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一 回 雨箭風刀 飄蓬登異域 人亡家破 往事話從頭
關燈
小
中
大
洩漏。
”頓了一下,接着說:“過一會任方帶幾個人,到海邊把那般船拉上岸來,免得被潮水沖走,而露了眼線。
”那個叫住方的中年人答應了一聲,就和村衆各自散去,隻剩有世成留在王大伯家裡,陪着招呼那三位不速之客。
村衆散去之後,王大伯拿出幾套乾的衣服,給那一老二少換了,這時一老二少,已經能夠略為行動,他們本來沒有什麼病,不過是因饑渴交道,加上暴風的襲擊而昏倒,現在日得到了休息,解決了饑渴,精神也就得到無上安慰,同時兩個是小孩子,元氣充足,一位老人是身懷絕學武功的人,所以在安定下來之後,很快地就恢複了體力,他們換好了衣服之後,由那老人率領着那二個小孩向王老伯一揖到地,口裡說不盡地“謝謝救命之恩”,大家客氣了一會,正屋裡已擺上一桌豐盛的晚餐,在漁村裡雖然沒有什麼好菜,但是貝幹、苟子、乾魚之類,卻也另有風味,酒是自己做的,雖沒有山西份酒、天津五加皮,那般醇烈,可是也經過一蒸二蒸,味道還算不錯,大家入席之後,便就淺斟低酌起來,王大伯向老人繼續斟第三杯酒之後,問:“老哥這次經這麼大的風險,漂到敝地,必有原因,能否告知一二?” 老人先望望左右,長歎了一聲,眼淚已泊泊的流下來,半晌才說:“老哥上此次得蒙救命之恩,是我們三人的大幸,你老哥不問,我也要對你老哥詳盡說明,才不辜負你老哥救我們一場,不過,說來話長,同時,我還沒有請教你老,和這位老弟的稱呼呢?” 王大伯把自己的頭一拍“該死!我真也忘記告訴你!”他這一來,如把旁邊那兩個小孩子逗得笑了起來,然後王大伯自我介紹一番!原來王大伯名字叫做仲泉,居住在向濤村已經是三代了,五年前他的老伴死後,就很寂寞地守着這麼一間大屋,另外由他的侄兒邦甯,和侄媳任王貞來招呼,邦甯在十天前,帶了一批乾魚鹹魚到府城丢賣還沒有回來。
說起這王大伯,他在清瀾這一帶原也是有名的人物,尤其是水裡面的工夫,便可以說是獨步一時,十五年前海盜林少英率了十幾條大樓船,進犯清瀾港,那時王大伯績是四十二歲,他的水功正在饋峰狀态。
同時,年輕時到過遲羅、南洋、廣州、欽川、越南等地,貝多識廣,當下聽說海盜進犯,就集合了向濤九村的精壯,駕着小舢闆出海迎擊,王大伯便潛到水底,還不到一個時辰,就把海盜船鑿沉入艘,還把護舶的水鬼殺死了三四十個,林少英的船如果不是逃得快,而小舢闆不利于仰攻的話,可能使海盜船全部都毀在海裡。
可是這一仗,卻也打得林少英再不敢正視清瀾港一帶,十幾年來得以平安無事。
從這次之後王仲泉就獲得了“海底蛟”的混名,清瀾附近的人,把王仲泉從“大哥”而喊到“大伯”。
說起“海底蛟王大伯”已是老少皆知的人物,而“王仲泉”這個原來的毛子,反少人知道了。
那個青年世成性丁,是王大伯的徒弟,水裡工夫煞是驚人,不論海裡風浪怎樣險惡,他也能遊土十裡八裡的水裡,遇到十分大的海浪,不利遊泳的時候,他就潛入水底,一口氣可在水底潛行二三十丈,所以也得了“浪裡鲨”的綽号。
這個向濤村有七八十家人口,就是“王”、“任”、“丁”三姓,多數以捕魚為生,王大伯更是村裡的領袖,村裡的事,不論是大事小事,隻要是王大伯一句話吩咐下來,無不遵照辦理。
王大伯把這些情形,對老人大概說了一遍并且說:“老哥!我看你的情形,也知道你必然有無限的隐痛,不過,你知道,這裡已是海外,也可說是人間的樂園,向溝村的人全是講義氣的人,天大的事我們全可以接上去,你老哥如果有什麼困難,可以告訴我小弟想辦法,我小弟和你認識不過繞是一會兒,可是我内心似乎告訴我,你老哥絕不是什麼壞人,所以我敢向你老哥保證,你可以長久住在這裡,和我們共同生活,也許彼此都有個好處。
”那老人好容易等到王大伯指手劃腳講完這一篇話,雖然覺得王大伯話裡稍為有點自負,但也是瑚海好漢直率的本性,他在江湖宦海走了幾十年,也覺得這種直率的好漢,比較奸滑浮華的小人容易相處,這幾個月來自己帶着兩個小孩子到處漂泊,經曆了多少艱辛和危險,尤其是在泉州府幾乎被奸賊鄧全興誘賣,如果不是自己有武功和及時搶到小船逃走的話,現在已不知葬身何處? 那料到經過十幾天的漂流,卻到了人地生疏的海島,老小三條命又被人家救了起來,總算有了報答故主恩情的機會,兩個小孩子也有了昭雪血海深仇的希望了,雖然這裡未必能逃避昏君的掌握,可堤既已遠隔重洋,敵人一時也不會追查到這裡來,更難得的是主人的深情,竟敢提出安全的保證,可見也是響铮铮的一條鐵血漢子,回憶過去一切的遭遇本真是“仗義半從屠狗輩,負心多是誼書人”了。
現在已經是家破人亡,倒不如暫時住下來再作打算,不然在舉目無親的異地,又到什麼地方找這麼一個有血性,有肝膽的人作為托根之地呢! 所以,稍為考慮一會,就答應注下來了,而且對王大伯說出這次來到海島的原因大伯更把桌子重重一拍,氣憤不已! 那知不說猶可,一說起來卸把在蔔的王大伯和丁世成氣得須眉似戰,面目噴姻,王原來這個老人名字叫做駱中明,是個武夫出身,但他的馬上馬下功夫,得自高人傳授,兀是不俗。
英宗皇帝蒙塵之後,國内苗亂疊起,第二年瓦剌也先挾制英宗回國,攻破紫荊關,直達京師,這時朝中文武倉皇失措,要打嗎,英宗上皇在敵人手裡;不打嗎? 看看敵人就要利用英宗,而攻陷京師,舉國君臣都要變成俘虜,幸有兵部員外郎于謙力排衆議,極力主戰,臨時把兵權奪了過來、立刻派兵埋伏在城内各要道旁邊,準備瓦剌兵入城之後,就殺他一個措手不及。
果然瓦刺兵上了大當,他們以為用大明的皇帝作為人質,是最安全的了,那裡想到朝内擁立新皇邬王之後,英宗的地位,已是可有可無呢? 當瓦剌兵浩浩蕩蕩入城将達大半的時候,午門的炮聲隆隆響了起來,瓦剌兵還以為朝廷歡迎的禮炮哩。
可是炮聲響過後,忽見一股一股全付武裝的兵士,從橫巷裡殺出來,一霎間就把瓦剌兵截成幾十小段,每一段都被包圍着厮殺,二萬多的瓦剌兵,幾乎全折在城裡,幸虧上皇仍末入城,否則這一仗就可以把英宗奪孜過來,而且使瓦剌的宰相也先和那些瓦剌兵,一個也沒有生還的希望。
在這一仗裡,縣中明身先士卒殺死了也先的弟弟華羅,殺得瓦剌兵心驚腿栗,而升到偏将的地位。
後來也先議和送還英宗,兩國也就罷兵了,不久,西南苗亂又起,于謙奉命為平南都督,挑選了二十幾員勇将帶了兩萬多精兵出發,于都督慧眼識人,把駱中明升為遊擊将軍,命他先行探路,縣中明果然不負期望,先後追随于都督平定了福建的鄧茂七,浙江的棄宗留,廣東的黃蕭震和湖廣、貴州,廣西等地的苗、搖、撞、撩各族的叛亂,但是,班師之後,國家幹城的于都督,卸被禦史羅通等人彈刻,說他的功勞簿記載不實,縣中明這時雖已升到正印将軍,刮破這一刻而降了下來,千都督也被剝奪了兵權,而出任那有職無權的兵部尚書。
經過這一次的突變,駱中明也知道官場險惡,并不是隻憑着能力功勳就可以上達,必需要和權奸勾結,緩能夠有上達的機會了,但他跟随了于都督五六年,又是于都督一手提拔的人,不但不能向權奸靠攏,而且自己那耿直的個性,也無法和那些小人為伍,與其留在官場冒着風險,倒不如嘯傲姻霞,悠遊歲月,自己從二十歲開始吃皇根到現在,已經整整四十年,自己無家室于女拖累,何必向群奸低頭,就像于都督那麼大的功勳,一心為國,他居住的地方甚至于不能遮風雨,這樣一個忠臣還要被打到冷宮褪去,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參将,豈不是随時都要失掉性命的危險? 因此,立即上呈請辭,雖然于兵部再三挽留,請他為國盡力,但他辭以年老力衰,再不能側身行伍,去志已泱,千兵部隻得由他,但仍再三叮囑,要他時常來家裡走動,當駱中明臨行的時候,于兵部家裡還特别為他置酒餞行;使駱中明更感激得涕淚滿衣襟,主客兩方都對朝政被宦官閣黨弄權…而咨曉良久。
駱中行拜别了于兵部離京之後,自感心地洞明“人生如寄,但此行的目的地,将在什麼地方呢?古話說:“葉落歸根土,人老同故鄉”,可是他離開家鄉的時節,父母已是亡故,了然一身,四十年來的戎馬控傭,根本就沒有時間同故鄉去,究竟故鄉的人事如何?當然要成了“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”的笑柄,雖然故鄉對他很是淡漠,但故鄉依然是先人廬墓的所在,同時也是小時活動的場所,那裡一草一木,一磚一石,都可引起他無限的留連,都可以引起他無限的回憶和興趣,因此他第一步決心還是走向一别四十年的荊州。
在荊州的故鄉住了個多月,掃廬墓,訪故交,撫摩一些兒時遊戲的事物之後,覺得又沒有什麼依戀,所謂“靜極思動”,又沿奢長江而下,通遊蘇杭,這時,他忽想起于兵部的故裡就在杭州,現在既然到了杭州來,自然不能不前往拜訪一下,等到他找到兵部的故裡時,卻是一片竹籬圍着矮矮約三間瓦屋,屋旁種些蔬菜,養些鵝雞,如果不是帶路的孩子告訴他說! “于伯伯的家到了”,那麼誰也不信這簡陋的地方,就是當朝一品大員的住宅,雖然有帶路的小孩子告訴他,但他仍然懷疑是帶錯了路,他反問那小孩子“這就于尚書的家嗎”? 這時候,居中那間屋子“呀”的卡盤打開門了,走出來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,手裡面還拿着一卷書,很快地走到柴門來,那帶路的孩子指着駱中明對出來那位青年說:“于三哥,這位伯伯要找你們,我帶他來到了,他卻不信呢” 駱中明連忙對那青年一損,接着說:“請問台端與于尚書于謙,是什麼稱呼?” 那青年連忙答禮并說:“于尚書是家伯,老先生來找家伯嗎?他還在京未回呢!” 駱中明把來意和身分關系說明了,那青年連忙打開柴門讓縣中明同進屋子,并自我介紹,這時不由得駱中明不信了,他由那青年的口中知道那青年名叫于硫,是于謙的親侄,因為他伯父一家人都上了住所,所以就率領着一個蒼頭和一個遠房的兄弟住在于謙的家裡,原因是于謙房于早已陳舊欠修,僅能遮蔽風雨,于謙雖然曾握一方面的兵權,堂全國的兵符,但是居官清廉,毫無積蓄,不但不能添置田産,甚至于連祖先留下來的屋子,都沒有辦法加以整修,倒是族内兄弟和一些熱心的鄰人,大家出錢出力稍為修蔓起來,不然早就傾屯不堪了,于硫所以住到于謙家裡,也是代為照管的意思。
駱中明在杭州和于硫盤桓幾日之後,又覺得無事可做,深受到浪迹萍蹤的煩惱,心靈上似乎有了無盡的空虛,于是辭别了于硫,專程北上,在路上不斷地想到于謙的忠貞和廉潔,禮賢下士,對自己又是那樣關心,完全不把自己當做外人看待,即掌于硫來說吧,他知道自己是于謙的部屬之後,就伯伯長伯伯短地尊崇着自己,這一份修養工夫,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,可見人家的家教良好,養成了謙恭禮讓的習慣。
駱中明又想到自己,因為得不到升官,就脫離了宦海,不問國事,固然也是因為年老,但曆史上廉頗黃忠,豈不也是老将,尤其因為這而脫離了追随十多年的長官,更覺心中不安,同時,目前朝内奸黨不少,這些奸黨如聯合起來對付于謙,萬一發生什麼不幸,豈不是使自己遺憾終身?他真是不敢再想下去,隻有加緊趕上北京,能夠早一天見到于謙,縱然跟于謙當一名走卒也十分滿意了,因為于謙那為國而忘家,公而忘私的精神,和那樣謙恭禮讓的風度,使一晌來染傲不群的駱中明感化過來了。
盡管駱中明是那樣心急,但從杭州到北京這一段路程卻也不近,好容易趕到北京的時候卻恰好是年底,駱中明本意是立刻就到于謙的寓所去,可是一想,年底人家正是忙碌的時候,怎好意思去打擾,倒不如等到新年初一他老人家上朝賀祝回來之後再去拜年,比較适宜,橫豎不急在這一天,所以就在于府附近找到一家整潔的客棧住下來,明天到于府去賀祝新年也要方便些,駱中明自以為這是十全十美的打算,那知人算不如天算,幾乎使他遺恨終天呢大年初一的早晨,約莫是寅時光景,京師的爆竹已響遍了每一個角落,有官有職的人,急忙穿好朝服用他們的交通工具趕往午門,以恭祝郡王景泰萬壽無輯,于謙是當朝的一品
”頓了一下,接着說:“過一會任方帶幾個人,到海邊把那般船拉上岸來,免得被潮水沖走,而露了眼線。
”那個叫住方的中年人答應了一聲,就和村衆各自散去,隻剩有世成留在王大伯家裡,陪着招呼那三位不速之客。
村衆散去之後,王大伯拿出幾套乾的衣服,給那一老二少換了,這時一老二少,已經能夠略為行動,他們本來沒有什麼病,不過是因饑渴交道,加上暴風的襲擊而昏倒,現在日得到了休息,解決了饑渴,精神也就得到無上安慰,同時兩個是小孩子,元氣充足,一位老人是身懷絕學武功的人,所以在安定下來之後,很快地就恢複了體力,他們換好了衣服之後,由那老人率領着那二個小孩向王老伯一揖到地,口裡說不盡地“謝謝救命之恩”,大家客氣了一會,正屋裡已擺上一桌豐盛的晚餐,在漁村裡雖然沒有什麼好菜,但是貝幹、苟子、乾魚之類,卻也另有風味,酒是自己做的,雖沒有山西份酒、天津五加皮,那般醇烈,可是也經過一蒸二蒸,味道還算不錯,大家入席之後,便就淺斟低酌起來,王大伯向老人繼續斟第三杯酒之後,問:“老哥這次經這麼大的風險,漂到敝地,必有原因,能否告知一二?” 老人先望望左右,長歎了一聲,眼淚已泊泊的流下來,半晌才說:“老哥上此次得蒙救命之恩,是我們三人的大幸,你老哥不問,我也要對你老哥詳盡說明,才不辜負你老哥救我們一場,不過,說來話長,同時,我還沒有請教你老,和這位老弟的稱呼呢?” 王大伯把自己的頭一拍“該死!我真也忘記告訴你!”他這一來,如把旁邊那兩個小孩子逗得笑了起來,然後王大伯自我介紹一番!原來王大伯名字叫做仲泉,居住在向濤村已經是三代了,五年前他的老伴死後,就很寂寞地守着這麼一間大屋,另外由他的侄兒邦甯,和侄媳任王貞來招呼,邦甯在十天前,帶了一批乾魚鹹魚到府城丢賣還沒有回來。
說起這王大伯,他在清瀾這一帶原也是有名的人物,尤其是水裡面的工夫,便可以說是獨步一時,十五年前海盜林少英率了十幾條大樓船,進犯清瀾港,那時王大伯績是四十二歲,他的水功正在饋峰狀态。
同時,年輕時到過遲羅、南洋、廣州、欽川、越南等地,貝多識廣,當下聽說海盜進犯,就集合了向濤九村的精壯,駕着小舢闆出海迎擊,王大伯便潛到水底,還不到一個時辰,就把海盜船鑿沉入艘,還把護舶的水鬼殺死了三四十個,林少英的船如果不是逃得快,而小舢闆不利于仰攻的話,可能使海盜船全部都毀在海裡。
可是這一仗,卻也打得林少英再不敢正視清瀾港一帶,十幾年來得以平安無事。
從這次之後王仲泉就獲得了“海底蛟”的混名,清瀾附近的人,把王仲泉從“大哥”而喊到“大伯”。
說起“海底蛟王大伯”已是老少皆知的人物,而“王仲泉”這個原來的毛子,反少人知道了。
那個青年世成性丁,是王大伯的徒弟,水裡工夫煞是驚人,不論海裡風浪怎樣險惡,他也能遊土十裡八裡的水裡,遇到十分大的海浪,不利遊泳的時候,他就潛入水底,一口氣可在水底潛行二三十丈,所以也得了“浪裡鲨”的綽号。
這個向濤村有七八十家人口,就是“王”、“任”、“丁”三姓,多數以捕魚為生,王大伯更是村裡的領袖,村裡的事,不論是大事小事,隻要是王大伯一句話吩咐下來,無不遵照辦理。
王大伯把這些情形,對老人大概說了一遍并且說:“老哥!我看你的情形,也知道你必然有無限的隐痛,不過,你知道,這裡已是海外,也可說是人間的樂園,向溝村的人全是講義氣的人,天大的事我們全可以接上去,你老哥如果有什麼困難,可以告訴我小弟想辦法,我小弟和你認識不過繞是一會兒,可是我内心似乎告訴我,你老哥絕不是什麼壞人,所以我敢向你老哥保證,你可以長久住在這裡,和我們共同生活,也許彼此都有個好處。
”那老人好容易等到王大伯指手劃腳講完這一篇話,雖然覺得王大伯話裡稍為有點自負,但也是瑚海好漢直率的本性,他在江湖宦海走了幾十年,也覺得這種直率的好漢,比較奸滑浮華的小人容易相處,這幾個月來自己帶着兩個小孩子到處漂泊,經曆了多少艱辛和危險,尤其是在泉州府幾乎被奸賊鄧全興誘賣,如果不是自己有武功和及時搶到小船逃走的話,現在已不知葬身何處? 那料到經過十幾天的漂流,卻到了人地生疏的海島,老小三條命又被人家救了起來,總算有了報答故主恩情的機會,兩個小孩子也有了昭雪血海深仇的希望了,雖然這裡未必能逃避昏君的掌握,可堤既已遠隔重洋,敵人一時也不會追查到這裡來,更難得的是主人的深情,竟敢提出安全的保證,可見也是響铮铮的一條鐵血漢子,回憶過去一切的遭遇本真是“仗義半從屠狗輩,負心多是誼書人”了。
現在已經是家破人亡,倒不如暫時住下來再作打算,不然在舉目無親的異地,又到什麼地方找這麼一個有血性,有肝膽的人作為托根之地呢! 所以,稍為考慮一會,就答應注下來了,而且對王大伯說出這次來到海島的原因大伯更把桌子重重一拍,氣憤不已! 那知不說猶可,一說起來卸把在蔔的王大伯和丁世成氣得須眉似戰,面目噴姻,王原來這個老人名字叫做駱中明,是個武夫出身,但他的馬上馬下功夫,得自高人傳授,兀是不俗。
英宗皇帝蒙塵之後,國内苗亂疊起,第二年瓦剌也先挾制英宗回國,攻破紫荊關,直達京師,這時朝中文武倉皇失措,要打嗎,英宗上皇在敵人手裡;不打嗎? 看看敵人就要利用英宗,而攻陷京師,舉國君臣都要變成俘虜,幸有兵部員外郎于謙力排衆議,極力主戰,臨時把兵權奪了過來、立刻派兵埋伏在城内各要道旁邊,準備瓦剌兵入城之後,就殺他一個措手不及。
果然瓦刺兵上了大當,他們以為用大明的皇帝作為人質,是最安全的了,那裡想到朝内擁立新皇邬王之後,英宗的地位,已是可有可無呢? 當瓦剌兵浩浩蕩蕩入城将達大半的時候,午門的炮聲隆隆響了起來,瓦剌兵還以為朝廷歡迎的禮炮哩。
可是炮聲響過後,忽見一股一股全付武裝的兵士,從橫巷裡殺出來,一霎間就把瓦剌兵截成幾十小段,每一段都被包圍着厮殺,二萬多的瓦剌兵,幾乎全折在城裡,幸虧上皇仍末入城,否則這一仗就可以把英宗奪孜過來,而且使瓦剌的宰相也先和那些瓦剌兵,一個也沒有生還的希望。
在這一仗裡,縣中明身先士卒殺死了也先的弟弟華羅,殺得瓦剌兵心驚腿栗,而升到偏将的地位。
後來也先議和送還英宗,兩國也就罷兵了,不久,西南苗亂又起,于謙奉命為平南都督,挑選了二十幾員勇将帶了兩萬多精兵出發,于都督慧眼識人,把駱中明升為遊擊将軍,命他先行探路,縣中明果然不負期望,先後追随于都督平定了福建的鄧茂七,浙江的棄宗留,廣東的黃蕭震和湖廣、貴州,廣西等地的苗、搖、撞、撩各族的叛亂,但是,班師之後,國家幹城的于都督,卸被禦史羅通等人彈刻,說他的功勞簿記載不實,縣中明這時雖已升到正印将軍,刮破這一刻而降了下來,千都督也被剝奪了兵權,而出任那有職無權的兵部尚書。
經過這一次的突變,駱中明也知道官場險惡,并不是隻憑着能力功勳就可以上達,必需要和權奸勾結,緩能夠有上達的機會了,但他跟随了于都督五六年,又是于都督一手提拔的人,不但不能向權奸靠攏,而且自己那耿直的個性,也無法和那些小人為伍,與其留在官場冒着風險,倒不如嘯傲姻霞,悠遊歲月,自己從二十歲開始吃皇根到現在,已經整整四十年,自己無家室于女拖累,何必向群奸低頭,就像于都督那麼大的功勳,一心為國,他居住的地方甚至于不能遮風雨,這樣一個忠臣還要被打到冷宮褪去,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參将,豈不是随時都要失掉性命的危險? 因此,立即上呈請辭,雖然于兵部再三挽留,請他為國盡力,但他辭以年老力衰,再不能側身行伍,去志已泱,千兵部隻得由他,但仍再三叮囑,要他時常來家裡走動,當駱中明臨行的時候,于兵部家裡還特别為他置酒餞行;使駱中明更感激得涕淚滿衣襟,主客兩方都對朝政被宦官閣黨弄權…而咨曉良久。
駱中行拜别了于兵部離京之後,自感心地洞明“人生如寄,但此行的目的地,将在什麼地方呢?古話說:“葉落歸根土,人老同故鄉”,可是他離開家鄉的時節,父母已是亡故,了然一身,四十年來的戎馬控傭,根本就沒有時間同故鄉去,究竟故鄉的人事如何?當然要成了“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”的笑柄,雖然故鄉對他很是淡漠,但故鄉依然是先人廬墓的所在,同時也是小時活動的場所,那裡一草一木,一磚一石,都可引起他無限的留連,都可以引起他無限的回憶和興趣,因此他第一步決心還是走向一别四十年的荊州。
在荊州的故鄉住了個多月,掃廬墓,訪故交,撫摩一些兒時遊戲的事物之後,覺得又沒有什麼依戀,所謂“靜極思動”,又沿奢長江而下,通遊蘇杭,這時,他忽想起于兵部的故裡就在杭州,現在既然到了杭州來,自然不能不前往拜訪一下,等到他找到兵部的故裡時,卻是一片竹籬圍着矮矮約三間瓦屋,屋旁種些蔬菜,養些鵝雞,如果不是帶路的孩子告訴他說! “于伯伯的家到了”,那麼誰也不信這簡陋的地方,就是當朝一品大員的住宅,雖然有帶路的小孩子告訴他,但他仍然懷疑是帶錯了路,他反問那小孩子“這就于尚書的家嗎”? 這時候,居中那間屋子“呀”的卡盤打開門了,走出來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,手裡面還拿着一卷書,很快地走到柴門來,那帶路的孩子指着駱中明對出來那位青年說:“于三哥,這位伯伯要找你們,我帶他來到了,他卻不信呢” 駱中明連忙對那青年一損,接着說:“請問台端與于尚書于謙,是什麼稱呼?” 那青年連忙答禮并說:“于尚書是家伯,老先生來找家伯嗎?他還在京未回呢!” 駱中明把來意和身分關系說明了,那青年連忙打開柴門讓縣中明同進屋子,并自我介紹,這時不由得駱中明不信了,他由那青年的口中知道那青年名叫于硫,是于謙的親侄,因為他伯父一家人都上了住所,所以就率領着一個蒼頭和一個遠房的兄弟住在于謙的家裡,原因是于謙房于早已陳舊欠修,僅能遮蔽風雨,于謙雖然曾握一方面的兵權,堂全國的兵符,但是居官清廉,毫無積蓄,不但不能添置田産,甚至于連祖先留下來的屋子,都沒有辦法加以整修,倒是族内兄弟和一些熱心的鄰人,大家出錢出力稍為修蔓起來,不然早就傾屯不堪了,于硫所以住到于謙家裡,也是代為照管的意思。
駱中明在杭州和于硫盤桓幾日之後,又覺得無事可做,深受到浪迹萍蹤的煩惱,心靈上似乎有了無盡的空虛,于是辭别了于硫,專程北上,在路上不斷地想到于謙的忠貞和廉潔,禮賢下士,對自己又是那樣關心,完全不把自己當做外人看待,即掌于硫來說吧,他知道自己是于謙的部屬之後,就伯伯長伯伯短地尊崇着自己,這一份修養工夫,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,可見人家的家教良好,養成了謙恭禮讓的習慣。
駱中明又想到自己,因為得不到升官,就脫離了宦海,不問國事,固然也是因為年老,但曆史上廉頗黃忠,豈不也是老将,尤其因為這而脫離了追随十多年的長官,更覺心中不安,同時,目前朝内奸黨不少,這些奸黨如聯合起來對付于謙,萬一發生什麼不幸,豈不是使自己遺憾終身?他真是不敢再想下去,隻有加緊趕上北京,能夠早一天見到于謙,縱然跟于謙當一名走卒也十分滿意了,因為于謙那為國而忘家,公而忘私的精神,和那樣謙恭禮讓的風度,使一晌來染傲不群的駱中明感化過來了。
盡管駱中明是那樣心急,但從杭州到北京這一段路程卻也不近,好容易趕到北京的時候卻恰好是年底,駱中明本意是立刻就到于謙的寓所去,可是一想,年底人家正是忙碌的時候,怎好意思去打擾,倒不如等到新年初一他老人家上朝賀祝回來之後再去拜年,比較适宜,橫豎不急在這一天,所以就在于府附近找到一家整潔的客棧住下來,明天到于府去賀祝新年也要方便些,駱中明自以為這是十全十美的打算,那知人算不如天算,幾乎使他遺恨終天呢大年初一的早晨,約莫是寅時光景,京師的爆竹已響遍了每一個角落,有官有職的人,急忙穿好朝服用他們的交通工具趕往午門,以恭祝郡王景泰萬壽無輯,于謙是當朝的一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