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權臣弑帝
關燈
小
中
大
垂手伫立在那裡。
“何事?”宇文護驟然睜開眼睛。
“奴才回禀太師的話,陛下诏太師即刻進宮,前往延壽殿有事商議。
”宮人答道。
宇文護沉郁的目光盯着宮人片刻,問道,“陛下,好些了麼?” 傳诏的宮人始終耷着眼睑,忙答道:“奴才回禀太師,陛下早上吃了半碗粥,精神顯得好多了。
” 宇文護不覺一怔! 陛下病了好幾天了,按理應該一天重似一天的。
李安怎麼做的事?此時,陛下突然召自己入宮,究竟何事?是不是已經發覺了真相? 或者,他私下得了什麼回天的奇藥? 半晌,宇文護才道:“嗯!知道了。
” 宮人退去後,宇文護神情陰鸷地皺眉思索了片刻,目光威厲地咬了咬牙:明帝膽敢設什麼圈套,他隻有破釜沉舟了! 他披上外衣,将牆上的寶劍取了下來,嘩啦抽出劍鞘,眯眼望了望寒光四射的劍鋒,歸劍入鞘,挂在腰間。
又站在那裡猶豫了片刻,這才叫過三四位左右心腹屬将,低聲囑咐了一番什麼,這才荷劍着履,率左右武衛匆匆打馬入宮。
下馬後,他一路左巡右視地來到内廷,最後徑直行至延壽殿。
此時,見賀蘭祥,于謹于翼父子,還有達奚武,尉遲綱尉遲敬父子、兄弟、子侄多人,以及宇文宗室的諸位堂兄弟,攏共四五十個人早已先他到來,見他們伫立在殿外等候他時,這才略略放下心來。
他心下已經揣知:明帝恐怕不行了! 一面想,一面召呼衆人一起大步跨到殿内。
看到明帝時,宇文護心下一驚,他發現,病床上的明帝,人雖瘦多了,卻依舊顯得很有精神。
這實在令他感到意外! 聞知明帝“生病”後,宇文護倒也天天過來問醫問藥的,心下總是疑惑,怎麼一天天地看着,也不像是天命不久的人呢? 明帝見太師宇文護來到,忙命人扶他坐起,一面令他和于翼二人走到近前來,一面勉強微笑着,先是巡視了朝廷三公和文武諸臣一番,又望了諸位宗室諸兄弟,爾後,神情鎮定,笑容滿面的緩緩說道:“哦!諸公都來了!朕很高興。
朕覺得這兩天倒好一些了。
有幾句話,想當諸公的面囑托一番。
朕感念諸公數十年來輔翼太祖,成我周室。
自朕篡承大業以來,四年有餘,憑賴諸公輔佐,朕雖未建有大功,倒也算上未負太祖,下未負諸公。
今不幸罹患病苦,隻恐天命難久。
然,人生天地之間,禀承五常之氣,天地有窮已,五常有推移,人安得長在?朕不憾生,也不懼死,唯憾大周黎庶未豐,九州未一,留遺此恨,死難瞑目。
” 明帝說到此處,朝中諸臣雖不敢哽咽出聲,卻也各個垂淚聆诏。
此時,明帝兩個年幼的弟弟宇文通和宇文逌兩人,還有明帝的兒子賢兒等兄弟三人,已禁不住低聲抽咽起來。
明帝望了望近前的宇文護和于翼兩人道:“諸公,今大位虛曠,社稷無主,朕兒年幼,未堪當國……” 說到此處,明帝命四弟宇文邕走到近前來,環顧了群臣一番後,指着宇文邕,突然提高了聲音,“朕之四弟魯公邕,為人寬仁大度、海内共聞,朕今傳大位于魯公,相信魯公必能克己勵精,弘我周室!人貴有始終,諸公追随太祖二十年,輔佐朕數年,可謂有始;若能克念世道艱難,繼續輔佐吾魯公邕而主天下者,可謂有終矣。
哀死事生,人臣大節,萬望諸公謹記此言,令萬代稱歎,青史垂名!朕冀望常山公、仁兄于翼,晉國公、仁兄宇文護,并諸位公卿大臣,勿忘太祖遺志和朕之囑托,協和同心,勉力相助,輔佐嗣主宇文邕,不負太祖在天之靈,朕雖死九泉,永無憾悔也。
” 原來,明帝今天竟是當衆口傳遺诏,扶立他老四宇文邕為國之儲君。
此事大大出乎他的意外! 直到此時,宇文護方才發覺:以往,自己實在是太低估這個宇文毓了!再沒有料到,宇文毓竟然趁着清醒之際,突然召集文武朝臣,當衆囑托了身後之後,并口傳遺诏傳大位于老四宇文邕了! 畢竟名義是他是大周皇帝,他是有這個權力的。
而且,做為大周陛下,臨終遺诏時,竟然把軍國朝政的輔佐之權,分别托付于翼和自己兩人來共同輔佐了! 宇文護雖暗自咬牙,卻也無可奈何。
他在心内盤算:明帝之前肯定私下诏見過諸多高人。
否則,他一個病中之人,自顧不暇,豈能把身前身後之事,盤算安排得如此高妙圓滿,無懈可擊? 他思量:眼下,朝臣當中,明帝的兩個胞姐,一個嫁了于翼,一個嫁了尉遲綱的兒子尉遲敬。
能為明帝出此奇招者,肯定不出這兩家父子! 又聽明帝繼續口傳诏命:“諸公,朕生性儉素,身終之日,不容違棄此好。
文武百官勿着缞麻喪缌,隻以素服祭悼即可。
朕之喪事所須,務必從儉從約。
三年之内,宗室諸臣勿禁婚娶之事,飲食也應一如平常。
諸公,朕病困力乏,止能說這麼多了。
其餘諸事,皆以此為據吧。
” 明帝口傳遺诏之後,将四弟宇文邕的手使勁握住,巡視了一番朝廷列公諸将之後,突然一連吐了幾大口血,驟然駕崩于延壽殿。
時年二十七歲。
停柩期滿,與明敬皇後合葬于昭陵……
“何事?”宇文護驟然睜開眼睛。
“奴才回禀太師的話,陛下诏太師即刻進宮,前往延壽殿有事商議。
”宮人答道。
宇文護沉郁的目光盯着宮人片刻,問道,“陛下,好些了麼?” 傳诏的宮人始終耷着眼睑,忙答道:“奴才回禀太師,陛下早上吃了半碗粥,精神顯得好多了。
” 宇文護不覺一怔! 陛下病了好幾天了,按理應該一天重似一天的。
李安怎麼做的事?此時,陛下突然召自己入宮,究竟何事?是不是已經發覺了真相? 或者,他私下得了什麼回天的奇藥? 半晌,宇文護才道:“嗯!知道了。
” 宮人退去後,宇文護神情陰鸷地皺眉思索了片刻,目光威厲地咬了咬牙:明帝膽敢設什麼圈套,他隻有破釜沉舟了! 他披上外衣,将牆上的寶劍取了下來,嘩啦抽出劍鞘,眯眼望了望寒光四射的劍鋒,歸劍入鞘,挂在腰間。
又站在那裡猶豫了片刻,這才叫過三四位左右心腹屬将,低聲囑咐了一番什麼,這才荷劍着履,率左右武衛匆匆打馬入宮。
下馬後,他一路左巡右視地來到内廷,最後徑直行至延壽殿。
此時,見賀蘭祥,于謹于翼父子,還有達奚武,尉遲綱尉遲敬父子、兄弟、子侄多人,以及宇文宗室的諸位堂兄弟,攏共四五十個人早已先他到來,見他們伫立在殿外等候他時,這才略略放下心來。
他心下已經揣知:明帝恐怕不行了! 一面想,一面召呼衆人一起大步跨到殿内。
看到明帝時,宇文護心下一驚,他發現,病床上的明帝,人雖瘦多了,卻依舊顯得很有精神。
這實在令他感到意外! 聞知明帝“生病”後,宇文護倒也天天過來問醫問藥的,心下總是疑惑,怎麼一天天地看着,也不像是天命不久的人呢? 明帝見太師宇文護來到,忙命人扶他坐起,一面令他和于翼二人走到近前來,一面勉強微笑着,先是巡視了朝廷三公和文武諸臣一番,又望了諸位宗室諸兄弟,爾後,神情鎮定,笑容滿面的緩緩說道:“哦!諸公都來了!朕很高興。
朕覺得這兩天倒好一些了。
有幾句話,想當諸公的面囑托一番。
朕感念諸公數十年來輔翼太祖,成我周室。
自朕篡承大業以來,四年有餘,憑賴諸公輔佐,朕雖未建有大功,倒也算上未負太祖,下未負諸公。
今不幸罹患病苦,隻恐天命難久。
然,人生天地之間,禀承五常之氣,天地有窮已,五常有推移,人安得長在?朕不憾生,也不懼死,唯憾大周黎庶未豐,九州未一,留遺此恨,死難瞑目。
” 明帝說到此處,朝中諸臣雖不敢哽咽出聲,卻也各個垂淚聆诏。
此時,明帝兩個年幼的弟弟宇文通和宇文逌兩人,還有明帝的兒子賢兒等兄弟三人,已禁不住低聲抽咽起來。
明帝望了望近前的宇文護和于翼兩人道:“諸公,今大位虛曠,社稷無主,朕兒年幼,未堪當國……” 說到此處,明帝命四弟宇文邕走到近前來,環顧了群臣一番後,指着宇文邕,突然提高了聲音,“朕之四弟魯公邕,為人寬仁大度、海内共聞,朕今傳大位于魯公,相信魯公必能克己勵精,弘我周室!人貴有始終,諸公追随太祖二十年,輔佐朕數年,可謂有始;若能克念世道艱難,繼續輔佐吾魯公邕而主天下者,可謂有終矣。
哀死事生,人臣大節,萬望諸公謹記此言,令萬代稱歎,青史垂名!朕冀望常山公、仁兄于翼,晉國公、仁兄宇文護,并諸位公卿大臣,勿忘太祖遺志和朕之囑托,協和同心,勉力相助,輔佐嗣主宇文邕,不負太祖在天之靈,朕雖死九泉,永無憾悔也。
” 原來,明帝今天竟是當衆口傳遺诏,扶立他老四宇文邕為國之儲君。
此事大大出乎他的意外! 直到此時,宇文護方才發覺:以往,自己實在是太低估這個宇文毓了!再沒有料到,宇文毓竟然趁着清醒之際,突然召集文武朝臣,當衆囑托了身後之後,并口傳遺诏傳大位于老四宇文邕了! 畢竟名義是他是大周皇帝,他是有這個權力的。
而且,做為大周陛下,臨終遺诏時,竟然把軍國朝政的輔佐之權,分别托付于翼和自己兩人來共同輔佐了! 宇文護雖暗自咬牙,卻也無可奈何。
他在心内盤算:明帝之前肯定私下诏見過諸多高人。
否則,他一個病中之人,自顧不暇,豈能把身前身後之事,盤算安排得如此高妙圓滿,無懈可擊? 他思量:眼下,朝臣當中,明帝的兩個胞姐,一個嫁了于翼,一個嫁了尉遲綱的兒子尉遲敬。
能為明帝出此奇招者,肯定不出這兩家父子! 又聽明帝繼續口傳诏命:“諸公,朕生性儉素,身終之日,不容違棄此好。
文武百官勿着缞麻喪缌,隻以素服祭悼即可。
朕之喪事所須,務必從儉從約。
三年之内,宗室諸臣勿禁婚娶之事,飲食也應一如平常。
諸公,朕病困力乏,止能說這麼多了。
其餘諸事,皆以此為據吧。
” 明帝口傳遺诏之後,将四弟宇文邕的手使勁握住,巡視了一番朝廷列公諸将之後,突然一連吐了幾大口血,驟然駕崩于延壽殿。
時年二十七歲。
停柩期滿,與明敬皇後合葬于昭陵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