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

關燈


    屠殺也要講手段與技巧,絕不能容趙人反撲。

    等他們醒悟到投降的不值與允諾的荒謬,餓得無力抵抗的趙軍,全軍覆沒。

     那是公元前二百六十年。

    前後共四十五萬俘虜的冤魂,在長平的土地上悲泣。

     我們這個一開始就能吃苦耐勞的民族, 孩子生下來就被抱到河邊, 浸在冰涼刺骨的水中鍛煉。

     男孩夜裡還在打獵, 把森林攪得筋疲力盡, 射箭和騎馬,隻是他們的遊戲。

     到了青年時代,他們勤勞工作 或者鋤地,或者在戰争中,攻城掠地。

     [羅馬]維吉爾《埃涅阿斯》 尚武的羅馬人與秦人有着天性上的相似。

    沒完沒了的戰争,對戰國動亂紛飛的歲月而言,正常得猶如一種節奏。

    從殘殺中獲得的快感,來得新鮮刺激,印象深刻。

    有時我在想,羅馬人欣賞角鬥士,是否跟秦王看待白起的心态相同?一樣可嗅到血的味道。

    有絕望,也有強者的無上力量。

     然而角鬥士不過是個玩物。

    如果不能臣服,再英勇也該死。

    在戰國時代,雖然謀臣說客四處為家,哪國都可效命,可四十餘萬無法消化的降兵,留給任何一個統帥都是難題。

    絕世的勝利造就了絕世的殺戮,白起,還有得選擇麼?放!曆史學家們輕松地動動嘴皮。

    舉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傾巢而出的這場戰争,如果輕易地就放了這些降兵回去,有何意義?接受趙國求和,趙軍仍是支可畏的力量,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,趙軍的勇猛使秦人不敢忽視。

    放虎歸山,日後死在這些趙軍手裡的,還是秦人。

     可是,殺降曆來為人所诟病,更何況幾十萬之多。

    所謂明知投降要死,不如奮勇殺敵,他這一殺降會使秦軍今後遭到更多的抵抗。

    白起不是不明白這其中的輕重。

    可他從來決絕。

    他是否遙遙看到秦統一的曙光?以摧枯拉朽之勢,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。

    六國被這一個名字吓破了膽,失去了與秦為敵的勇氣,以緻于将來秦國低幼的詐術,也可以騙得國君們信以為真。

    因為他們怕了戰争。

    他們善于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,幫着秦國說服自己,投降了就會沒事。

    即使有血淋淋的教訓,仍是存有僥幸。

     人人都以為,自己會是幸運的例外。

    或許白起想通了這點,殺降,成為最好的選擇。

     我曾設想過末日來臨。

    不論是洪水、地震、核武器、外星人,總之,如果有一線生機出現,而隻有少數人能活命時,眼前會看到怎樣的情形?巨制宏篇的電影展示過,人已不人,逃生成為唯一目的。

    我猜想自己在那刻會如何?是悲憫人性之不存,甯願一死也不損人利己;還是活下去的本能戰勝一切,不用教就會不擇手段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