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二、天童寺禅師示玄機

關燈
觀江潮神童遭厄難黃員外在天童寺聽了曉雲禅師這一席話,告别回家,由這天起,他對自己兒子呵護備至,凡是有火的地方,絕對不準兒子接近。

    比如廚房是生火的地方,黃員外則嚴令家人,無論如何也不準小主人跨進廚房半步;又比如逢年過節焚化金銀紙帛,也不準黃固在旁邊看熱鬧,甚至點一盞燈,敲一塊火石之微也不許兒子去做,總而言之,凡是有火的地方,絕對不準兒子去,連點燈那樣小事也不準兒子做。

     在黃員外看來,自己總算是用盡人事了!因這一來,黃固自小也有了怕火的心理,一見了火,立即遠遠避開。

     光陰迅速,不經不覺過了三年,黃固年紀已經一十五歲,也即是曉雲禅師說大限的一年了!由這一年開始,黃員外格外小心,連兒子卧房裡的燈火也不準點。

     這一年的秋季,适值錢塘江潮水大漲,浙東人士習俗,每年八月中秋左右,必定到海甯縣接近錢塘江口的地方觀賞潮水,年年如此,人人這樣,習以為常。

     原來錢塘江又名之江,東流入海,錢塘江流入海的江口象喇叭,外闊内窄,江口外又有好幾十個孤嶼,星羅棋布,所以每逢潮水大漲的時候,波濤澎湃,氣象萬千,尤其是八月中秋前後,潮水來勢更加洶湧,高可數丈,蔚成奇觀。

     浙東附近各縣的人,一到了中秋前後幾天,必定舉家到錢塘江口賞玩潮水,據說可以祓除不祥。

    黃員外當然也不例外,他雖然不是财主,也算得上是中人之财,小康之家,在家裡過了八月中秋,第二天八月十六,父子兩人帶了幾名家人到海塘去,一路上見遊人肩摩踵接,絡繹不絕于途,還有一些投機商販,在海塘岸邊搭了長長的蘆棚,供應點心菜水,讓人觀潮,收回多少銀子,一般人為了貪圖看潮舒服,有吃有喝,趨之若骛,代價雖然稍貴一點,他們也自不以為忤。

     黃員外和黃固到了蘆棚上,揀了一個好的座位坐了下來,自有人送來點心茶水,父子兩人一邊吃一邊說閑話,黃固天縱聰明,眼望海闊天空之景,一忽兒便做了幾首詩,清新隽俗,不着人間煙火之氣。

     黃員外心中暗想:“這孩子真是不世之才,切莫學李賀騎驢郊遊,歸來詩箋滿囊,廿三歲便夭折,我就是減壽十年,也心甘情願了!” 他正在這樣的想着,忽然聽見黃固叫道:“爹!湖水來了,古人有說:十萬軍聲半夜潮,真個不錯!” 黃員外和棚中各人向外望去,這時候夕陽已逝,玉免東升,遙望江口,海天遠處,泛起一條白線,在月光下慢慢移來,刹那間涼飒逼人,白線越米越近,聲若雷震,八九丈高的潮頭,有如長城重嶺,經天而來,聲勢雄偉已極。

     俄頃之間,潮頭漸近,有如千軍方馬在金鼓中雷鳴狂吼,勇往無前,黃員外握着兒子的手,正在出神觀看,哪知道就在這個時候變起俄頃,禍生肘腋! 原來在黃員外父子座椅的身後,有一個鄉下老頭兒,也是觀潮來的,他大概是個鄉下的士财主,出入還吃長杆煙筒的煙絲,他把旱煙袋鍋滿滿塞了關東老煙葉,然後由皮包裡取出火鐮火石,敲出火星燃點煙絲,因為海邊風大,一連敲了幾次火石,才把煙絲點着,忽然一陣狂風刮來,吹着那土老兒的側面,煙袋鍋裡一大團着火的煙絲,飛了出來,不偏不歪,落在黃固背心的衣領上。

    那團煙絲的火很旺,刹那間便把黃固衣領燃燒起來,一個家人瞥見了,高聲叫道:“不好,少主人衣服起火呀!” 黃固全神觀賞潮水,被家人這一喊,方才覺得頸後灼熱,立即回過頭來,一下望見火光,不禁魂飛魄散!本來衣服被火燒着,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,隻要鎮定從客,趴在地上,連滾幾滾,把火壓熄便行。

     哪知道黃固自小已不接觸火,并常聽家人說天童寺的主持說過,自已在十五歲那年,必定給火燒死,因此不期然養成了一種畏火的心理。

    他一看見衣領着火,立即把身一聳,跳下蘆棚,發狂也似的向海塘奔去。

     這一下突如其來,蘆棚距離海塘不過十丈遠近,黃固這一拼命奔跑,幾蔔起落之間,已經到了海塘旁邊,衆人高聲大叫道:“不好了!潮水來了,這個小孩子今番性命休矣!” 黃員外和幾個家人急忙跳下蘆棚,要跑去把黃固拉回來,他們才一離開棚,隻聽轟的一聲大響,月影銀濤,光搖噴雪,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