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寒州十六郎
關燈
小
中
大
寒州地處少湖之東,寒江自北向南,繞城彙入少湖。
自古以來,此處便是魚米之鄉,衣食富足,特别是因一帶遠山環抱,氣候溫和,适于植桑養蠶,故百年以前就是中原盛産絲綢的重鎮,加上水路暢通,此處的絲綢便行運全國各地,更沿寒江遠銷大理,早有天下霓裳出寒州之譽。
少湖之西又有别水彙入,自青、洪、督三州沿江東下,第一個所到之處便是寒州,所以寒州城内不但中原的商賈來往頻繁,還有大理、西域的商隊不時穿梭,故而市面繁華,士風開放,文氣昌盛。
世人稱寒州的絲綢為寒絲、寒絹,其質地輕柔晶瑩,織染清麗秀雅,與涼州絲綢的厚重雍容,華貴絢爛各成一派。
寒州百年以來一直有個傳統,真正上等的寒絹,必定要選織染世家中心靈手巧,容色秀麗的少女織成,稱為小寒絹,小寒絹産量極少,質地溫美如玉,又因這個傳統平添了香豔的情趣,不但價格奇高,更是王族富賈搜羅的珍品,在市面上自然是難覓其蹤。
前朝詩人江據放遊曆至此,見少女忙于機杼,便有指梳冰絲染晨霞,梭引春光織寒裳之句。
如此名噪一時,卻因近二十年來宮廷中不喜歡寒絹過于輕浮,鮮有進貢,當地的織染世家都頗有微詞,均覺朝廷喜好是一回事,寒州布政使沒有在京城大力宣揚寒州絲綢的獨到之處,緻使中原寒州竟輸給了胡地涼州,也是難辭其咎。
八月上頭,布政司突然會知織染行會,言道:因景佳公主婚期在即,大内已派了人下來精選小寒絹充作公主妝奁,各個織染作坊都須呈上精品以供競比,最後從中擇選十家,指定織造進貢用絹,競比就定在八月十五。
猶如一石驚起千重浪,寒州人士奔走相告,要知一旦選中,自然聲名大噪,上千家作坊連夜趕織新絹,唯恐這個彩頭被别人搶去,市面上于是大興搶購新絲、擠兌對手的勾當,甚至還有械鬥的事件發生。
行會會長見人人大有走火入魔的趨勢,這一日忍不住在布政司門前求見。
布政使董裡洲竟然親自出來見他。
賓主坐定,會長開口就在抱怨:大人,寒州能織真正小寒絹的不過四五十家,這位上使卻要寒州城内所有作坊參加競比,如今市面上新絲價格飛漲,還有人在其中牟取暴利,小人實在憚壓不住,望上使和大人收回成命,由行會推選十家老店也就是了。
董裡州笑道:會長過慮了,朝廷裡不過是要兩三百匹的進貢,等競比一完,絲價就會下跌。
再說這位上使年紀雖輕,卻辦事周到,不想隻聽行會一面之詞,自己看過才算。
又從袖中取出一柄折扇,道,會長且看這件事物。
會長接在手裡,打開一看,原來不是紙扇,卻是用小寒絹做的扇面,奇的卻是扇面上還繡了幾支墨竹,如煙似墨,飄逸俊秀,合攏時扇骨并得嚴絲合縫,可見繡這竹子的人功力深厚,針法纖細,定是一代名家。
董裡州道:原是那位小公公在我書房裡見了這柄扇子,十分喜歡,一問之下才知道寒州還有多間繡坊,便想選十幾個繡工進宮幫着針工局做幾個月的事。
會長道:寒州的繡功精湛,還是最近十幾年的事,小人看能繡這等扇面的在寒州也不過兩家。
哦?有兩家? 是,一間叫做福地繡坊,裡面有幾位老師傅,能繡出這等佳品,說起來這間繡坊的東家,大人興許知道,就是寒江承運局的大老闆,吳十六。
正是,這件東西就是從他的繡坊裡得來。
另一間撷珠繡館隻怕大人就有所不知了,寒州的繡藝就是起源于它,二十年前有個大理人名叫宋别,到寒州開了繡館,廣收門徒,寒州現在頂尖的繡工就是出自他的門下。
如今這間繡館隻收女弟子,靠的是收徒過活,織染世家或富商巨賈的女兒有很多都從繡館的師傅學藝。
這個繡館鮮有繡品流出,一旦問世便是驚若天物,早早被人搶回收藏,連小人都從來沒見過。
這倒是新鮮事,過些天會有人去看。
說罷端茶送客。
會長告辭出來上車,家人趕着回家,走到一半,突然勒住馬不動了,會長聽得外面一陣喧嘩,撩開簾子問:怎麼回事? 老爺,前面出了大事,橋斷了。
正說着,一隊州府衙門的親兵喝道趕了過去救人,街上行人大呼小叫:長虹橋斷了,長虹橋斷了。
死了人啦! 會長下車,一把拉住一個年輕人,問道:什麼事? 年輕人急道:前面長虹橋塌了,橋上三四十個人落水,剛撈上來兩個秀才,已經斷了氣。
會長想到自己一個時辰前才從橋上經過,不禁一陣後怕。
老爺,從這裡是回不去了,要不改道飛霞橋過河? 會長點點頭,歎道:這橋去年才建的,這就塌了,哎,罪過。
轉念一想,又道,既然如此,我們順路往承運局去一趟。
寒江承運局并非官辦,人稱大老闆的吳十六在局裡也被手下稱為幫主,主掌這個勢力遍布寒江全域的大幫派十幾年,人也變得圓滾滾,見誰都笑嘻嘻打招呼,但即便他一臉彌勒佛的微笑,在寒州仍有風傳說這個吳十六年輕時殺人越貨,無所不為,隻看他手下得力的幾員大将,個個眼露兇光,一身匪氣,便知道他出身決非善輩。
所以在寒州地界沒人敢對承運局說個不字,就算是見了承運局的人出來,也要繞道相避。
這天一早,郭十三領了十個人剛從局裡跨出來,見門前的行人紛紛走避,不禁怒道:見了鬼了麼?逃得比兔子還快。
手下人早已對這種情景見怪不怪,知道這個赫赫有名的十三郎今天早起就不痛快,這時發句牢騷,誰也不敢多言。
郭十三往地上啐了一口,恨聲道:也不知那個老狐狸昨天對幫主說了什麼,今天老子就倒黴攬到這麼個不要臉的差事。
衆人知道他嘴裡的老狐狸自然是寒州織染行會的會長常重元無疑,勸道:爺何必生氣,幫主要爺辦這個差事,自然有他的道理。
要你多嘴?老子不知道麼? 衆人隻管笑,不敢再說,急急趕往城西,過了一片竹林,前面閃出一幢前後三進的宅子,門前青簾低垂,一邊挂了個樸素的立牌:撷珠繡館。
爺,就是這裡了。
郭十三撣了撣衣裳,收起一臉兇悍之相,正色掀開簾子,領人進了屋。
門裡的木櫃台後隻站了一個童子,看見這麼些大漢進來,有些害怕,抖抖索索問:各位爺,有何貴幹? 郭十三道:我們有事要見繡館的師傅。
師傅年紀大了,幾年前就不在館
自古以來,此處便是魚米之鄉,衣食富足,特别是因一帶遠山環抱,氣候溫和,适于植桑養蠶,故百年以前就是中原盛産絲綢的重鎮,加上水路暢通,此處的絲綢便行運全國各地,更沿寒江遠銷大理,早有天下霓裳出寒州之譽。
少湖之西又有别水彙入,自青、洪、督三州沿江東下,第一個所到之處便是寒州,所以寒州城内不但中原的商賈來往頻繁,還有大理、西域的商隊不時穿梭,故而市面繁華,士風開放,文氣昌盛。
世人稱寒州的絲綢為寒絲、寒絹,其質地輕柔晶瑩,織染清麗秀雅,與涼州絲綢的厚重雍容,華貴絢爛各成一派。
寒州百年以來一直有個傳統,真正上等的寒絹,必定要選織染世家中心靈手巧,容色秀麗的少女織成,稱為小寒絹,小寒絹産量極少,質地溫美如玉,又因這個傳統平添了香豔的情趣,不但價格奇高,更是王族富賈搜羅的珍品,在市面上自然是難覓其蹤。
前朝詩人江據放遊曆至此,見少女忙于機杼,便有指梳冰絲染晨霞,梭引春光織寒裳之句。
如此名噪一時,卻因近二十年來宮廷中不喜歡寒絹過于輕浮,鮮有進貢,當地的織染世家都頗有微詞,均覺朝廷喜好是一回事,寒州布政使沒有在京城大力宣揚寒州絲綢的獨到之處,緻使中原寒州竟輸給了胡地涼州,也是難辭其咎。
八月上頭,布政司突然會知織染行會,言道:因景佳公主婚期在即,大内已派了人下來精選小寒絹充作公主妝奁,各個織染作坊都須呈上精品以供競比,最後從中擇選十家,指定織造進貢用絹,競比就定在八月十五。
猶如一石驚起千重浪,寒州人士奔走相告,要知一旦選中,自然聲名大噪,上千家作坊連夜趕織新絹,唯恐這個彩頭被别人搶去,市面上于是大興搶購新絲、擠兌對手的勾當,甚至還有械鬥的事件發生。
行會會長見人人大有走火入魔的趨勢,這一日忍不住在布政司門前求見。
布政使董裡洲竟然親自出來見他。
賓主坐定,會長開口就在抱怨:大人,寒州能織真正小寒絹的不過四五十家,這位上使卻要寒州城内所有作坊參加競比,如今市面上新絲價格飛漲,還有人在其中牟取暴利,小人實在憚壓不住,望上使和大人收回成命,由行會推選十家老店也就是了。
董裡州笑道:會長過慮了,朝廷裡不過是要兩三百匹的進貢,等競比一完,絲價就會下跌。
再說這位上使年紀雖輕,卻辦事周到,不想隻聽行會一面之詞,自己看過才算。
又從袖中取出一柄折扇,道,會長且看這件事物。
會長接在手裡,打開一看,原來不是紙扇,卻是用小寒絹做的扇面,奇的卻是扇面上還繡了幾支墨竹,如煙似墨,飄逸俊秀,合攏時扇骨并得嚴絲合縫,可見繡這竹子的人功力深厚,針法纖細,定是一代名家。
董裡州道:原是那位小公公在我書房裡見了這柄扇子,十分喜歡,一問之下才知道寒州還有多間繡坊,便想選十幾個繡工進宮幫着針工局做幾個月的事。
會長道:寒州的繡功精湛,還是最近十幾年的事,小人看能繡這等扇面的在寒州也不過兩家。
哦?有兩家? 是,一間叫做福地繡坊,裡面有幾位老師傅,能繡出這等佳品,說起來這間繡坊的東家,大人興許知道,就是寒江承運局的大老闆,吳十六。
正是,這件東西就是從他的繡坊裡得來。
另一間撷珠繡館隻怕大人就有所不知了,寒州的繡藝就是起源于它,二十年前有個大理人名叫宋别,到寒州開了繡館,廣收門徒,寒州現在頂尖的繡工就是出自他的門下。
如今這間繡館隻收女弟子,靠的是收徒過活,織染世家或富商巨賈的女兒有很多都從繡館的師傅學藝。
這個繡館鮮有繡品流出,一旦問世便是驚若天物,早早被人搶回收藏,連小人都從來沒見過。
這倒是新鮮事,過些天會有人去看。
說罷端茶送客。
會長告辭出來上車,家人趕着回家,走到一半,突然勒住馬不動了,會長聽得外面一陣喧嘩,撩開簾子問:怎麼回事? 老爺,前面出了大事,橋斷了。
正說着,一隊州府衙門的親兵喝道趕了過去救人,街上行人大呼小叫:長虹橋斷了,長虹橋斷了。
死了人啦! 會長下車,一把拉住一個年輕人,問道:什麼事? 年輕人急道:前面長虹橋塌了,橋上三四十個人落水,剛撈上來兩個秀才,已經斷了氣。
會長想到自己一個時辰前才從橋上經過,不禁一陣後怕。
老爺,從這裡是回不去了,要不改道飛霞橋過河? 會長點點頭,歎道:這橋去年才建的,這就塌了,哎,罪過。
轉念一想,又道,既然如此,我們順路往承運局去一趟。
寒江承運局并非官辦,人稱大老闆的吳十六在局裡也被手下稱為幫主,主掌這個勢力遍布寒江全域的大幫派十幾年,人也變得圓滾滾,見誰都笑嘻嘻打招呼,但即便他一臉彌勒佛的微笑,在寒州仍有風傳說這個吳十六年輕時殺人越貨,無所不為,隻看他手下得力的幾員大将,個個眼露兇光,一身匪氣,便知道他出身決非善輩。
所以在寒州地界沒人敢對承運局說個不字,就算是見了承運局的人出來,也要繞道相避。
這天一早,郭十三領了十個人剛從局裡跨出來,見門前的行人紛紛走避,不禁怒道:見了鬼了麼?逃得比兔子還快。
手下人早已對這種情景見怪不怪,知道這個赫赫有名的十三郎今天早起就不痛快,這時發句牢騷,誰也不敢多言。
郭十三往地上啐了一口,恨聲道:也不知那個老狐狸昨天對幫主說了什麼,今天老子就倒黴攬到這麼個不要臉的差事。
衆人知道他嘴裡的老狐狸自然是寒州織染行會的會長常重元無疑,勸道:爺何必生氣,幫主要爺辦這個差事,自然有他的道理。
要你多嘴?老子不知道麼? 衆人隻管笑,不敢再說,急急趕往城西,過了一片竹林,前面閃出一幢前後三進的宅子,門前青簾低垂,一邊挂了個樸素的立牌:撷珠繡館。
爺,就是這裡了。
郭十三撣了撣衣裳,收起一臉兇悍之相,正色掀開簾子,領人進了屋。
門裡的木櫃台後隻站了一個童子,看見這麼些大漢進來,有些害怕,抖抖索索問:各位爺,有何貴幹? 郭十三道:我們有事要見繡館的師傅。
師傅年紀大了,幾年前就不在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