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玉人微歎倚欄杆

關燈
!那我們就開始談吧!小西大人,你怎麼看大明朝與日出之國的關系?” 楊逸之聽了一刻鐘,沈唯敬跟小西行長還沒有談到任何條款的事情。

    兩人從商周一直聊到漢唐,從遣唐使到鑒真東渡,再到現在的倭寇,沈唯敬隻字不提高麗的事情,奇怪的是,小西行長也絕口不談。

     若說他們是在無聊的閑談,也似乎不是。

    小西行長的面容越來越鄭重,沈唯敬舉出一段史實來,小西行長往往要旁征博引,舉出另外的史實予以反駁。

    兩人的辯論越來越激烈,竟似比高麗戰局及土地的割讓還要重要。

     兩刻鐘以後,沈唯敬終于說出了一句相關的話:“如此看來,小西大人也承認,大明乃是中原正統,日出之國素與中原交好,而高麗是大明屬國,這次侵略高麗,就是侵略中原了?” 小西行長道:“第一,此次戰争并不是侵略。

    第二,此次戰争乃高麗開端在前,日出之國反擊在後。

    責任不在日出之國。

    ” 沈唯敬道:“既然日出之國明知大明乃是高麗的宗主國,為何不先告知大明,私自出兵?” 小西行長一時語塞。

    沈唯敬道:“所以,此次議和,首先要結束戰争。

    若要結束戰争,就必須要有個結束的理由。

    因為錯在日出之國,這個理由,必須是日出之國投降在先。

    也就是說,若想簽訂議和條約,就必須要有太閣大人的降書。

    ” 此言一出,所有日出之國大名一齊大嘩。

     小西行長斷然道:“我們日出之國并沒有戰敗,為何要投降?” 沈唯敬微微一笑:“貴國并沒有敗,可也沒有勝是不是?這場戰争有大明朝的介入,援軍就會源源不斷地從大明輸來。

    而貴國呢?貴國經過連年戰争,還有多少兵力能夠投入?一旦陷入拉鋸戰,戰況膠着一年,巨大的戰争投入、貴國國内艱難的生活,還能支撐這場戰争到什麼時候?” 小西行長說不出話來。

     戰争初期,日軍從高麗戰場上掠奪了無數的戰利品運回國内,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,掩蔽了戰争的諸多負面影響。

    但随着戰争的深入,戰利品越來越少。

    龐大的軍隊開支甚至無法自高麗戰場上滿足,隻能從日出之國内運來。

    而高麗水軍在李舜臣的帶領下,神出鬼沒地襲擊日出之國的補給船,幾次将整隻船隊炸毀。

    倭軍在漢城駐紮的時間越長,後勤補給的壓力就越大。

    戰争膠着下去,對倭軍極為不利。

     這也是他極力說服太閣大人議和的原因。

    他本質上是個商人,于投入産出算得最是精明。

    如果這場戰争掠得的還不如付出的,那為什麼要打呢? 沈唯敬慢慢道:“中央帝國最看重的是什麼?權威。

    權威是什麼?面子。

    曆史上對遼、對金、對蒙屢次議和,隻要對方給足了中原面子,大批的黃金白銀就會源源不斷地送出去。

    但要是損了面子,中原那幫直臣們可是甯死都不肯同意議和的。

    降書,不過是一張紙而已,但有了這張紙,勘合商道就能夠打開,明、日兩國官船商船就能夠往來。

    甚至,割讓高麗四道也并不是不能談的問題。

    ” 這席話實在極為誘人。

     虛名與實利的比較,最能打動的是什麼人?就是商人。

    恰恰,負責談判的小西行長是個典型的商人。

     所以,沈唯敬才一說完,小西行長的眼睛裡就閃過一道光。

     沈唯敬端起面前的水杯,淺淺喝了一口。

    在袖子擋住面部的時候,楊逸之也瞥見,沈唯敬的眼睛裡,也閃過一道光。

     這兩個人,顯然都認為,對方已落入了自己的算計中。

     誰才是最後的赢家? 楊逸之并不再關心。

    因為他已看出,沈唯敬其實是位深藏不露的高人。

    他之前種種猥瑣的表現,不過是為了探看對方的虛實而已。

    其實局面一直掌控在他的手裡。

    小西行長雖然也饒有算計,但比起沈唯敬來,卻不夠老奸巨猾。

    簡單地說,就是沒有沈唯敬那麼無恥。

     但,恰恰是這麼無恥的人,卻最适合于這場談判。

    因為卓王孫的目的是拖延,沈唯敬一個“拖”字訣,用得是出神入化。

     這場議和的結果,楊逸之已不再關心。

     他關心的是什麼? 當燈掌上來的時候,他的眼眸淡淡挑起。

     天守閣。

     天守閣的防禦果然嚴密,遠遠地凝望着這座七層的塔狀樓閣,楊逸之就能感覺到風中傳來的淡淡的殺意。

     沒有人發現他已經逼近了這座禁忌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