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鐵馬新林休戰鼓
關燈
小
中
大
了它的壯麗。
廢墟一般的城體,已被完全修複。
三角形的城牆,沿着大同江、牡丹峰延伸着,由清一色的青色巨石壘成,高大而威嚴。
城牆内,隐隐顯露出一排排雕梁畫棟。
整齊的道路隐在凄迷的煙雨中,層疊相映,一望無垠。
似乎此處并非異國平壤,而是江南水鄉。
大同江在城内彎了個曲,聚成一座極大的湖泊,似乎便是華音閣中的莫支湖。
湖邊矗着一座七層小樓。
從樓上望去,丹樓如霞?卻是虛生白月宮、東天青陽宮、西天太昊宮、南天離火宮、玄天元冥宮。
花樹披拂,宮與宮之間被星羅棋布的道路連通在一起。
正道群雄本散居于内城之中,此時,盡被安置在東天青陽宮中。
兩萬明兵駐紮在西天太昊宮中。
原來這些士兵豪傑們可以随意走動,而今,他們漸漸感到了約束。
宮與宮之間的道路錯綜複雜,仿佛迷宮一般。
隻要稍不注意,就會迷失方向,不知不覺地被引到城外。
而城外,大同江被重新挖掘引導,呈八卦狀環繞着平壤城。
錯綜複雜的水道令地形變成了一座迷陣。
陣中的森林、山石、樹木、泉流之間,隐藏着天下最可怕的陣法——四?聖陣。
一旦誤入其中,後果隻有一個——死。
他們修建這座城池,就像是在修建自己的墳墓。
天,才微微放晴了一段時間,就又陰了下去。
大同江的江水被暗淡的太陽蒸起一團團煙雨,将平壤城籠罩在其中。
除了隐約的黃銅風鈴反射着太陽的光芒之外,整座城市就仿佛突然消失了一般,成為江面上的一座海市蜃樓。
突然,遙遠的江岸上傳來一陣陣鼓噪聲。
正在加固城牆的士兵們忍不住停下了勞作,探首向前張望。
鼓噪聲一陣陣傳來,随着悶塞的風聲,一陣響,一陣淡。
守門的将軍正是李如松,他命令幾個士兵前去看看,究竟?了什麼事情。
不多時,士兵回來了。
還沒等開口便痛哭了起來。
李如松大驚,急忙問出了什麼事,士兵們哽咽良久,方才将事情說明白。
平壤城外,來了幾千名逃難的難民。
明兵攻下平壤城之後,消息傳到了漢城。
漢城守将震怒,不敢前來攻打平壤,于是就将火氣灑到了附近的城鎮上。
這些城鎮遭受到了開戰以來最猛烈的襲擊,這些人無家可歸,隻好一路逃往北方。
聽說平壤已經奪回,就想逃難進城。
哪知,守城的華音閣弟子收到卓王孫的命令,不放任何一個人進來。
李如松聽了,大吃一驚。
如果連難民都不接納,那我們解放平?還有什麼意義?我們還稱得上是正義之師嗎? 他急匆匆地撇下士兵,火速趕往城内,面見卓王孫,一定要谏勸他放百姓入城! 華音弟子聽說他要去虛生白月宮晉見閣主,就直截了當地回絕了。
隻可能閣主召見你,不可能你晉見閣主。
為什麼? 因為閣主在思考天下大事。
李如松差點氣昏了。
但卓王孫寝宮面前,他也不敢放肆,隻能忍氣吞聲,向兩位弟子解釋着,希望能喚醒兩人心中的正義感。
但兩人淡淡的回答,瓦解了他的解釋。
什麼是正義?閣主就是正義。
他怒也不是,惱也不是。
進也不是,退也不是。
幸好,這時,隻見韓青主匆匆自虛生白月宮中走了出來,見了李如松,道:“你來得正好,閣主正要召見你!” 李如松大喜,急忙跟着韓青主走進了宮中。
卓王孫身穿一襲便裝,正站在窗前看着大同江的煙霧。
李如松正要開口,卓王孫打斷道:“宣祖到了嗎?” 李如松搖了搖頭。
申泣去了半個多月,還是沒有探查到宣祖的下落。
“你即刻帶領一隊人馬,前去接應。
路上不許有任何耽擱!” 李如松呆住了。
“那些……那些百姓呢?” 卓王孫淡淡道:“将他們趕走。
” 李如松身子一軟,幾乎坐倒在地上。
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虛生白月宮的,他隻感到一陣陣的虛弱。
第一次,他看不到了這場戰争的方向。
韓青主遙遙注視着李如松的背影,忍不住一聲歎息。
的确,這場戰争已經沒有了方向,因為,引領着他們作戰的那個人,已經變了。
卓王孫,這個他們無比信任的人,已悄悄地有了變化,讓他們也感覺陌生起來。
一個疑惑,浮在了他的腦海中。
他們已經習慣了,在這樣的情況下,會有個人站出來,為黎民請命。
這個人,絕不會為卓王孫的威嚴屈服。
當所有人都窒息的時候,她還會閃耀出水紅色的光芒。
她的慈柔,總是在最艱難的時候,讓人想起。
相思去哪裡了呢? 如果她還在城中,她一定會第一個找到卓王孫,誓死規勸。
在行軍的路上,她不就已經做過一次了嗎? 現在,沒有一個人反抗卓王孫的命令,那隻能有一個解釋: 相思已不在城中了。
兵荒馬亂的,她能夠去哪裡?
廢墟一般的城體,已被完全修複。
三角形的城牆,沿着大同江、牡丹峰延伸着,由清一色的青色巨石壘成,高大而威嚴。
城牆内,隐隐顯露出一排排雕梁畫棟。
整齊的道路隐在凄迷的煙雨中,層疊相映,一望無垠。
似乎此處并非異國平壤,而是江南水鄉。
大同江在城内彎了個曲,聚成一座極大的湖泊,似乎便是華音閣中的莫支湖。
湖邊矗着一座七層小樓。
從樓上望去,丹樓如霞?卻是虛生白月宮、東天青陽宮、西天太昊宮、南天離火宮、玄天元冥宮。
花樹披拂,宮與宮之間被星羅棋布的道路連通在一起。
正道群雄本散居于内城之中,此時,盡被安置在東天青陽宮中。
兩萬明兵駐紮在西天太昊宮中。
原來這些士兵豪傑們可以随意走動,而今,他們漸漸感到了約束。
宮與宮之間的道路錯綜複雜,仿佛迷宮一般。
隻要稍不注意,就會迷失方向,不知不覺地被引到城外。
而城外,大同江被重新挖掘引導,呈八卦狀環繞着平壤城。
錯綜複雜的水道令地形變成了一座迷陣。
陣中的森林、山石、樹木、泉流之間,隐藏着天下最可怕的陣法——四?聖陣。
一旦誤入其中,後果隻有一個——死。
他們修建這座城池,就像是在修建自己的墳墓。
天,才微微放晴了一段時間,就又陰了下去。
大同江的江水被暗淡的太陽蒸起一團團煙雨,将平壤城籠罩在其中。
除了隐約的黃銅風鈴反射着太陽的光芒之外,整座城市就仿佛突然消失了一般,成為江面上的一座海市蜃樓。
突然,遙遠的江岸上傳來一陣陣鼓噪聲。
正在加固城牆的士兵們忍不住停下了勞作,探首向前張望。
鼓噪聲一陣陣傳來,随着悶塞的風聲,一陣響,一陣淡。
守門的将軍正是李如松,他命令幾個士兵前去看看,究竟?了什麼事情。
不多時,士兵回來了。
還沒等開口便痛哭了起來。
李如松大驚,急忙問出了什麼事,士兵們哽咽良久,方才将事情說明白。
平壤城外,來了幾千名逃難的難民。
明兵攻下平壤城之後,消息傳到了漢城。
漢城守将震怒,不敢前來攻打平壤,于是就将火氣灑到了附近的城鎮上。
這些城鎮遭受到了開戰以來最猛烈的襲擊,這些人無家可歸,隻好一路逃往北方。
聽說平壤已經奪回,就想逃難進城。
哪知,守城的華音閣弟子收到卓王孫的命令,不放任何一個人進來。
李如松聽了,大吃一驚。
如果連難民都不接納,那我們解放平?還有什麼意義?我們還稱得上是正義之師嗎? 他急匆匆地撇下士兵,火速趕往城内,面見卓王孫,一定要谏勸他放百姓入城! 華音弟子聽說他要去虛生白月宮晉見閣主,就直截了當地回絕了。
隻可能閣主召見你,不可能你晉見閣主。
為什麼? 因為閣主在思考天下大事。
李如松差點氣昏了。
但卓王孫寝宮面前,他也不敢放肆,隻能忍氣吞聲,向兩位弟子解釋着,希望能喚醒兩人心中的正義感。
但兩人淡淡的回答,瓦解了他的解釋。
什麼是正義?閣主就是正義。
他怒也不是,惱也不是。
進也不是,退也不是。
幸好,這時,隻見韓青主匆匆自虛生白月宮中走了出來,見了李如松,道:“你來得正好,閣主正要召見你!” 李如松大喜,急忙跟着韓青主走進了宮中。
卓王孫身穿一襲便裝,正站在窗前看着大同江的煙霧。
李如松正要開口,卓王孫打斷道:“宣祖到了嗎?” 李如松搖了搖頭。
申泣去了半個多月,還是沒有探查到宣祖的下落。
“你即刻帶領一隊人馬,前去接應。
路上不許有任何耽擱!” 李如松呆住了。
“那些……那些百姓呢?” 卓王孫淡淡道:“将他們趕走。
” 李如松身子一軟,幾乎坐倒在地上。
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虛生白月宮的,他隻感到一陣陣的虛弱。
第一次,他看不到了這場戰争的方向。
韓青主遙遙注視着李如松的背影,忍不住一聲歎息。
的确,這場戰争已經沒有了方向,因為,引領着他們作戰的那個人,已經變了。
卓王孫,這個他們無比信任的人,已悄悄地有了變化,讓他們也感覺陌生起來。
一個疑惑,浮在了他的腦海中。
他們已經習慣了,在這樣的情況下,會有個人站出來,為黎民請命。
這個人,絕不會為卓王孫的威嚴屈服。
當所有人都窒息的時候,她還會閃耀出水紅色的光芒。
她的慈柔,總是在最艱難的時候,讓人想起。
相思去哪裡了呢? 如果她還在城中,她一定會第一個找到卓王孫,誓死規勸。
在行軍的路上,她不就已經做過一次了嗎? 現在,沒有一個人反抗卓王孫的命令,那隻能有一個解釋: 相思已不在城中了。
兵荒馬亂的,她能夠去哪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