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隐名惡盜白鷹子
關燈
小
中
大
這是一個寒冬的早晨,天色十分陰晦。
雖在辰已之交,那一輪寒日還未露面,大地上陰沉沉的,空中愁雲漠漠。
遙望天邊,塵昏霧湧,一片混茫,隻影綽綽隐現着幾所村舍土牆,極少見到一個人影。
道旁孤零零矗立着一株兩三抱粗的古樹,吃那陣陣朔風吹得呼呼亂響。
地上塵沙被狂風卷起,滿天飛舞,打在人的臉上,宛如中了一把碎鐵沙,風力又猛,逼得人透不過氣來。
當地原是一條官道,地名雙沙口,雖是官驿大路,為了近年兵荒馬亂,民不聊生,鎮上共總不過數十戶人家,居民多半窮苦,天又寒冷,一個個瑟縮在土牆茅舍之中,極少有人出外走動,十九關門閉戶,看去全是一片荒涼景色。
隻鎮東頭有一招商客店,卻是雙門大開,人喊馬嘶,顯得十分熱鬧。
為了天時大冷,風沙又猛,除卻幾個身有要事、心急趕路的客商已于黎明起身而外,餘者都畏寒風之苦,想在店裡住上一日,等到風住天晴再走,免得途中遇上雨雪,進退兩難,那北方風力之猛也禁受不住。
店小二楊老幺,因店中住有一幫販山貨的老客,閑中無聊,天又酷冷,給了一點銀錢,命他去往鎮西打酒,買些牛肉烙餅和花生豆于之類,回來圍爐飲酒。
老幺是個二十來歲少年,店主人是他姑夫,從小便在店中做事,人甚精明幹練,一臉和氣,見當日店中住有不少客人車馬,店主進财,自己也有好些油水,心中高興,接過銀錢,興匆匆由裡院冒着寒風正往外跑。
剛一轉過後院甬道,猛覺面前人影一晃,知道跑得太急,迎面來人,這一下定要撞個滿懷,剛“嗳”的一聲,猛又覺胸前有一股風力微微一擋,耳聽對面笑道:“你忙什麼?”定睛一看,來人已然站住,正是近一月來寄住店中的一位熟客。
那人是個三四十歲的書生,貌相十分俊美,來時隻帶着一個小包和一口小箱子,行李無多,人甚大方,自稱姓于名瑾,由洛陽來,在此等一至親,一同去往北京訪友。
平日極少出門走動,人也規矩文雅。
老幺笑問:“于相公有事喚我、馬上就到。
這等寒天,不在房中烤火,出來做什?留神要受寒呢。
”于瑾笑答:“還不是一樣的人麼?怎的你們就不怕冷,單我這等嬌法!”老幺笑答:“我們是粗人,如何能比相公?我還要替老客打酒,相公可有事麼?”于瑾笑道:“我正有事找你,你把事情辦完,到我房中,還有話說。
” 老幺知道于瑾無事輕不離開房門一步,人最大方和氣,忙答:“相公難得有事,隻管吩咐。
那班老客不是等用,好些吃的都要現制,不忙在此一時。
相公辦完了事,再去不遲。
”于瑾遂把老幺喚到偏院所居房中,笑說:“事雖尋常,但我不願外人知道,你卻不可向人洩漏呢。
”老幺連聲應諾。
于瑾遂由身旁取出一支竹箭交與老幺,說:“那至親原從湖北趕來,計算途程,日内必到。
恐其初來途徑不熟,彼此相左,互相錯過,可将此箭插向他來路道旁枯樹之上。
此是約定記号,一見自會尋來,但不可向人說起。
” 老幺在店中多年,所識人多,先見于瑾,隻當是個遊幕文士,及至一住經月,日子一久,漸漸覺出所料不對,如是江湖上人,又不應那樣文雅,獨個兒住在荒村野店之中,深居簡出,到夜就睡,平日無事,隻拿着兩本書,看之不已,也無一個同伴來往。
人更謙和,除那兩本書十分珍貴,不許人伸手翻動而外,下餘全好商量,始終看不出是何來路,心中已早生疑,隻未向人提說過。
見那竹箭長僅三寸,油光滑亮,上面刻着一朵梅花和兩個不認得的篆字,知是江湖上人所用一種信号,心中一動,瞥見對方正睜着一雙精光内蘊的炯炯雙瞳注定自己,忙賠笑道:“相公這事容易,不過此時尚早,連打尖時候尚還未到,如何會有客來?就這樣插在樹上,如被不知道的人無心取走,豈不可惜!” 于瑾笑答:“這個無妨。
今日天寒風大,不會有人去往樹前走動。
你将它插在靠裡一面樹縫之中,外人決看不出來,隻不可對第二人說呢。
” 老麼忙答:“相公放心,小人不敢。
”随即往外走去,一出店門,覺着迎面寒風帶着大股沙塵打到臉上,和刀割一樣,風由衣領兩袖間猛襲進來,當時透體冰涼,冷得亂抖。
暗忖:這等奇冷,多少年來不曾遇到,路上行人已早絕迹,此時此地怎會有人投店、勉強冒着寒風,搶到樹下,将箭插好,正要回身買酒,忽聽遠遠車輛響動,回頭一看,乃是一輛雙套小轎車,沖風冒寒而來,已離身前不遠,忙即趕去,想把來客接入店内,順路去買酒食。
那轎車駛行絕快,前頭兩馬神駿非常,車沿上坐着一個身材瘦矮、身穿皮擎、頭戴氈帽風鏡的車夫,揚手一鞭,那馬立時翻蹄亮掌,絕塵而馳,往前路跑了下去,晃眼問沒入塵霧影裡。
方想:這等快馬快車從來少見,按照路程,無論何方均不應在此時到達,這是哪裡來的呢?邊走邊想,不覺到了賣酒之處。
那酒店隻有兩間客堂,内裡住着家眷。
外屋一列土台,上放木闆,作為酒櫃。
外面生着一堆松柴牛糞,破裂的土牆上有一小洞,放着幾把殘缺不全的瓦壺。
靠壁一個酒缸,上鋪木闆,此外還有三個舊方桌、六七條闆凳,算是鎮上殷實店戶。
為了天氣太寒,又生有一堆柴火。
左近村民,是能喝兩杯的,都在當地烤火飲酒,人已坐滿。
内有數人無處可坐。
各尋了兩塊幹柴墊在屁股底下,圍火而坐,多在說苦歎窮,說:“日子難過,捐稅又重,何時才能轉好!”那喝得半醉、激烈一點的,更在大聲咒罵,出那滿腹怨氣。
老幺冒着寒風走來,剛一進門,便覺熱氣蒸騰,溫暖如春,滿屋酒香之外,更雜着不少怪味。
土著的人十九相識,笑問店東:“今日如何高朋滿座,生意這等興隆?”旁邊一個半醉漢接口答道:“老幺,你哪知道?這還不是沒法子的事!近年到處荒旱,官府無能,隻會要錢,差人一下鄉,便吓得雞飛狗跳牆,不賣兒女,就賣老婆,好容易挨過兵荒,又遇上一場大旱,好些人都逃荒走了。
剩下我們這班人在此活受,哪裡有錢吃酒!隻為昨夜一場西北風,冷得浸骨,今早起來,實在冷得難受,仗着店主人好心腸,知道窮人苦處,實在冷得無法,來此賒些酒吃。
本是我和張老爹起的頭,言明開春,麥子如凍不死,有了收成,再還酒賬。
主人倒是慷慨,不但一口答應,還弄了好些吃的請客。
不料善門難開
雖在辰已之交,那一輪寒日還未露面,大地上陰沉沉的,空中愁雲漠漠。
遙望天邊,塵昏霧湧,一片混茫,隻影綽綽隐現着幾所村舍土牆,極少見到一個人影。
道旁孤零零矗立着一株兩三抱粗的古樹,吃那陣陣朔風吹得呼呼亂響。
地上塵沙被狂風卷起,滿天飛舞,打在人的臉上,宛如中了一把碎鐵沙,風力又猛,逼得人透不過氣來。
當地原是一條官道,地名雙沙口,雖是官驿大路,為了近年兵荒馬亂,民不聊生,鎮上共總不過數十戶人家,居民多半窮苦,天又寒冷,一個個瑟縮在土牆茅舍之中,極少有人出外走動,十九關門閉戶,看去全是一片荒涼景色。
隻鎮東頭有一招商客店,卻是雙門大開,人喊馬嘶,顯得十分熱鬧。
為了天時大冷,風沙又猛,除卻幾個身有要事、心急趕路的客商已于黎明起身而外,餘者都畏寒風之苦,想在店裡住上一日,等到風住天晴再走,免得途中遇上雨雪,進退兩難,那北方風力之猛也禁受不住。
店小二楊老幺,因店中住有一幫販山貨的老客,閑中無聊,天又酷冷,給了一點銀錢,命他去往鎮西打酒,買些牛肉烙餅和花生豆于之類,回來圍爐飲酒。
老幺是個二十來歲少年,店主人是他姑夫,從小便在店中做事,人甚精明幹練,一臉和氣,見當日店中住有不少客人車馬,店主進财,自己也有好些油水,心中高興,接過銀錢,興匆匆由裡院冒着寒風正往外跑。
剛一轉過後院甬道,猛覺面前人影一晃,知道跑得太急,迎面來人,這一下定要撞個滿懷,剛“嗳”的一聲,猛又覺胸前有一股風力微微一擋,耳聽對面笑道:“你忙什麼?”定睛一看,來人已然站住,正是近一月來寄住店中的一位熟客。
那人是個三四十歲的書生,貌相十分俊美,來時隻帶着一個小包和一口小箱子,行李無多,人甚大方,自稱姓于名瑾,由洛陽來,在此等一至親,一同去往北京訪友。
平日極少出門走動,人也規矩文雅。
老幺笑問:“于相公有事喚我、馬上就到。
這等寒天,不在房中烤火,出來做什?留神要受寒呢。
”于瑾笑答:“還不是一樣的人麼?怎的你們就不怕冷,單我這等嬌法!”老幺笑答:“我們是粗人,如何能比相公?我還要替老客打酒,相公可有事麼?”于瑾笑道:“我正有事找你,你把事情辦完,到我房中,還有話說。
” 老幺知道于瑾無事輕不離開房門一步,人最大方和氣,忙答:“相公難得有事,隻管吩咐。
那班老客不是等用,好些吃的都要現制,不忙在此一時。
相公辦完了事,再去不遲。
”于瑾遂把老幺喚到偏院所居房中,笑說:“事雖尋常,但我不願外人知道,你卻不可向人洩漏呢。
”老幺連聲應諾。
于瑾遂由身旁取出一支竹箭交與老幺,說:“那至親原從湖北趕來,計算途程,日内必到。
恐其初來途徑不熟,彼此相左,互相錯過,可将此箭插向他來路道旁枯樹之上。
此是約定記号,一見自會尋來,但不可向人說起。
” 老幺在店中多年,所識人多,先見于瑾,隻當是個遊幕文士,及至一住經月,日子一久,漸漸覺出所料不對,如是江湖上人,又不應那樣文雅,獨個兒住在荒村野店之中,深居簡出,到夜就睡,平日無事,隻拿着兩本書,看之不已,也無一個同伴來往。
人更謙和,除那兩本書十分珍貴,不許人伸手翻動而外,下餘全好商量,始終看不出是何來路,心中已早生疑,隻未向人提說過。
見那竹箭長僅三寸,油光滑亮,上面刻着一朵梅花和兩個不認得的篆字,知是江湖上人所用一種信号,心中一動,瞥見對方正睜着一雙精光内蘊的炯炯雙瞳注定自己,忙賠笑道:“相公這事容易,不過此時尚早,連打尖時候尚還未到,如何會有客來?就這樣插在樹上,如被不知道的人無心取走,豈不可惜!” 于瑾笑答:“這個無妨。
今日天寒風大,不會有人去往樹前走動。
你将它插在靠裡一面樹縫之中,外人決看不出來,隻不可對第二人說呢。
” 老麼忙答:“相公放心,小人不敢。
”随即往外走去,一出店門,覺着迎面寒風帶着大股沙塵打到臉上,和刀割一樣,風由衣領兩袖間猛襲進來,當時透體冰涼,冷得亂抖。
暗忖:這等奇冷,多少年來不曾遇到,路上行人已早絕迹,此時此地怎會有人投店、勉強冒着寒風,搶到樹下,将箭插好,正要回身買酒,忽聽遠遠車輛響動,回頭一看,乃是一輛雙套小轎車,沖風冒寒而來,已離身前不遠,忙即趕去,想把來客接入店内,順路去買酒食。
那轎車駛行絕快,前頭兩馬神駿非常,車沿上坐着一個身材瘦矮、身穿皮擎、頭戴氈帽風鏡的車夫,揚手一鞭,那馬立時翻蹄亮掌,絕塵而馳,往前路跑了下去,晃眼問沒入塵霧影裡。
方想:這等快馬快車從來少見,按照路程,無論何方均不應在此時到達,這是哪裡來的呢?邊走邊想,不覺到了賣酒之處。
那酒店隻有兩間客堂,内裡住着家眷。
外屋一列土台,上放木闆,作為酒櫃。
外面生着一堆松柴牛糞,破裂的土牆上有一小洞,放着幾把殘缺不全的瓦壺。
靠壁一個酒缸,上鋪木闆,此外還有三個舊方桌、六七條闆凳,算是鎮上殷實店戶。
為了天氣太寒,又生有一堆柴火。
左近村民,是能喝兩杯的,都在當地烤火飲酒,人已坐滿。
内有數人無處可坐。
各尋了兩塊幹柴墊在屁股底下,圍火而坐,多在說苦歎窮,說:“日子難過,捐稅又重,何時才能轉好!”那喝得半醉、激烈一點的,更在大聲咒罵,出那滿腹怨氣。
老幺冒着寒風走來,剛一進門,便覺熱氣蒸騰,溫暖如春,滿屋酒香之外,更雜着不少怪味。
土著的人十九相識,笑問店東:“今日如何高朋滿座,生意這等興隆?”旁邊一個半醉漢接口答道:“老幺,你哪知道?這還不是沒法子的事!近年到處荒旱,官府無能,隻會要錢,差人一下鄉,便吓得雞飛狗跳牆,不賣兒女,就賣老婆,好容易挨過兵荒,又遇上一場大旱,好些人都逃荒走了。
剩下我們這班人在此活受,哪裡有錢吃酒!隻為昨夜一場西北風,冷得浸骨,今早起來,實在冷得難受,仗着店主人好心腸,知道窮人苦處,實在冷得無法,來此賒些酒吃。
本是我和張老爹起的頭,言明開春,麥子如凍不死,有了收成,再還酒賬。
主人倒是慷慨,不但一口答應,還弄了好些吃的請客。
不料善門難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