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回 靈符幻影 斬蟒鐵花塢 接木移花 驚狐斑竹澗

關燈
意。

    人獸言語不通,隻得任之。

     這一虎五豹過澗走完那條盤山的路,王守常夫妻所乘,連那馱着行李的兩隻大豹,便加速朝着适才來路跑去。

    靈姑、王子所乘豹王、黑虎原是比肩同馳,忽然慢了下來。

     靈姑先以為虎和豹王行最迅速,不消片刻便可追上,許是成心讓豹先跑。

    誰知豹行越速,虎行越緩,曙色昏茫中,先還略看得見一點塵影,半盞茶的工夫,前行四豹全失了蹤迹。

     同時發現經行之處已轉入了生路,業與王守常夫妻背道而馳。

    心中驚疑忙出聲喝問時,康、連二猱似早料到,忙跑過來,雙爪接連比畫,好似此行藏有深意,一切聽它而行,不令聲張。

    一面又朝靈姑膜拜,意似稱謝,靈姑心料有事,摸了摸身佩的寶劍、暗器。

     二猱見狀,頗現喜色。

    靈姑益發料定不差,事已至此,繼又生了好奇之想,反倒打起精神,囑王子準備兵刃、暗器,就依二猱之意,僑裝虎王戒備前行,以防萬一。

    王子雖然年幼,也頗會一點武功,都是一般好事心理,聽靈姑一說,更裝模作樣起來。

    二猱見狀,歡躍不已。

    靈姑、王淵知對了虎、猱心思,隻不知它們何故如此做作,僅疑虎王有伏獸本領,特地裝一假虎王吓别的猛獸。

    哪知白猿李代桃僵,拿他二人去誘妖狐,幾乎身瀕危境。

     起初虎行頗緩,二猱卻不時縱前跳後,蹿高躍矮,四外眺望。

    靈姑騎豹傍虎而行,為了要裝得像,竟改口喊王淵作虎王,一路說笑前進。

    及至走出二十餘裡,康康忽然奔往前面路側高峰上去,凝眺了一會,急匆匆縱下峰來,落在面前,将爪連擺,意似禁聲。

     又朝黑虎、連連耳邊低叫了兩聲,一虎一豹立時馱着人,翻爪亮掌,似飛一般沿着峰腳平坡朝前急跑。

     靈姑覺着幾次騎虎都沒見過這般快法,人在豹背上,隻覺兩邊林木泉石白花花、黑糊糊,似钊輪電轉,駭浪雷奔一般,直向身後倒去,分不清是什麼形象。

    身在虎後,當前又激揚起滾滾塵沙,随着狂風,迎頭撲面打來,嗆得人一張嘴開閉不得。

    鼻孔裡沒法呼吸,又無法喚止,正在難耐。

    還算座下豹王不如黑虎迅速,先還随虎急追,轉過峰去,跑沒三五裡,便即落後,靈姑方始略通呼吸。

    眼看前面風沙高湧,煙霧蒙蒙,上出天半。

     塵影裡依稀看見一人一虎,一躍數十丈,連同前後兩點金影,星騰電掣,朝前蹿去。

    直和彈丸脫弩相似,哪裡像跑。

    情知事變頃刻,就要發作。

    靈姑見前後相隔越遠,忙用力夾緊豹腹,持劍的手半抓定豹頸皮,另一手向腰問取出藥弩。

    重又将劍勻回右手,雙雙橫攔在豹王頸問,抓緊豹皮往上一提,兩腿用力一夾。

    豹王會意,知是催快,嗷的一聲狂吼,也跟着一躍數十丈,朝前猛追,前後相隔終有半裡來路,依舊不能迫上。

     靈姑恐王淵有失,心正惶急,忽見前面虎行漸緩,豹行越快。

    所經之地,一邊是山,全山林木蓊翳,樹高百丈,郁郁蒼蒼,繁茂已極;一邊是條山澗,流水湯湯,泉聲盈耳。

     最前面有一高崖,從澗那面橫伸過來,仿佛阻住去路。

    虎、豹就在山麓之下繞山而馳,向那崖下跑去。

    晃眼工夫,眼看着首尾相銜,靈姑猛覺斜刺裡似有一條白影由澗中飛起,落在黑虎身後,随虎并進,一看正是白猿。

    知它身有法寶、飛劍,縱有厲害蛇獸,也可無慮,心中大喜,把适才疑慮之想消了個幹淨。

     心剛一放,倏地眼前一黑,伸手不辯五指,耳聽陰風大作,鬼聲啾啾,暗影中似有無數怪物張牙舞爪,猛撲過來。

    靈姑不禁大吃一驚,知道不妙,忙把手中劍舞動,手持藥弩,往前一陣亂射。

    箭才發了兩三枝,倏地又是一道光華起自眼前,銀輝宛若匹練,略一舒展掣動之間,衆鬼魅立即消滅無蹤。

    寒光影裡,照見王淵緊伏虎背,依然無恙,隻是面有駭異之容。

    二猱左右夾持,圓睜怪眼,亂舞長臂利爪,似要尋敵而攫,也露出慌張之狀。

    白猿卻是神态從容,手捧昨日颠仙所賜玉匣,手指空中銀光,在那裡掃蕩妖氛。

    光華所到之處,團團黑霧雖似風卷殘雲一般随以俱散,但是天色終是不明,依舊灰沉沉的。

    那黑霧也似随滅随生,這邊剛散,那邊又起,兀自掃蕩不盡。

     靈姑出生以來雖尚是初次身經,建業村會戰妖人也隻是旁觀,但心雄膽大,并不懂得害怕。

    見與王淵相隔尚有十丈左近,意欲催豹上前會合一起。

    誰知行近黑虎三丈以外,似被甚東西隔住,座下豹王往前一撲,便倒撞回來,幾乎跌倒。

    初尚不覺,嗣聽豹王嘶聲怪叫,一任股夾手提,總是不動。

    仔細凝神一看,前面虎和二猱也似釘在那裡,并未轉動。

    連喊白仙,俱未答理。

    天更越發黑暗下來,似快壓到頭上。

    黑霧成團成絮,随着劍光,上下四方飛舞,亂若狂風攪雪,分合不定。

    隻白猿還能動作自如,卻守在虎旁不肯離開,一味指揮空中光華往來馳突,漸漸臉上也現出惶遽之容。

     靈姑方在驚疑,暗影中忽有一個女子厲聲喝道:“大膽妖猿,竟敢愚弄凡人,設計騙我。

    你們已人羅網,休想脫身。

    憑此一刀,其奈我何?今日我先取妖猿、妖虎的命,然後再尋仇人算帳,與别人無幹。

    虎、豹背上兩個娃娃,如若曉事,你仙姑不願作孽,急速下騎跪伏地上,即可兔死:否則玉石俱焚,悔之晚矣!” 原來白猿自得了颠仙玉匣,便存了私心,意欲不等妖孤尋仇,先代主人除了禍害。

     回村時僅教虎王傳了颠仙之命,留住雙俠等人,自将玉匣和匣中束帖暫時藏起。

    先隻想命康、連二猱将王子裝成虎王,故令妖孤發覺,以為疑兵緩敵之計。

    自己卻俟人靜以後,帶了颠仙玉匣,私往妖狐巢穴一探,就便下手,将她除去。

    嗣因靈姑力請騎虎還山去接王守常夫妻,心想:“靈姑身有仙骨,資禀深厚,又是颠仙弟子,福大命大,妖狐決不敢加侵害。

    ”于是變計,借着靈姑回山之便,教黑虎傳語二猱,将靈姑與王氏夫妻父子分作兩撥:一撥騎豹先回建業村;王子卻裝作虎王,與靈姑前往妖穴附近誘敵出鬥。

    自己埋伏在彼,等妖狐一出面,看出虎王不是仇敵的真身,決不下手傷害,自己卻可借以成功。

     主意雖想得不差,無奈妖狐一世苦修,早學會一身邪法,比起米海客勝強十倍,飛刀雖利,不能傷她。

    才一照面,先用法術,連人帶猿、虎、二猱一齊困住,當時本要傷害。

    一則看出仇人不是真身,又俱是有夙根的少年男女)妖狐尚無為惡之心,甚是躊躇;二則颠仙飛刀畢竟不凡,妖狐雖會玄功變化,不為所傷,要想近前取敵,卻也費事。

    相持了一會,想道:“虎王雖然不在,這一猿一虎卻是起禍根苗,如沒有它們,何緻有前生之事?先除猿、虎,正好去掉仇人羽翼,怎能放過?”又明白敵人用的是移花接木之計,越想越恨,必欲得而甘心,隻還不願傷害那兩個少年男女。

     這一下警告不要緊,白猿更是狡桧,因身藏仙劍,深明用法,比颠仙飛刀還要指揮如意,一上場就留了一下後手,僅把颠仙玉匣飛刀取出施為。

    見妖霧随滅随生,妖狐始終不曾現形,隻管相持下去,料定妖狐必有拿手。

    便故作驚惶之狀,暗中早在準備。

    一聽妖狐發聲似在近側,立時打好主意,手向腰間皮囊内握住那口仙劍,暗俟運用;另一手故意一指空中飛劍,那道劍光如太白經天,銀電流空,直朝妖狐發聲之處飛去。

    妖狐也料有此着,話一說完,早運玄功,避過一旁。

    一見銀光遠射,估量回救無及,正中心意,暗施妖法,飛近猿、虎身側,正要放起一團邪氣暗下毒手。

    白猿何等機警,早已料她必要乘隙而入,一聽身側微聲飒然,長嘯一聲,手揚處,一道數十丈長的朱虹倏地從囊内飛起。

    近側妖煙邪霧,立似烈火融雪一般,四外飛散,照得人滿面通紅,勢甚驚人。

     饒是妖狐變化遁逃神速,依舊受了點微傷,才慌不疊地化身逃走。

     靈姑先聽妖狐之言,料是妖人怪物之類,少年氣盛,那肯服輸,口中大罵妖狐,心裡也想用毒弩朝那發聲之處射去。

    正在一手舞劍防身,一手按定弩簧待發,猛見白猿身畔又飛起一道紅光,虹飛電舞中,似瞥見一團濃煙裹着一條黑影飛向身側,幾乎沒被紅光掃着。

    靈姑心靈,料是妖物,更不怠慢,挽弩便發。

    妖狐也真晦氣,正在逃避,白猿又把空中銀光招回,兩下夾攻。

    妖狐見不是路,兩邊要躲,見靈姑身側這一面略有空隙可躲,以為一個凡人女孩,還敢怎樣,匆促中毫無防備。

    不料靈姑眼尖,一下看破,接着就是一排弩箭。

    饒是妖狐飛遁得快,仍被射中了兩枝,箭頭上又蓄有奇毒,雖不緻喪命,當時卻也痛癢難禁。

    不由暴怒,激發了兇殘之性。

    一面運用玄功變化,遁過一旁,将身隐起,取了兩粒丹藥敷好傷處;一面施展妖法,将多年苦煉成的内丹噴向空中,去攝取仇敵的魂魄。

    這裡靈姑放完了一排弩箭,見黑影業已帶着煙霧破空逃去,對面白猿卻指揮着一紅一銀兩道光華,倏忽穿擲,驅散煙霧,神光離合閃耀之間,近身邪氣晃眼都盡。

    坐下豹王好似阻礙己去,更無畏怯,不等人招呼,便縱了過去,會合在一起。

     這時人和猿、虎、二猱見妖霧散得甚快,沒有先前艱難,哪知妖狐已下毒手,另有施為;俱以為雙劍聯壁之功,好生欣喜。

    又料妖狐已逃,正互相問答歡躍,比着手勢,準備往回走。

    靈姑擡頭望見遠近沒被劍光掃到的妖氛邪霧,似雨前浮雲,疾如奔馬,四外散去。

    便向白猿道:“妖怪逃了,不用再費事,快收法寶,我們走吧。

    ”話才說完,忽見白猿神色頓變,也沒答理靈姑,一聲長嘯,手指處,先放出的那道銀光又如匹煉橫空,往前面高崖頂上飛去。

     靈姑随定光華所去之處一看,這時煙霧乍消,早上晨光業已明亮,遠近景色逐漸顯露。

    曉色微蒙中,隻見前面崖頂上站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