是他為她準備的。
準備在這一刻交給她。
而事實上,他的确也在這一刻交給了她,卻因為流花寺的那一幕,有了完全不同的含義。
相思抱着嫁衣,驚喜地将絲緞緊貼在自己的臉上,仿佛隻有那柔軟的觸感,才能讓她相思這不是在夢中。
她甜甜地笑了。
仿佛一朵盛開的蓮。
笑着笑着卻又輕輕抽泣起來,最終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,恸哭出聲。
她哭得那麼忘情,仿佛要将多年的淚水,在這一刻流盡。
看着她哭泣,卓王孫也不禁有些怅然。
如果,你沒有騙我,該多好。
第七日 平壤城中漫天喜色,城牆、宮室、街道甚至連一棵青草、一粒塵埃都被暮色染得一片金紅。
絲竹鼓樂和鼎沸的人聲一起,打破了黃昏的甯靜,整座城市都變得喧嚣而嘈雜。
虛生白月宮中挂滿了猩紅的喜幛,金色的流蘇打着同心結,從房頂一直垂到地面。
每隔十步就架着一隻檀香木制成的燭台,插着粗如兒臂的龍鳳紅燭。
火光搖曳,照得宮中仿如白晝。
大廳中賀客滿堂。
偏安平壤城中的高麗貴族,随軍出征的朝廷宮員,華音閣衆弟子,以及江湖各派有頭有臉的人物,都是華服盛裝,聚集在大廳内,滿面喜氣地寒暄着,今天是華音閣主大婚之日,也是公主出閣之時,小小的平壤城能躬逢如此盛事,真是三生有幸,又有誰敢不來賀喜? 卓王孫坐在高堂上,靜靜地看着這一切。
他手中握着一隻琉璃杯,注滿了鮮紅的酒汁。
燭光透過酒杯,折射出七彩的光芒,照亮了他身上重重疊疊的吉服。
華音閣主大婚的禮服極盡奢華,莊嚴高華,襯得他的容顔如朝陽一般光彩奪目,不可仰視。
隻是,他的神色卻異常淡漠,一手持杯,一手支頤,遠遠看着滿堂賓客往來。
似乎這喧天的鼓樂,無邊的繁華都是與他毫無關系。
猩紅的波斯地毯,展開精美的圖案,從大堂上一直鋪到宮門外,每一步,都鋪陳着鮮花與香草。
這些鮮花與香草都經過精心挑選,雖然已到了傍晚,卻沒有一絲枯萎的痕迹。
它們在人聲鼎沸的大廳中,盡情散發着的芳香,仿佛積蓄了一生的美麗,隻待這一刻,能侍奉新娘的裙角。
吉時已近,絲竹之聲更響了。
門外傳來一陣喧嚣。
相思出現在紅毯上。
她的長發挽起,斜插着一支鳳簪,身上是那繡滿蓮花的嫁衣。
她臉上有精心描繪的妝容,淡雅、精緻,讓她看上去也像是一朵盛開的蓮。
九十九朵巧奪天工的繡蓮,比不上她這一朵,它們在她的衣裙上搖曳着,甘心拜服,卻并她的存在而失去風華。
恰恰因為有她,這九十九朵蓮花的美才得到了點睛之筆,終于變得完滿,無懈可擊。
她的美從來不是咄咄逼人,也不是侵占、壓迫,而是給予、包容與分享。
她向他走來,每一步,都帶起波光搖曳,仿佛讓時光重回到那條波光潋滟的秋江之上。
四周是鋪天蓋地的紅色,她卻是紅色海洋中那一朵溫婉的蓮花。
顔色,是比四周要淡一點火器的紅;喜色,是比旁人要内斂一點的喜。
她走在漫天喜幛中,卻并不那麼引人注目。
因她天生就是如此,沒有逼人的豔麗,沒有傾城的妖娆,卻從來不會讓人覺得突兀。
也因她本就是這一切喜色的主人,沒有必要過分張揚
如她所願,嫁衣不是正紅色,而是水紅。
如初夏的蓮花,有着水一樣溫婉的色澤。
天工坊出産的頂級絲緞,柔軟得就像從天空中裁下的雲朵。
暹羅運來的金箔滾邊,薄如蟬翼,在方寸之地雕刻出飛鳳與鮮花的紋路。
最珍貴的卻是嫁家上繡着的九十九朵蓮花。
絲線細得幾乎目不能見,每一根的顔色都絕不相同,千絲萬縷,千針萬線,繡成九十九朵蓮花,有深有淺,有開有合,盛放在水紅的嫁衣上。
蓮花是如此的栩栩如生,仿佛剛剛從池塘裡摘下的一般,輕輕觸摸,就能感受到尚未幹涸的晨露。
哪怕皇家造辦處最熟練的繡工,在這些蓮花面前也會歎為觀止,這哪裡是刺繡,根本就是仙術。
或許隻有天宮中的織女,才能完成這樣的傑作。
半月前,一紙飛信傳到天秀峰腳下。
雲隐神針門十七代掌門孫十三娘打開書信,二話不說,帶着三十六位女弟子連夜上了峰頂,将隐藏二十年的前掌門、神針聖姥請出了山。
她們這般着急,不是因為武林又有了什麼腥風血雨,而是接到了華音閣主的書信,委托她們為他的大婚準備一件嫁衣。
華音閣曾對神針門有再造之恩,遇到閣主大婚這樣的盛事,她們怎能不竭盡全力? 神針聖姥雖然已仙居多年,據說已成了散仙,不問人間之事,這一次卻沒有推辭。
她攜着弟子日夜趕制,終于将這件嫁衣繡好。
胸口的那朵水紅的蓮花,是神針聖姥親手繡上,隻有她才有如此出神入化的針法,才能完成如此精細的刺繡。
這是他為她準備的。
準備在這一刻交給她。
而事實上,他的确也在這一刻交給了她,卻因為流花寺的那一幕,有了完全不同的含義。
相思抱着嫁衣,驚喜地将絲緞緊貼在自己的臉上,仿佛隻有那柔軟的觸感,才能讓她相思這不是在夢中。
她甜甜地笑了。
仿佛一朵盛開的蓮。
笑着笑着卻又輕輕抽泣起來,最終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,恸哭出聲。
她哭得那麼忘情,仿佛要将多年的淚水,在這一刻流盡。
看着她哭泣,卓王孫也不禁有些怅然。
如果,你沒有騙我,該多好。
第七日 平壤城中漫天喜色,城牆、宮室、街道甚至連一棵青草、一粒塵埃都被暮色染得一片金紅。
絲竹鼓樂和鼎沸的人聲一起,打破了黃昏的甯靜,整座城市都變得喧嚣而嘈雜。
虛生白月宮中挂滿了猩紅的喜幛,金色的流蘇打着同心結,從房頂一直垂到地面。
每隔十步就架着一隻檀香木制成的燭台,插着粗如兒臂的龍鳳紅燭。
火光搖曳,照得宮中仿如白晝。
大廳中賀客滿堂。
偏安平壤城中的高麗貴族,随軍出征的朝廷宮員,華音閣衆弟子,以及江湖各派有頭有臉的人物,都是華服盛裝,聚集在大廳内,滿面喜氣地寒暄着,今天是華音閣主大婚之日,也是公主出閣之時,小小的平壤城能躬逢如此盛事,真是三生有幸,又有誰敢不來賀喜? 卓王孫坐在高堂上,靜靜地看着這一切。
他手中握着一隻琉璃杯,注滿了鮮紅的酒汁。
燭光透過酒杯,折射出七彩的光芒,照亮了他身上重重疊疊的吉服。
華音閣主大婚的禮服極盡奢華,莊嚴高華,襯得他的容顔如朝陽一般光彩奪目,不可仰視。
隻是,他的神色卻異常淡漠,一手持杯,一手支頤,遠遠看着滿堂賓客往來。
似乎這喧天的鼓樂,無邊的繁華都是與他毫無關系。
猩紅的波斯地毯,展開精美的圖案,從大堂上一直鋪到宮門外,每一步,都鋪陳着鮮花與香草。
這些鮮花與香草都經過精心挑選,雖然已到了傍晚,卻沒有一絲枯萎的痕迹。
它們在人聲鼎沸的大廳中,盡情散發着的芳香,仿佛積蓄了一生的美麗,隻待這一刻,能侍奉新娘的裙角。
吉時已近,絲竹之聲更響了。
門外傳來一陣喧嚣。
相思出現在紅毯上。
她的長發挽起,斜插着一支鳳簪,身上是那繡滿蓮花的嫁衣。
她臉上有精心描繪的妝容,淡雅、精緻,讓她看上去也像是一朵盛開的蓮。
九十九朵巧奪天工的繡蓮,比不上她這一朵,它們在她的衣裙上搖曳着,甘心拜服,卻并她的存在而失去風華。
恰恰因為有她,這九十九朵蓮花的美才得到了點睛之筆,終于變得完滿,無懈可擊。
她的美從來不是咄咄逼人,也不是侵占、壓迫,而是給予、包容與分享。
她向他走來,每一步,都帶起波光搖曳,仿佛讓時光重回到那條波光潋滟的秋江之上。
四周是鋪天蓋地的紅色,她卻是紅色海洋中那一朵溫婉的蓮花。
顔色,是比四周要淡一點火器的紅;喜色,是比旁人要内斂一點的喜。
她走在漫天喜幛中,卻并不那麼引人注目。
因她天生就是如此,沒有逼人的豔麗,沒有傾城的妖娆,卻從來不會讓人覺得突兀。
也因她本就是這一切喜色的主人,沒有必要過分張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