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誅奸奇謀
關燈
小
中
大
李妃:“李妃!這,是誰的主意?”
“誰肯為陛下出此主意?誰又敢為陛下出此主意?”李妃望着武帝的眼晴,雖說心慌意亂,卻語氣鎮定。
神情威烈的武帝喝道:“住口!這《酒诰》是出自誰之手?這玉铤,又是從何而來?” “陛下!玉铤是随國夫人獨孤伽羅入宮觐見,臣妾看着喜歡便留下了。
《酒诰》是臣妾希望太後能稍減飲酒,煩勞随國夫人所寫。
臣妾本欲和随國夫人一起以此勸戒太後的。
後來,臣妾因此突然生發除滅奸相的主意。
臣妾請陛下邀太師一起,以此《酒诰》勸勉太後。
” 李妃迎着陛下威烈的目光說。
武帝緊緊盯着李妃的眼睛,“大膽李妃!原來是你和獨孤伽羅串通一起,合謀欲圖當今太師!你可知,你們已經闖下了滔天大禍,犯下滅族之罪了嗎?” 武帝嘴裡這般說着,心下已是激情湧蕩起來:自己與奸相有着整整十六年的弑兄擅政之恨,獨孤伽羅與奸相則有着殺父弑姐之仇。
似這樣雷霆萬鈞之勢的誅奸奇計,若非對奸相懷有深仇者,若非與自己同仇敵忾者,如何想得出來! 武帝的眼睛不禁濕潤起來:好一篇奇文,好一個女中豪傑啊! 李妃哪裡知道陛下此時的心思?因見陛下突然變臉,此時最擔心的便是陛下不僅沒有勇氣除奸,又牽累到伽羅獲罪。
她滿臉驚懼地提裙跪禀:“啊!陛下,娥姿原本罪人之後、一介奴婢,是陛下使娥姿得蒙隆恩得有今日。
娥姿即使身死百回,也難報陛下萬千之一!娥姿雖系女流,卻也常讀古今、深明大義,臣妾願效古代女子莫邪,投身烈焰,以血肉之軀鑄成夫君幹将的複仇之劍。
若能得使大周江山穩固、帝祚永延,黎民百官一識陛下的天縱神威,皇兒皇女免遭毒手,娥姿粉身碎骨也心甘!” 武帝蓦覺眼睛酸脹難忍! 患難與共十數年,娥姿對自己的深情,他心内自然有數。
他伏下身去,輕輕地攙起李妃:“愛妃,朕知你心了。
隻是,此事重大,朕與孝伯、王軌商議一番,再最後決斷。
” “陛下,萬萬不可!陛下莫非忘了,當年老三闵帝是因何緻禍的。
”李妃急切阻攔道。
“愛妃,此乃扭轉乾坤的大事,即使誅除了奸相一人,兵馬大權仍在他心腹之手,朕還得有左右諸臣發诏拟敕捕拿餘兇。
同時,還要防止奸相親腹垂死掙紮發起兵變,朕必得有左右幫手才行啊!”陛下不無擔憂地說。
“陛下的胞弟衛王自被奸相罷官後,不是曾幾番撺掇陛下除奸麼?衛王原在宮中居住,陛下可令衛王事先躲在太後内室相機而動。
還有衛士何泉,陛下知道,他一直都是明皇帝的心腹。
而且,朝中文武大臣并非都是宇文護之人,如窦熾,尉遲迥,李穆,陸通,王軌,長孫覽,王誼,尉遲綱父子,加上陛下的幾位胞弟,陛下既已誅殺奸相,大勢所趨,那時,陛下下令诏布天下,捉拿餘黨,誰又不踴躍前往?” 武帝的眼睛頓然精光四射了!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:朝廷文武大臣中,除了宇文護諸子和女婿加上三五個死黨,其實,朝中文武百官,并非都是死心踏追随奸相者,他們大多不過是為了自保而表面歸附而已。
皇帝陛下才是一國之真正主宰,奸相既死,諸臣還有什麼可顧慮的? 如此,斬除奸相之後,即命幾位近臣進宮,再分别诏命奸相諸子諸婿,仍以勸戒太後飲酒之計誘其入網,然後分而誅之。
繼而,诏命諸臣分别率兵,抄斬奸相餘黨并诏布天下!大勢已去,誰敢不從?” 武帝緊緊地握着手中玉铤,如同欣賞一把真正的寶劍一般。
蓦地,他高舉玉铤,目射神光,高聲誦道:“啊!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!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淩!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!” 之後,将手中的“寶劍”高高舉起,斜刺裡猛然劈去:“丈夫生世會幾時?安能蹀躞垂羽翼!” 武帝揮铤劈砍的姿勢,在熱淚滾湧的娥姿眼中,一次又一次地幻化成武帝舉劍劈斬奸相,奸相訇然仆地的情景……
神情威烈的武帝喝道:“住口!這《酒诰》是出自誰之手?這玉铤,又是從何而來?” “陛下!玉铤是随國夫人獨孤伽羅入宮觐見,臣妾看着喜歡便留下了。
《酒诰》是臣妾希望太後能稍減飲酒,煩勞随國夫人所寫。
臣妾本欲和随國夫人一起以此勸戒太後的。
後來,臣妾因此突然生發除滅奸相的主意。
臣妾請陛下邀太師一起,以此《酒诰》勸勉太後。
” 李妃迎着陛下威烈的目光說。
武帝緊緊盯着李妃的眼睛,“大膽李妃!原來是你和獨孤伽羅串通一起,合謀欲圖當今太師!你可知,你們已經闖下了滔天大禍,犯下滅族之罪了嗎?” 武帝嘴裡這般說着,心下已是激情湧蕩起來:自己與奸相有着整整十六年的弑兄擅政之恨,獨孤伽羅與奸相則有着殺父弑姐之仇。
似這樣雷霆萬鈞之勢的誅奸奇計,若非對奸相懷有深仇者,若非與自己同仇敵忾者,如何想得出來! 武帝的眼睛不禁濕潤起來:好一篇奇文,好一個女中豪傑啊! 李妃哪裡知道陛下此時的心思?因見陛下突然變臉,此時最擔心的便是陛下不僅沒有勇氣除奸,又牽累到伽羅獲罪。
她滿臉驚懼地提裙跪禀:“啊!陛下,娥姿原本罪人之後、一介奴婢,是陛下使娥姿得蒙隆恩得有今日。
娥姿即使身死百回,也難報陛下萬千之一!娥姿雖系女流,卻也常讀古今、深明大義,臣妾願效古代女子莫邪,投身烈焰,以血肉之軀鑄成夫君幹将的複仇之劍。
若能得使大周江山穩固、帝祚永延,黎民百官一識陛下的天縱神威,皇兒皇女免遭毒手,娥姿粉身碎骨也心甘!” 武帝蓦覺眼睛酸脹難忍! 患難與共十數年,娥姿對自己的深情,他心内自然有數。
他伏下身去,輕輕地攙起李妃:“愛妃,朕知你心了。
隻是,此事重大,朕與孝伯、王軌商議一番,再最後決斷。
” “陛下,萬萬不可!陛下莫非忘了,當年老三闵帝是因何緻禍的。
”李妃急切阻攔道。
“愛妃,此乃扭轉乾坤的大事,即使誅除了奸相一人,兵馬大權仍在他心腹之手,朕還得有左右諸臣發诏拟敕捕拿餘兇。
同時,還要防止奸相親腹垂死掙紮發起兵變,朕必得有左右幫手才行啊!”陛下不無擔憂地說。
“陛下的胞弟衛王自被奸相罷官後,不是曾幾番撺掇陛下除奸麼?衛王原在宮中居住,陛下可令衛王事先躲在太後内室相機而動。
還有衛士何泉,陛下知道,他一直都是明皇帝的心腹。
而且,朝中文武大臣并非都是宇文護之人,如窦熾,尉遲迥,李穆,陸通,王軌,長孫覽,王誼,尉遲綱父子,加上陛下的幾位胞弟,陛下既已誅殺奸相,大勢所趨,那時,陛下下令诏布天下,捉拿餘黨,誰又不踴躍前往?” 武帝的眼睛頓然精光四射了!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:朝廷文武大臣中,除了宇文護諸子和女婿加上三五個死黨,其實,朝中文武百官,并非都是死心踏追随奸相者,他們大多不過是為了自保而表面歸附而已。
皇帝陛下才是一國之真正主宰,奸相既死,諸臣還有什麼可顧慮的? 如此,斬除奸相之後,即命幾位近臣進宮,再分别诏命奸相諸子諸婿,仍以勸戒太後飲酒之計誘其入網,然後分而誅之。
繼而,诏命諸臣分别率兵,抄斬奸相餘黨并诏布天下!大勢已去,誰敢不從?” 武帝緊緊地握着手中玉铤,如同欣賞一把真正的寶劍一般。
蓦地,他高舉玉铤,目射神光,高聲誦道:“啊!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!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淩!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!” 之後,将手中的“寶劍”高高舉起,斜刺裡猛然劈去:“丈夫生世會幾時?安能蹀躞垂羽翼!” 武帝揮铤劈砍的姿勢,在熱淚滾湧的娥姿眼中,一次又一次地幻化成武帝舉劍劈斬奸相,奸相訇然仆地的情景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