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涼王必隆
關燈
小
中
大
涼州的時局已遠遠超出朝廷的預料,原先以為這次南下的仍是近十年來散居雁門以北,不斷前來騷擾的小股部族,當時除了涼王一人憂心忡忡以外,滿朝文武都不以為意,甚至有人以為涼王置公主的婚期不顧,趕赴前線督陣憚壓區區千人的虜匪,除了沽名釣譽的可能之外,便是對朝廷的極大不敬。
皇帝也不知從哪裡得知的這些私下議論,朝會上将之痛斥一頓,言道:涼州是中原北方的門戶所在,涼王必隆克盡其職,不惜向朝廷請罪延遲婚期,親自在陣前抗敵,你們在朝中為官的大臣,不知邊關将士憂患,反在背後妄加诽謗,今後若再有這等流言傳到朕這裡,必将其點名配發邊疆充軍。
既然匈奴來犯,涼王尚在陣前,皇帝又如何安樂?今年皇帝又未随太後一同前往上江避暑,當時領侍衛大臣賀冶年領了外差,往各地巡視武舉考場,皇帝特命姜放替代,護衛太後太妃啟程,并在行宮侍駕。
時局稍有不穩,皇帝隻恐太後在途中或行宮受到驚吓,嚴命姜放重兵守護太後行宮,不得有誤。
六月八日,涼州八百裡加急軍報到京,匈奴約有萬人,攻破雁門關,燒殺掠奪一番,三日乃退兵而去,當地将士死者三千,百姓受殺掠者逾兩千、糧食牲畜所失無數。
涼王必隆不及向朝廷請命,已調動涼州兵馬三萬人出重關,于雁門出雲一帶紮營駐守。
皇帝當即批複軍報,準許涼王調動當地兵馬,又命兵部、樞密院和戶部協商對策,催調糧饷。
六月十五日,前線傳來捷報,涼王統一萬兵馬與匈奴遭遇,匈奴一萬人,雙方旗鼓相當,必隆身先士卒,血戰半日,幸有援兵從匈奴側翼掩殺,大敗匈奴一百裡。
涼王鏖戰中身中一箭,已急送雁門關救治,百忙中還替兩名用兵機智,援救及時的大将劉思亥、烏維請功。
皇帝看了必隆的折子,對照辟邪的密奏,道:必隆沒有說假話,他勇敢誠實,是個統兵的帥才賢王。
去年這個時候必隆正在京裡,朕當時覺得他年紀雖輕,卻多畏縮阿谀,并沒有很把他放在眼裡,現在聽了你的奏報,才知道他骁勇善戰,在大節上也沒有什麼私心,甚是可敬,可惜 辟邪道:隻要能為皇上所用的,都先隻當他是自己人,如今必隆身在前線,糧草軍饷都受皇上挾制,已然落入皇上手中,這匈奴南下,倒成了皇上的契機。
奴婢此言當真大逆不道,皇上恕罪。
皇帝笑了笑,道:這話有理,私下說,朕不會怪你。
不過必隆用兵強悍,這仗也打不長。
辟邪道:奴婢覺得這裡面還有疑問。
往年來犯的匈奴不過零零星星千人有餘,為何此次已達萬衆?涼王本是胡人,在雁門以北有衆多耳目,若非知道匈奴行動與以往不同,何以延後婚期,急忙趕赴重關?奴婢覺得不可将這次與匈奴的對峙等閑視之。
皇帝道:孝宗爺和先帝爺的二十年間四伐匈奴,上元六年和九年遠逐匈奴千裡,好不容易才有十五年的太平,難道他們又要卷土重來了不成? 辟邪道:單于均成手段血腥,多年征戰一統各部族,現今隻怕這塞外千裡草原已不能滿足他的野心。
幾年前涼王的述職折子裡還提到這個單于,均成已經五十多歲,想必臨死前想一嘗中原的甜頭。
北邊有他虎視眈眈,這裡幾個親王偏又禍心暗藏,真是内憂外患。
辟邪笑得異常冷冽,道:匈奴鐵騎兇悍犀利,是以為茅;諸侯大軍雄霸一方,各自為政,是以為盾,兩者都是皇上手中的神兵利器,以彼之茅攻彼之盾,皇上以為結局如何? 皇帝搖了搖扇子,慢慢道:咱們也算是玩火的人,要這火不燒進自家院門來,就須速戰速決。
辟邪道:皇上聖明。
别的都好慢慢商議着辦,皇帝道,就是景佳的婚期總不能一直耽誤下去,如果這場仗打個兩三年,必隆難以脫身,又或戰死,景佳豈非不幸? 奴婢這裡還有一件事沒有回奏皇上,公主已在兩天之前啟程赴雁門關,要與涼王軍前完婚。
皇帝将扇子摔在桌子上,變色道:什麼!誰慫恿她去的? 哪個臣子敢慫恿公主涉險,這種事隻有公主自己做得了主。
比之憂慮,皇帝更覺此事匪夷所思,踱了好幾步,最後無可奈何笑道:涼州至雁門,少說也要十天的路程,路上何等兇險,這些都不顧了,她就這麼急着嫁人? ※※※ 景佳公主已在草原上急驅了五日,算上在涼州境内的兩天,路程已去了十有其七。
掀開馬車的窗簾,能看見的仍是半角草原,半角藍天。
因最近匈奴鬧得厲害,雁門一帶已無人再敢放牧,故而景佳公主連看見牛羊成群景象的小小願望也算落空。
不用說,此時中原朝廷定在怪罪自己的任性,但在涼州,一說到自己要往前線追随涼王必隆,多少豪爽漢子都要大大喝彩一聲。
涼王的侍妾禾藍挑着拇指對景佳公主大加贊賞。
公主若決意前往雁門,臣妾必定侍奉左右。
禾藍個子高挑,雪白的皮膚在漆黑的長辮映襯下雪一般透着靈氣,笑起來的時候帶着中原女子少有的爽朗,特别是她卷着舌頭說的官話,象音樂般讓人沉醉着。
這是
皇帝也不知從哪裡得知的這些私下議論,朝會上将之痛斥一頓,言道:涼州是中原北方的門戶所在,涼王必隆克盡其職,不惜向朝廷請罪延遲婚期,親自在陣前抗敵,你們在朝中為官的大臣,不知邊關将士憂患,反在背後妄加诽謗,今後若再有這等流言傳到朕這裡,必将其點名配發邊疆充軍。
既然匈奴來犯,涼王尚在陣前,皇帝又如何安樂?今年皇帝又未随太後一同前往上江避暑,當時領侍衛大臣賀冶年領了外差,往各地巡視武舉考場,皇帝特命姜放替代,護衛太後太妃啟程,并在行宮侍駕。
時局稍有不穩,皇帝隻恐太後在途中或行宮受到驚吓,嚴命姜放重兵守護太後行宮,不得有誤。
六月八日,涼州八百裡加急軍報到京,匈奴約有萬人,攻破雁門關,燒殺掠奪一番,三日乃退兵而去,當地将士死者三千,百姓受殺掠者逾兩千、糧食牲畜所失無數。
涼王必隆不及向朝廷請命,已調動涼州兵馬三萬人出重關,于雁門出雲一帶紮營駐守。
皇帝當即批複軍報,準許涼王調動當地兵馬,又命兵部、樞密院和戶部協商對策,催調糧饷。
六月十五日,前線傳來捷報,涼王統一萬兵馬與匈奴遭遇,匈奴一萬人,雙方旗鼓相當,必隆身先士卒,血戰半日,幸有援兵從匈奴側翼掩殺,大敗匈奴一百裡。
涼王鏖戰中身中一箭,已急送雁門關救治,百忙中還替兩名用兵機智,援救及時的大将劉思亥、烏維請功。
皇帝看了必隆的折子,對照辟邪的密奏,道:必隆沒有說假話,他勇敢誠實,是個統兵的帥才賢王。
去年這個時候必隆正在京裡,朕當時覺得他年紀雖輕,卻多畏縮阿谀,并沒有很把他放在眼裡,現在聽了你的奏報,才知道他骁勇善戰,在大節上也沒有什麼私心,甚是可敬,可惜 辟邪道:隻要能為皇上所用的,都先隻當他是自己人,如今必隆身在前線,糧草軍饷都受皇上挾制,已然落入皇上手中,這匈奴南下,倒成了皇上的契機。
奴婢此言當真大逆不道,皇上恕罪。
皇帝笑了笑,道:這話有理,私下說,朕不會怪你。
不過必隆用兵強悍,這仗也打不長。
辟邪道:奴婢覺得這裡面還有疑問。
往年來犯的匈奴不過零零星星千人有餘,為何此次已達萬衆?涼王本是胡人,在雁門以北有衆多耳目,若非知道匈奴行動與以往不同,何以延後婚期,急忙趕赴重關?奴婢覺得不可将這次與匈奴的對峙等閑視之。
皇帝道:孝宗爺和先帝爺的二十年間四伐匈奴,上元六年和九年遠逐匈奴千裡,好不容易才有十五年的太平,難道他們又要卷土重來了不成? 辟邪道:單于均成手段血腥,多年征戰一統各部族,現今隻怕這塞外千裡草原已不能滿足他的野心。
幾年前涼王的述職折子裡還提到這個單于,均成已經五十多歲,想必臨死前想一嘗中原的甜頭。
北邊有他虎視眈眈,這裡幾個親王偏又禍心暗藏,真是内憂外患。
辟邪笑得異常冷冽,道:匈奴鐵騎兇悍犀利,是以為茅;諸侯大軍雄霸一方,各自為政,是以為盾,兩者都是皇上手中的神兵利器,以彼之茅攻彼之盾,皇上以為結局如何? 皇帝搖了搖扇子,慢慢道:咱們也算是玩火的人,要這火不燒進自家院門來,就須速戰速決。
辟邪道:皇上聖明。
别的都好慢慢商議着辦,皇帝道,就是景佳的婚期總不能一直耽誤下去,如果這場仗打個兩三年,必隆難以脫身,又或戰死,景佳豈非不幸? 奴婢這裡還有一件事沒有回奏皇上,公主已在兩天之前啟程赴雁門關,要與涼王軍前完婚。
皇帝将扇子摔在桌子上,變色道:什麼!誰慫恿她去的? 哪個臣子敢慫恿公主涉險,這種事隻有公主自己做得了主。
比之憂慮,皇帝更覺此事匪夷所思,踱了好幾步,最後無可奈何笑道:涼州至雁門,少說也要十天的路程,路上何等兇險,這些都不顧了,她就這麼急着嫁人? ※※※ 景佳公主已在草原上急驅了五日,算上在涼州境内的兩天,路程已去了十有其七。
掀開馬車的窗簾,能看見的仍是半角草原,半角藍天。
因最近匈奴鬧得厲害,雁門一帶已無人再敢放牧,故而景佳公主連看見牛羊成群景象的小小願望也算落空。
不用說,此時中原朝廷定在怪罪自己的任性,但在涼州,一說到自己要往前線追随涼王必隆,多少豪爽漢子都要大大喝彩一聲。
涼王的侍妾禾藍挑着拇指對景佳公主大加贊賞。
公主若決意前往雁門,臣妾必定侍奉左右。
禾藍個子高挑,雪白的皮膚在漆黑的長辮映襯下雪一般透着靈氣,笑起來的時候帶着中原女子少有的爽朗,特别是她卷着舌頭說的官話,象音樂般讓人沉醉着。
這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