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同商密計 古寺聚英俠 巧得總圖 強龍建殊功
關燈
小
中
大
三人說時,稽、荀二俠業已吃完,稽良說完前言已先起身,小翠一心隻想跟定荀玉閑,并未留意别的,因聽稽良走時偶然提起此去先尋方山,猛想起失蹤多年的娘家兄長王玉山,從小過繼在母舅名下,正是姓方,心中一動。
稽良未等起送,已往洞外縱落。
玉閑正勸她先睡一會,小翠忍不住問道:“恩姊,這位姓方的好友,可知他的來曆,有多大年紀,是哪裡人麼?” 玉閑急于起身,匆匆答道:“此人乃稽大哥的好友,我隻以前見過幾次。
還是未了一次他到武當來訪,和大家在一起多談了些時,才知他是雁山六友石鐵華的門下,年約二十多歲,中等身材,一口南音。
彼時他剛學會猿公劍法,正在到處物色好劍,人甚豪爽,家世卻未談起,翠妹好好養神,不要心慌。
此洞十分隐僻,外人不會知道。
如有人來,也都自己弟兄姊妹。
左近又常有我們的人來往。
今明日還有人來,并不止方才所說三位。
你隻管多睡一會。
這支竹手箭與壁上插的一支大同小異,如有人來,先取竹箭,與之觀看,如其開口先說一個“善”字,便是自己人,無論什麼話你都可以對他明言。
我要走了。
” 小翠暗忖:兄長離家時年已十七,本是山東原籍,怎會一口南音,年紀也不止二十多歲,料是平日想念親人大切,稍微聽到一點便是動念,以為那人姓方,又叫方山,一姓一名均與失蹤十五六年的兄長相合,因而誤會,知道玉閑急于尋人,對她關切,忙答: “恩姊請走,小妹遵命。
”玉閑随即拿了兵刃走出。
小翠獨卧洞中,滿腹心事,上來毫無睡意,回憶以前經過,又是悲憤又是欣慰,傷感了一陣,見朝陽已快退出裂縫,估計天已傍午,自己還未合過眼,當此時機緊迫之際,恩人回來定必說走就走。
自從失身從賊以來,日夜想逃,恐被賊黨看破,武功已早丢下,将近一年不曾練過,在賊寨中終日有人服侍,舒服已慣,此時人卧洞中自不覺倦,萬一随同上路,本來腳程就差得多,真跑起來決迫不上,再因昨夜失眠,體力疲倦,非但要被恩姊看輕,拜師更難如願,還是人家一個累贅,甚而因此誤事,何以對人?想到這裡心中一驚,自悔疏忽,業已逃出虎穴轉禍為福,不打未來主意,已過的事想它作什?白耽擱許多工夫,睡上些時多好!念頭一轉,惟恐人太興奮,心情煩亂,仍難人夢,賭氣起身,先練了一套功夫,借此試驗本身功力,準備練得有點疲倦再去卧倒,就是二俠回來得快,聽去時所說口氣,也可睡上一兩個時辰,怎麼都比胡思亂想要強得多。
後來試出功夫雖然丢了将近一半,仗着家傳,練過幼功,丈夫又是行家,以前極少間斷,底子甚厚,手法又熟,練起來并不吃力,才放了心,跟着将氣調勻,穩住心神,不多一會,便安然睡去。
醒來見洞中光景頗暗,靜悄悄的,心想天已将近黃昏,二位恩人如何尚未回來?正要轉身,猛覺身後微響,似有一人坐在那裡。
先當是二俠回轉,轉臉一看,竟是一個肩插雙劍的少年,面向洞口坐在那裡,剛剛回身相看,并未見過,剛由賊巢逃出心終不定,又将那支竹手箭忘記,大驚欲起。
少年見她驚慌,似早料到,忙呼:“妹子,不認得我玉山大哥了麼?”小翠定睛一看,認出少年前額上幼時所留傷痕,别了多年,還拿不定是否,瞥見頭旁那支竹手箭,連忙搶在手裡,方問:“這位大哥貴姓?”少年笑答:“妹子不必多疑,雖然一别将近二十年,彼時妹子年幼,我仍認得出你,稽大哥方才又曾談起,斷定無差。
你受了一夜驚恐,近午才睡,想使多睡些時,就便等候稽兄他們,沒有驚動。
我現才名叫方山,乃你昔年離家出走的兄長,本名王玉山,你總想起了吧?”小翠驚喜交集,出于意外,喊了一聲“哥哥”,便悲哭起來。
方山見她哽咽流淚,知其滿腹冤苦悲痛難于出口,再三勸慰,方始止住。
小翠見乃兄并無世俗之見,越發喜幸。
雙方一談,才知方山自從幼年因和臨近莊上一家貴紳之子口角動手,将人打倒在地,以為失手打出人命,連夜逃走。
在外流浪了半年多,守着家教,雖會一點武功,不願偷盜,更不肯伸手向人乞讨。
逃時順路回家,所取銀錢不多,業已用完,眼看饑寒交迫,忽然巧遇雁山六友中的石鐵華,将其帶往山中小龍湫旁茅篷之内,一學九年,練了一身武功,又學會一套猿公劍法。
奉了師命,在外扶危濟困,往來江湖,又結交到幾位男女英俠。
幾次想回故鄉探望,均因機緣不巧,臨時中止,加以父母雙亡,家中隻有兄弟夫婦,妹子小翠又嫁在遠方,想過也就拉倒。
當年由福建起身,立意回鄉探望兄弟,井問小翠下落,到後,由乃弟昆山取出孤兒身上密藏的血書,得知小翠被一夥不知姓名外号叫做白骷髅的惡賊強迫擄去。
為了保全孤兒,勉強屈服,準備到了賊巢,算計孤兒已被所托的人暗中護送到了母家,然後下手行刺,準備與那惡賊同歸于盡,口氣十分悲痛,并囑乃弟說惡賊人多勢盛,兇惡非常,決非常人所敵,不可洩露一字等語。
當時怒火燒心,要尋惡賊拼命,無奈賊黨行蹤詭秘,那多惡賊,連姓名都無一人知道,巢穴所在更不必說。
昆山又談起前聽往來西南的友人暗中密告,說這夥賊黨萬分兇毒,行蹤莫測,被害的人甚多,不可冒失。
方山越想越恨,先料賊黨蹤迹必在西南諸省,便往兩湖一帶尋去,自覺人單勢孤,想尋幾個幫手。
先往武當尋人相助,到後才知諸俠均已出山,正是為了此事。
忙又跟蹤尋來,途中又遇到幾位英俠,得知賊黨近日大舉慶壽,稽良、荀玉閑和裘平、裘朗四人已往賊巢附近窺探,并說自己這面已有十餘人,還嫌不夠,最可慮是賊黨人多,萬一漏網幾個,又留後患,為想斬草除根,十分慎重,照方山那麼氣盛,萬來不得,最好尋到稽、荀二俠和諸位至交,商計停當再作計較。
方山一聽賊黨這等厲害,連武當、中條諸位英俠合在一起,尚且不肯輕舉妄動,并非是怕賊黨人多勢盛,定是為了這類邪教害人太甚,必須一網打盡、連根拔淨才免後患。
經衆勸告,隻得強忍怒火,匆匆尋來。
初意妹子血書寫得那麼激烈,必已送命。
從師年久,平日所遇英俠又都明白事理,不以尋常
稽良未等起送,已往洞外縱落。
玉閑正勸她先睡一會,小翠忍不住問道:“恩姊,這位姓方的好友,可知他的來曆,有多大年紀,是哪裡人麼?” 玉閑急于起身,匆匆答道:“此人乃稽大哥的好友,我隻以前見過幾次。
還是未了一次他到武當來訪,和大家在一起多談了些時,才知他是雁山六友石鐵華的門下,年約二十多歲,中等身材,一口南音。
彼時他剛學會猿公劍法,正在到處物色好劍,人甚豪爽,家世卻未談起,翠妹好好養神,不要心慌。
此洞十分隐僻,外人不會知道。
如有人來,也都自己弟兄姊妹。
左近又常有我們的人來往。
今明日還有人來,并不止方才所說三位。
你隻管多睡一會。
這支竹手箭與壁上插的一支大同小異,如有人來,先取竹箭,與之觀看,如其開口先說一個“善”字,便是自己人,無論什麼話你都可以對他明言。
我要走了。
” 小翠暗忖:兄長離家時年已十七,本是山東原籍,怎會一口南音,年紀也不止二十多歲,料是平日想念親人大切,稍微聽到一點便是動念,以為那人姓方,又叫方山,一姓一名均與失蹤十五六年的兄長相合,因而誤會,知道玉閑急于尋人,對她關切,忙答: “恩姊請走,小妹遵命。
”玉閑随即拿了兵刃走出。
小翠獨卧洞中,滿腹心事,上來毫無睡意,回憶以前經過,又是悲憤又是欣慰,傷感了一陣,見朝陽已快退出裂縫,估計天已傍午,自己還未合過眼,當此時機緊迫之際,恩人回來定必說走就走。
自從失身從賊以來,日夜想逃,恐被賊黨看破,武功已早丢下,将近一年不曾練過,在賊寨中終日有人服侍,舒服已慣,此時人卧洞中自不覺倦,萬一随同上路,本來腳程就差得多,真跑起來決迫不上,再因昨夜失眠,體力疲倦,非但要被恩姊看輕,拜師更難如願,還是人家一個累贅,甚而因此誤事,何以對人?想到這裡心中一驚,自悔疏忽,業已逃出虎穴轉禍為福,不打未來主意,已過的事想它作什?白耽擱許多工夫,睡上些時多好!念頭一轉,惟恐人太興奮,心情煩亂,仍難人夢,賭氣起身,先練了一套功夫,借此試驗本身功力,準備練得有點疲倦再去卧倒,就是二俠回來得快,聽去時所說口氣,也可睡上一兩個時辰,怎麼都比胡思亂想要強得多。
後來試出功夫雖然丢了将近一半,仗着家傳,練過幼功,丈夫又是行家,以前極少間斷,底子甚厚,手法又熟,練起來并不吃力,才放了心,跟着将氣調勻,穩住心神,不多一會,便安然睡去。
醒來見洞中光景頗暗,靜悄悄的,心想天已将近黃昏,二位恩人如何尚未回來?正要轉身,猛覺身後微響,似有一人坐在那裡。
先當是二俠回轉,轉臉一看,竟是一個肩插雙劍的少年,面向洞口坐在那裡,剛剛回身相看,并未見過,剛由賊巢逃出心終不定,又将那支竹手箭忘記,大驚欲起。
少年見她驚慌,似早料到,忙呼:“妹子,不認得我玉山大哥了麼?”小翠定睛一看,認出少年前額上幼時所留傷痕,别了多年,還拿不定是否,瞥見頭旁那支竹手箭,連忙搶在手裡,方問:“這位大哥貴姓?”少年笑答:“妹子不必多疑,雖然一别将近二十年,彼時妹子年幼,我仍認得出你,稽大哥方才又曾談起,斷定無差。
你受了一夜驚恐,近午才睡,想使多睡些時,就便等候稽兄他們,沒有驚動。
我現才名叫方山,乃你昔年離家出走的兄長,本名王玉山,你總想起了吧?”小翠驚喜交集,出于意外,喊了一聲“哥哥”,便悲哭起來。
方山見她哽咽流淚,知其滿腹冤苦悲痛難于出口,再三勸慰,方始止住。
小翠見乃兄并無世俗之見,越發喜幸。
雙方一談,才知方山自從幼年因和臨近莊上一家貴紳之子口角動手,将人打倒在地,以為失手打出人命,連夜逃走。
在外流浪了半年多,守着家教,雖會一點武功,不願偷盜,更不肯伸手向人乞讨。
逃時順路回家,所取銀錢不多,業已用完,眼看饑寒交迫,忽然巧遇雁山六友中的石鐵華,将其帶往山中小龍湫旁茅篷之内,一學九年,練了一身武功,又學會一套猿公劍法。
奉了師命,在外扶危濟困,往來江湖,又結交到幾位男女英俠。
幾次想回故鄉探望,均因機緣不巧,臨時中止,加以父母雙亡,家中隻有兄弟夫婦,妹子小翠又嫁在遠方,想過也就拉倒。
當年由福建起身,立意回鄉探望兄弟,井問小翠下落,到後,由乃弟昆山取出孤兒身上密藏的血書,得知小翠被一夥不知姓名外号叫做白骷髅的惡賊強迫擄去。
為了保全孤兒,勉強屈服,準備到了賊巢,算計孤兒已被所托的人暗中護送到了母家,然後下手行刺,準備與那惡賊同歸于盡,口氣十分悲痛,并囑乃弟說惡賊人多勢盛,兇惡非常,決非常人所敵,不可洩露一字等語。
當時怒火燒心,要尋惡賊拼命,無奈賊黨行蹤詭秘,那多惡賊,連姓名都無一人知道,巢穴所在更不必說。
昆山又談起前聽往來西南的友人暗中密告,說這夥賊黨萬分兇毒,行蹤莫測,被害的人甚多,不可冒失。
方山越想越恨,先料賊黨蹤迹必在西南諸省,便往兩湖一帶尋去,自覺人單勢孤,想尋幾個幫手。
先往武當尋人相助,到後才知諸俠均已出山,正是為了此事。
忙又跟蹤尋來,途中又遇到幾位英俠,得知賊黨近日大舉慶壽,稽良、荀玉閑和裘平、裘朗四人已往賊巢附近窺探,并說自己這面已有十餘人,還嫌不夠,最可慮是賊黨人多,萬一漏網幾個,又留後患,為想斬草除根,十分慎重,照方山那麼氣盛,萬來不得,最好尋到稽、荀二俠和諸位至交,商計停當再作計較。
方山一聽賊黨這等厲害,連武當、中條諸位英俠合在一起,尚且不肯輕舉妄動,并非是怕賊黨人多勢盛,定是為了這類邪教害人太甚,必須一網打盡、連根拔淨才免後患。
經衆勸告,隻得強忍怒火,匆匆尋來。
初意妹子血書寫得那麼激烈,必已送命。
從師年久,平日所遇英俠又都明白事理,不以尋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