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江山傳箭旌旗色

關燈
壞。

     他血紅着雙眼,嘶喊道:“退!退到内城去!” 内城,距離牡丹峰遙遠了許多,紅衣大炮的威力雖然大,也無法突破這麼遠的距離,轟擊到内城的城牆。

     平壤城隻剩下一具殘骸,外城是一片狼藉,根本看不出在一天前還是座繁華的都城。

    炮火與殺戮讓這座城市陷入垂死的荒廢,隻要再稍多破敗一點,這座城就會成為永恒的廢墟。

     幸好,内城的城牆要高大許多,也更加堅固。

    這是他們最後的防線,如果讓明軍突破這道防線,平壤就會陷落。

     倭兵抓緊最後一點時間,修築着防禦工事。

    這一夜,是個不眠夜,當黎明終于來臨時,倭兵終于可以喘一口氣了,因為他們已将内城修築得極為堅固,也作好了誓死一戰的準備。

     隻要明軍的炮火轟不到城牆上,單是明軍騎兵,他們并不害怕。

    近距離作戰,他們相信他們可以遏制明軍任何攻擊。

     而且,他們的援軍,一定正在快速趕來。

    隻要他們堅持住,援軍一到,明軍必然會一敗塗地。

     這信念激發出了他們頑強的血性,他們唱着戰歌,不知疲倦地為這座城作着戰争的準備。

     卓王孫坐在牡丹峰頂,看着殘陽。

     殘陽如血,隐在重重陰雲之中,明天,似乎又會有雨來臨。

    這個國家的雨實在太多了。

    唯一值得欣喜的是,也許雨水會沖刷掉滿地的血腥。

     從這個角度看到的平壤城,已是一片廢墟。

     但在他的眼中,這座城絕不可低估。

    他相信,李如松絕不會再犯輕敵之錯。

     “李總兵,你有什麼打算?” 李如松躬身道:“大人,卑職以為,正可乘勝追擊,一鼓作氣,将内城也攻下來。

    紅衣大炮威力如此巨大,内城雖然堅固,也未必能撐得了幾炮。

    隻要轟破城牆,騎兵沖進去,内城很快就可以陷落。

    ” 卓王孫笑了笑:“大炮要想轟破城牆,就必須要挪下牡丹峰。

    而失去了牡丹峰的高度,要想轟到城牆,就必須挪近到離城牆二十丈的距離。

    而倭寇火槍的射擊距離是十丈。

    倭寇隻要稍做沖鋒,就能逼近大炮。

    你的騎兵,如何在這麼短的距離,保證大炮的安全?如何發動沖鋒?” 李如松一窒。

    啞口無言。

    他忘記了,大炮之所以能轟這麼遠,倭兵無法攻擊到,是因為架在牡丹峰這麼高的地方。

    離了牡丹峰,大炮若是隻架在平地上,距離城牆就太近。

    倭兵用火槍就可以輕易地攻擊到。

    而且失去了距離的保障,騎兵又發揮不出什麼威力來。

     那該怎麼辦? 卓王孫道:“就算攻破城牆,騎兵沖進去,必将面臨巷戰。

    那是火槍最能發揮威力的地方。

    不知道閣下的騎兵能不能也同樣發揮威力?” 李如松又是一窒。

    巷戰,是騎兵最害怕的戰鬥方式。

    無法沖鋒,無法提高速度,還要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。

    騎兵的優勢被完全瓦解。

     他本自信滿滿,但現在,卻發現他的計劃漏洞百出,一無是處。

    該怎麼辦?難道現在他們就無計可施了嗎? 卓王孫悠悠道:“何況兩萬多倭兵被困在内城中,他們是困獸。

    若是強行攻擊,必将遭到殊死的反抗。

    ” 這一點,身經百戰的李如松當然有體會。

    但,那是否就意味着放棄平壤城? 那先前的兩場戰争不就白打了? 卓王孫的目光收回,轉注于那位白衣男子身上:“楊盟主,說說你的計策。

    ” 楊逸之沉吟着:“倭賊之所以堅守内城,并沒有棄城而逃,是因為他們相信一定會有援兵到來。

    從漢城到平壤,共七日的路程。

    每一日左右的路程處,就建有一座栅壘,駐紮軍隊。

    所以,最遲一日之内,栅壘之内的倭兵就會得到消息,前來救援。

    消息會不斷地傳到下面的栅壘中,最終傳入漢城。

    援兵也會源源不斷地前來。

    ” 李如松吃了一驚:“這樣說來,我們若不撤退,時間越長,就對我們越不利了?” 楊逸之點了點頭。

     李如松張嘴要說什麼?但看了卓王孫一眼,終于,沒有說出。

     卓王孫微笑道:“楊盟主這樣說,想必已有對策?” 楊逸之點了點頭:“平壤之兵最大的希望,就是栅壘乃至漢城的援兵。

    如果援兵不到來呢?他們的軍心必定慌亂。

    軍心一旦慌亂,戰鬥力就會銳減。

    而同時……” 他打開地圖,在平壤外城處畫了個圓圈:“平壤城中的糧草多儲備在外城中,内城隻有很少的一部分,最多能夠兩萬人吃一天的。

    我們隻要趁着夜色,将外城中的糧草全都炸掉,不出一天,内城中的倭軍的恐慌就會達到極點。

    沒有援軍、沒有糧草,他們必然會棄城而逃。

    我們此時發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