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煙雲往事一夢中
關燈
小
中
大
時屆三更,萬籁俱寂。
隻有清冷的銀輝灑照,與那輕掠枝頭的夜風輕嘯。
萬壽山整個地沉浸于銀輝夜風中。
遠遠地看去,恍似一隻沉睡中的巨獸,黑壓壓地一片。
由萬壽山俯眺,雖置身于松柏間,仍然可以望見紫禁城燈火二三,在輕曳枝桠中明滅搖晃。
除此而外,整個北京城一片死寂。
誰也沒有料到,在這夜深人靜、萬籁俱寂的當兒,卻有一個落魄斷腸的人,在這冷清的萬壽山頂,皺眉、望月,間或地發出一兩聲令人心酸的輕歎。
輕歎剛一發出,便即随着陣陣微寒夜風飄逝、散失,也隻有發歎的人自己聽得到。
這位落魄斷腸的人兒,在月光下看來隻是一團白影,如果不是那一兩聲令人心酸的長歎,誰也不會發覺那是一個人一個腸斷的傷心人。
那團白影是坐在一方青石旁,斜斜地倚靠在石後一株枝葉茂密的盤蓋老松上。
看不清他的面目,但卻有兩道冷電般的光芒不住閃爍,時而投向夜空中的皎潔明月,時而又投向紫禁城那明滅不定的二三燈火。
在他身旁,更有一物映月生光,發出雪白的冷輝。
蓦地又是一聲令人心酸的輕歎過處,一陣低吟随着夜風飄起: “往事隻堪哀,對景難排。
秋風庭院藓侵階,一行珠簾閑不卷,終日誰來? 金劍已沉埋,壯氣篙萊。
晚涼天靜月華開,想得玉樓瑤殿影,空照……” 顯然這位傷心的斷腸人兒,是在對月抒懷,回憶那不堪回首的當年往事。
要不然怎言“往事隻堪哀”? 又是一聲輕歎,兩道冷電光芒突然斂去。
月華似乎越來越絢爛,越來越模糊…… 一陣夜風,将那回憶中的往事吹得越飄越遠,但卻越來越清晰。
那是八年前,也是這麼一個月明之夜。
唯一的不同,那是在峨媚金頂;他又豈能料到,就那麼一件事、一樁善舉,竟給他帶來半生危厄?使他一直在情孽、殺孽中浮沉,使他永淪錐心刺骨、心碎腸斷的痛苦深淵中……腥風血雨,钗光鬓影。
是甜?是苦?想到甜蜜之處,使他那高傲、倔強的嘴角,浮起一絲難見的幸福微笑。
但是苦絕非肉體上的苦,而是心靈上的創傷;那創傷使得這位頂天立地的蓋世奇男,潸然淚下,心碎腸斷,幾乎一仆不起。
八年前,在這麼-個明月之夜,為了争取天下武林夢寐以求,不計犧牲千方百計搜尋的宇内“三聖”遺物,正邪兩道絕世高手,-起冒死登上了峨嵋。
所謂宇内三聖,即凡凡大師、大木真人、東郭先生僧,道、儒三聖。
凡凡大師并不是出身少林,大木真人也非出身武當,東郭先生更不知師承何人。
然而,凡凡、大木卻顯然與少林、武當有着極深之淵源,因為這僧、道二聖,分别身懷佛門至寶貝葉金刀、道家異珍玄玄寶鈎,東郭先生則持有一支蟠龍玉杖。
這三位功參造化,技比天人,幾乎都已練成金剛不壞之身。
可是風聞在一次較技中,三聖竟一起西歸,從此宇内僅存名号,再不見斯人。
三聖的遺物:貝葉金刀、玄玄寶鈎、蟠龍玉杖,與一本集三聖武學大全的萬流歸宗也一齊不見蹤迹。
這四樣不世至寶,得之者不但可号令少林、武當,一身修為更可睥睨宇内,無敵天下。
試問天下武林、正邪兩道,誰能抵得住這種誘惑? 是故不惜頭斷血流,粉身碎骨,武林正邪絕頂高手,來往萬裡,窮搜天下。
三載的徒勞無功,正值大家灰心失望之際,不知是誰放出了空氣,說是三聖遺物深藏于峨嵋一座古洞之内。
于是,這清淨的佛門聖地,立即被一片腥風血雨的無邊陰霾所籠罩。
月色凄迷,夜深更靜。
峨媚峰腰西側,在一處幾為盤虬古松枝葉所封的古洞前,一塊大有幾畝的懸崖上,站立着十餘個憧憧黑影。
在月光下可以看得很清楚,左邊是幾位寶相莊嚴、合十肅立的老僧,與七位黑發長須、身背竹劍的全真。
右邊是幾個長像猙獰的俗裝老者,在這幾個俗裝老者的背後,又一字排立着十二個長發披散、面目慘白陰森、服飾怪異的中年人。
雙方均是目射精光地互相凝視着,誰也不曾開口說過一句話。
而且,誰也沒敢向那陰森深邃的古洞口靠近一步。
雙方就這麼靜靜地對峙着,一個個有似一尊尊的石像。
隻有那長髯、披發、劍穗,在夜風裡飛拂。
其他一切都是靜的,靜得令人隐隐有窒息之感。
終于,蓦地一聲陰森、冰冷的輕笑劃破夜空,刺耳難聽,聞之令人不寒而栗:“巧得很,前腳後腳,今夕何夕,适逢這多高人,老夫何幸如之。
看來少林、武當消息之靈通,腳程之快,委實不在老夫羅刹一教之下,其實,兩派又何必這般勞師動衆,盡出高手?嗯!少林掌教,諸堂主持,四大護法,武當七劍,哈!老夫簡直是越想越感榮幸,老和尚,看來你們是志在必得了?” 發話的人是俗裝老者中最前面的一個;此人一身錦袍,身材中等,須發皆灰,細眉、鷹目、鈎鼻、闊口,神色間一片陰狠兇煞。
雙手爪長數寸,鷹目中光如冷電,正是那宇内聞風喪膽的羅刹教主公孫忌。
自然,他背後那幾個長相猙獰的俗裝老者及十二披發怪人,便是羅刹五君十二侍。
他說完,一雙鷹目冷芒閃爍,緊緊盯住少林、武當群中為首的-名老僧。
“阿彌陀佛!”一聲佛号震撼人心,老僧年逾七旬,慈眉善目,寶相莊嚴,正是少林當今掌教,大悲禅師。
“出家人與世無争,何言志在必得?出家人旨在使三聖遺寶不淪魔劫,天下武林不起紛争而已。
” “哈!悲天憫人,胸懷坦蕩,到底是佛門得道高僧,老和尚,你何不說怕?” 大悲禅師淡淡說道:“貧衲不知老施主這怕字何指?” 羅刹教主公孫忌嘿嘿笑道:“在老夫面前老和尚你最好少裝傻,你們少林、武當一向自負不凡,當不會在乎别人得去那本集佛、道、儒三家武術精髓之萬流歸宗,而是怕别人以那柄貝葉金刀、玄玄寶鈎使你們少林、武當……” “阿彌陀佛!”公孫忌話猶未完,大悲禅師便又自佛号高宣,肅然說道:“多謝老施主指點,貧衲懂了,但設若金刀寶鈎落入正人俠士之手,少林、武當并不懼怕,任憑驅策。
” 此言一出,公孫忌雙目精光暴射,凝注大悲禅師,陰險一笑,道:“老和尚好犀利的口才,公孫忌不在乎什麼正人俠士黑道邪魔,行事但憑所喜,不願欺世盜名假冒僞善,憑你這一句,老夫今後便該好好與你們少林武當親親熱熱,老和尚,月影西移時光無多,三聖遺物老夫今宵是志在必得,你有何打算?” 這羅刹教主公孫忌本是昔年羅刹帝君公孫唯我之子,但公孫唯我一生未聞有過妻室,更是不喜女色,如此何來兒子?這是一樁疑案,無人能打破也無人敢過問。
公孫忌聰穎異常,禀賦超人,不但武學盡得羅刹老魔真傳,且能将一個羅刹教治理得井井有條,極得羅刹老魔鐘愛。
二十年前,羅刹老魔因練功不慎,軀體盡僵,風聞已死。
公孫忌克紹箕裘,更青出于藍,羅刹教在他手中二十年來聲勢大振,威名之盛幾淩駕于諸大門派之上。
羅刹拘魂令到,三日索命,所向屍伏,無人能夠幸免,将一個平靜的武林鬧得天翻地覆,各地同道莫不為之惶然,戰戰兢兢,生怕那羅刹拘魂令有朝一日會落在自己頭上。
三聖在時曾有除惡之心,無奈這公孫忌狡猾至極,聞風便自遠揚,隻落得幾個二流教徒替他一死。
三聖這一西歸,公孫忌更是肆無忌憚,更形活躍;按說他該已滿足,但一個“貪”字害人,他卻憧憬天下第一人的寶座,率衆登上
隻有清冷的銀輝灑照,與那輕掠枝頭的夜風輕嘯。
萬壽山整個地沉浸于銀輝夜風中。
遠遠地看去,恍似一隻沉睡中的巨獸,黑壓壓地一片。
由萬壽山俯眺,雖置身于松柏間,仍然可以望見紫禁城燈火二三,在輕曳枝桠中明滅搖晃。
除此而外,整個北京城一片死寂。
誰也沒有料到,在這夜深人靜、萬籁俱寂的當兒,卻有一個落魄斷腸的人,在這冷清的萬壽山頂,皺眉、望月,間或地發出一兩聲令人心酸的輕歎。
輕歎剛一發出,便即随着陣陣微寒夜風飄逝、散失,也隻有發歎的人自己聽得到。
這位落魄斷腸的人兒,在月光下看來隻是一團白影,如果不是那一兩聲令人心酸的長歎,誰也不會發覺那是一個人一個腸斷的傷心人。
那團白影是坐在一方青石旁,斜斜地倚靠在石後一株枝葉茂密的盤蓋老松上。
看不清他的面目,但卻有兩道冷電般的光芒不住閃爍,時而投向夜空中的皎潔明月,時而又投向紫禁城那明滅不定的二三燈火。
在他身旁,更有一物映月生光,發出雪白的冷輝。
蓦地又是一聲令人心酸的輕歎過處,一陣低吟随着夜風飄起: “往事隻堪哀,對景難排。
秋風庭院藓侵階,一行珠簾閑不卷,終日誰來? 金劍已沉埋,壯氣篙萊。
晚涼天靜月華開,想得玉樓瑤殿影,空照……” 顯然這位傷心的斷腸人兒,是在對月抒懷,回憶那不堪回首的當年往事。
要不然怎言“往事隻堪哀”? 又是一聲輕歎,兩道冷電光芒突然斂去。
月華似乎越來越絢爛,越來越模糊…… 一陣夜風,将那回憶中的往事吹得越飄越遠,但卻越來越清晰。
那是八年前,也是這麼一個月明之夜。
唯一的不同,那是在峨媚金頂;他又豈能料到,就那麼一件事、一樁善舉,竟給他帶來半生危厄?使他一直在情孽、殺孽中浮沉,使他永淪錐心刺骨、心碎腸斷的痛苦深淵中……腥風血雨,钗光鬓影。
是甜?是苦?想到甜蜜之處,使他那高傲、倔強的嘴角,浮起一絲難見的幸福微笑。
但是苦絕非肉體上的苦,而是心靈上的創傷;那創傷使得這位頂天立地的蓋世奇男,潸然淚下,心碎腸斷,幾乎一仆不起。
八年前,在這麼-個明月之夜,為了争取天下武林夢寐以求,不計犧牲千方百計搜尋的宇内“三聖”遺物,正邪兩道絕世高手,-起冒死登上了峨嵋。
所謂宇内三聖,即凡凡大師、大木真人、東郭先生僧,道、儒三聖。
凡凡大師并不是出身少林,大木真人也非出身武當,東郭先生更不知師承何人。
然而,凡凡、大木卻顯然與少林、武當有着極深之淵源,因為這僧、道二聖,分别身懷佛門至寶貝葉金刀、道家異珍玄玄寶鈎,東郭先生則持有一支蟠龍玉杖。
這三位功參造化,技比天人,幾乎都已練成金剛不壞之身。
可是風聞在一次較技中,三聖竟一起西歸,從此宇内僅存名号,再不見斯人。
三聖的遺物:貝葉金刀、玄玄寶鈎、蟠龍玉杖,與一本集三聖武學大全的萬流歸宗也一齊不見蹤迹。
這四樣不世至寶,得之者不但可号令少林、武當,一身修為更可睥睨宇内,無敵天下。
試問天下武林、正邪兩道,誰能抵得住這種誘惑? 是故不惜頭斷血流,粉身碎骨,武林正邪絕頂高手,來往萬裡,窮搜天下。
三載的徒勞無功,正值大家灰心失望之際,不知是誰放出了空氣,說是三聖遺物深藏于峨嵋一座古洞之内。
于是,這清淨的佛門聖地,立即被一片腥風血雨的無邊陰霾所籠罩。
月色凄迷,夜深更靜。
峨媚峰腰西側,在一處幾為盤虬古松枝葉所封的古洞前,一塊大有幾畝的懸崖上,站立着十餘個憧憧黑影。
在月光下可以看得很清楚,左邊是幾位寶相莊嚴、合十肅立的老僧,與七位黑發長須、身背竹劍的全真。
右邊是幾個長像猙獰的俗裝老者,在這幾個俗裝老者的背後,又一字排立着十二個長發披散、面目慘白陰森、服飾怪異的中年人。
雙方均是目射精光地互相凝視着,誰也不曾開口說過一句話。
而且,誰也沒敢向那陰森深邃的古洞口靠近一步。
雙方就這麼靜靜地對峙着,一個個有似一尊尊的石像。
隻有那長髯、披發、劍穗,在夜風裡飛拂。
其他一切都是靜的,靜得令人隐隐有窒息之感。
終于,蓦地一聲陰森、冰冷的輕笑劃破夜空,刺耳難聽,聞之令人不寒而栗:“巧得很,前腳後腳,今夕何夕,适逢這多高人,老夫何幸如之。
看來少林、武當消息之靈通,腳程之快,委實不在老夫羅刹一教之下,其實,兩派又何必這般勞師動衆,盡出高手?嗯!少林掌教,諸堂主持,四大護法,武當七劍,哈!老夫簡直是越想越感榮幸,老和尚,看來你們是志在必得了?” 發話的人是俗裝老者中最前面的一個;此人一身錦袍,身材中等,須發皆灰,細眉、鷹目、鈎鼻、闊口,神色間一片陰狠兇煞。
雙手爪長數寸,鷹目中光如冷電,正是那宇内聞風喪膽的羅刹教主公孫忌。
自然,他背後那幾個長相猙獰的俗裝老者及十二披發怪人,便是羅刹五君十二侍。
他說完,一雙鷹目冷芒閃爍,緊緊盯住少林、武當群中為首的-名老僧。
“阿彌陀佛!”一聲佛号震撼人心,老僧年逾七旬,慈眉善目,寶相莊嚴,正是少林當今掌教,大悲禅師。
“出家人與世無争,何言志在必得?出家人旨在使三聖遺寶不淪魔劫,天下武林不起紛争而已。
” “哈!悲天憫人,胸懷坦蕩,到底是佛門得道高僧,老和尚,你何不說怕?” 大悲禅師淡淡說道:“貧衲不知老施主這怕字何指?” 羅刹教主公孫忌嘿嘿笑道:“在老夫面前老和尚你最好少裝傻,你們少林、武當一向自負不凡,當不會在乎别人得去那本集佛、道、儒三家武術精髓之萬流歸宗,而是怕别人以那柄貝葉金刀、玄玄寶鈎使你們少林、武當……” “阿彌陀佛!”公孫忌話猶未完,大悲禅師便又自佛号高宣,肅然說道:“多謝老施主指點,貧衲懂了,但設若金刀寶鈎落入正人俠士之手,少林、武當并不懼怕,任憑驅策。
” 此言一出,公孫忌雙目精光暴射,凝注大悲禅師,陰險一笑,道:“老和尚好犀利的口才,公孫忌不在乎什麼正人俠士黑道邪魔,行事但憑所喜,不願欺世盜名假冒僞善,憑你這一句,老夫今後便該好好與你們少林武當親親熱熱,老和尚,月影西移時光無多,三聖遺物老夫今宵是志在必得,你有何打算?” 這羅刹教主公孫忌本是昔年羅刹帝君公孫唯我之子,但公孫唯我一生未聞有過妻室,更是不喜女色,如此何來兒子?這是一樁疑案,無人能打破也無人敢過問。
公孫忌聰穎異常,禀賦超人,不但武學盡得羅刹老魔真傳,且能将一個羅刹教治理得井井有條,極得羅刹老魔鐘愛。
二十年前,羅刹老魔因練功不慎,軀體盡僵,風聞已死。
公孫忌克紹箕裘,更青出于藍,羅刹教在他手中二十年來聲勢大振,威名之盛幾淩駕于諸大門派之上。
羅刹拘魂令到,三日索命,所向屍伏,無人能夠幸免,将一個平靜的武林鬧得天翻地覆,各地同道莫不為之惶然,戰戰兢兢,生怕那羅刹拘魂令有朝一日會落在自己頭上。
三聖在時曾有除惡之心,無奈這公孫忌狡猾至極,聞風便自遠揚,隻落得幾個二流教徒替他一死。
三聖這一西歸,公孫忌更是肆無忌憚,更形活躍;按說他該已滿足,但一個“貪”字害人,他卻憧憬天下第一人的寶座,率衆登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