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小巷遇險

關燈
公孫元波心念電轉,迅即作了一個決定,道:“我說這話是有原因的,因為我是吃镖行飯的人,見慣江湖上的奇事。

    現在你看看,對面街上那個挑着擔子的漢子,還有那個托着鳥籠的胖子,都不是好路數。

    他們跟着你家堂客,不知有何用意?”陳永祥瞧一眼,露出不信之色,道:“他們真是跟着我那口子麼?” 公孫元波立即道:“你不信的話,咱們跟在後面瞧瞧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” 陳永祥道:“好,咱們跟去瞧瞧。

    ” 他們改變方向行去,公孫元波警告道:“你不可直着眼睛注視尊夫人,須得和我邊行邊說,裝出高談事情的樣子,不然的話,馬上就會被人家識破,你我都不免大禍臨頭。

    ” 陳永祥不敢不依他的話,目光從妻子的背影移開,口中說道:“咱們談什麼好呢?” 公孫元波道:“若是想不出什麼話可說,便做出談話的樣子也可以。

    好在你的穿着,一望而知是工匠,不易惹起對方注意。

    ”陳永祥得此安慰,态度立時顯得自然了很多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又道:“以我看來,跟蹤的小販和胖子,皆是官方的密探。

    隻不知你妻子做了什麼事,惹來公門之人?” 陳永祥道:“這個在下一點都不知道。

    ” 公孫元波聽出他的口氣并非當真木知道,便道:“我還可以告訴你,跟蹤之人,不是錦衣衛就是東廠,所以你最好想法子通知尊夫人,可叫她随便買點東西便馬上回家,以免連累别人。

    ”陳永祥久住京師,目是曉得廠、衛中人的霸道權勢,對于廠、衛随意捕人之事也聽得多了,故此明白公孫元波的意思,說道:“大爺這話甚是,凡是與她交談之人,免不了受到株連。

    ”公孫元波道:“那麼你走快幾步,我走我的。

    ” 正在說時,忽見陳永祥的妻子折入一條胡同。

    陳永祥叫苦道:“糟糕透頂!她這一轉入胡同,我便不好追上去啦!” 陳氏折進胡同之後,挑着擔子的小販首先跟人去,接着那個手托鳥籠的胖子也走入這條胡們。

     此時已可百分之百證明公孫元波的話不訛,這兩個被指出的跟蹤者,果然随着陳氏折入胡同,當然不會是巧合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道:“咱們一直走,經過胡同口之時,你萬萬不可向裡面張望,因為咱們後面還有人監視着呢!”但他卻借說話時側頭的姿勢,向巷子内迅速瞥了一眼。

    兩人匆匆經過胡同口之後,公孫元波道:“你家娘子好像還沒有停步之意,隻不知這條胡同有沒有别的出口?” 陳永祥忙道:“有,有,但不是直通後面的街道,而是轉彎折到右面另一條街。

    咱們在前面左轉就對了。

    ” 公孫元波道:“好,咱們不能再用剛才的辦法了。

    你自個兒直行,我則左轉。

    ” 陳永祥心中已失主宰,漠然點頭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又問道:“她姓什麼?叫什麼名字?” 陳永祥道:“她姓什麼?叫什麼名字?” 公孫元波道:“是何處人氏?快說,萬一我被盤查,也可混充她的親人或其他身份。

    ” 陳永祥讷讷道:“我……我不知道……” 公孫元波訝道:“你連自己妻子的籍貫都不知道麼?” 陳永祥道:“她…——她沒有告訴我……” 公孫元波道:“你真是糊塗得可以。

    好吧!她家中還有些什麼人?這一點你總不至于不知道吧?” 陳永祥顯然很尴尬,道:“也不知道。

    ” 公孫元波笑道:“你這位娘子敢是在路上撿回來的?” 陳永祥道:“跟撿來的差不多。

    ” 公孫元波無暇深究其中情節,道:“咱們且不談這些,我問問你,她平日的行動,你管不管?” 陳永祥道:“她嫁給我之時已講明,我不許管她的閑事。

    總之她不會做出對不起我的事就是了,這是她親口答應過我的。

    ”公孫元波聳聳雙肩,道:“你竟相信她的諾言麼?” 陳永祥道:“我不信也不行呀!像我這種人,她肯嫁給我,我哪裡還敢問東問西?” 公孫元波道:“好啦!你一直走,然後轉回銀鋪等我。

    ” 陳永祥不敢左顧右盼,依言行去。

    公孫元波一轉彎,折入另一條街道,并且暗暗加快了腳步,但他馬上發現自己已經遲了一步。

    隻見前面巷口有一堆人,個個都是勁裝疾服的大漢,身帶兵刃。

     陳姓少婦在這堆人包圍中,看來态度雖是鎮定,卻教人泛起了羔羊落在猛虎群中之感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心中一陣沖動,向那堆人行去。

    忽見其中一個錦袍大漢,氣派不凡,正是早先統率着一隊官兵的李隊長。

     此人的千變萬化,使公孫元波大是惕凜,心中那陣沖動,登時消失于無形。

     他曉得這個李隊長一定是廠、衛中的高手,除了武功必定有過人之處以外,他的心計才智定也高人一等。

    這等對手決非易與之輩,尤其是身在京師,正是對方勢力最強大的範圍中,豈能輕舉妄動! 他蜇了開去,避過這一大堆兇神惡煞般的漢子,卻見丈許遠的街邊停着兩輛馬車,都是簾帷深垂,看不見車内光景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心頭大震,忖道:“原來此處尚有伏兵,如果我逞匹夫之勇過去營救,定被這兩車中的高手所困無疑。

    ” 這時他已從對面街上走過,許多行人均是匆匆行過,不敢停留觀看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亦不停留,但他仍然裝出好奇地不時向那也瞧上一眼,走出數丈,這才感到一些盯住他的眼光移開,當下松一口氣,放慢腳步。

     原來在那堆人對面的店鋪門口,散立着三四個漢子,雖是作一般市民裝束,毫不起眼,但公孫元波亦不必加以視察,就曉得這些人既敢站在對街上看熱鬧,一定是對方的密探,任務是暗中查看往來之人。

     他自己亦在被盯視之列,所以他不能視若無睹地徑自走過,必須裝出一般人又怕事又好奇的樣子,不時偷瞧對街的情形。

     這麼一來,廠、衛的密探們反而認為他很正常,因此沒有對他特别注意,直到他走開了,也就收回監視的眼光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直到現在,還希望能找出營救這個美麗的同事的方法。

     他必須在有屏蔽的地方靜思片刻,當下轉入一家店鋪之内。

     直到他走進去,才發現自己行錯了地方,敢情這是一家長生壽材店,屋内橫橫豎豎放着不少棺木。

    他搖搖頭,心中泛起了一陣不祥之感。

     一個中年漢子走上來,向他欠身招呼道:“大爺請坐。

    ” 公孫元波道:“掌櫃别客氣,請問你這兒可有一個姓梁的木匠麼?” 那中年人搖頭道:“沒有呀!” 公孫元波道:“對不起,我打擾了!” 他忙忙轉身走出,到了門外,宛如已逃避了惡運似的大大舒一口氣,但他馬上就發現那一堆廠、衛之人,已挾着陳姓少婦,向他這一方向行來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繼續向前行,付道:“我得找個地方躲躲,等這一隊人馬過去了,方可出來行走。

    ”正轉念間,已走到一條胡同口,當下更不尋思,折了進去。

     當他一轉入胡同之時,便瞥見人影閃動,隐沒在一道門戶中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詐作不見,筆直行去,經過這一道門戶時,目光掃過,但見這道門戶與平常人家并無區别,門扉掩閉,并沒有人迹。

    他繼續向前行去,再經過兩三戶人家,便到了胡同盡頭,卻有一條巷子橫亘,可向左右折轉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為了錯開街上那些廠、衛的方向,便向右轉。

     但見兩邊俱是人家的圍牆,沒有門戶,而前面不遠,也就是這條巷子的盡頭處,便是一堵磚牆,牆上有一扇狹窄的木門,一望而知必是人家的後園門,因此這兒也可算是一條死巷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停下腳步,付道:“這條巷子,好像有某種特别不同的地方。

    ”正在想時,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,回頭一望,但見在巷子轉彎處出現了兩個人。

    他從這兩人身邊望過去,隻見這條巷口的另一端亦是死巷。

    換言之,從大街上轉入這條胡同的話,除了入口處有幾戶人家之外,裡面這條橫巷,完全沒有住家門戶。

     這兩個人一高一矮,年紀都是三十餘歲。

    高的一個身量瘦削,雖然隻比常人略高一點,可是由于他的同伴不滿五尺,身形橫壯,相形之下,高的更高,而矮的也就顯得更矮了。

     那高瘦個子手中拿一根粗如兒臂的青竹杖,矮個子則拿着一個兩尺長的木盒,看來這個木盒之内,可能裝放着短兵刃。

    公孫元波打量了幾眼,還猜不出這兩人的來路,若在昔時,他的敵人隻有東廠或錦衣衛,是以不難判别;現下情況不同,因為他曾經卷入了镖行中的恩怨漩渦,尤其是鎮北镖局一片神秘,直到現在,他雖已接觸過很多人,卻仍然不知這個镖局的秘密内情。

     這兩個漢子,既可能是廠、衛爪牙,也可能是自己同道中人。

    除了這兩者之外,既可能是鎮北镖局的人,又說不定是正與該局激烈暗鬥的其他兩大镖局的高手。

    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,京師乃是藏龍卧虎之地,這兩個身份不明之人,很可能是一般的武林高手,亦可能是江洋劇盜,或是一些秘密幫派中人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心念電轉,忖道:“我既看不出他們來曆,諒他們亦看不出我是什麼人。

    何不将計就計,讓他們傷腦筋猜我?相信不難從他們推測之言中,尋出他們身份的蛛絲馬迹。

    ” 此意一決,便不作聲,默默地望着他們。

     那高瘦個子開口道:“朋友你貴姓大名?”他的聲音铿锵有力,内勁充沛,不問而知武功造詣相當深厚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不答反問,道:“尊駕何故詢問小弟的姓名呢?” 高瘦個子面上的一絲微笑頓時消失,道:“你莫非不敢說出姓名?” 那個矮壯的人始終繃起面孔,自然而然流露出剽悍的神态。

     公孫元波道:“小弟如果當真有不敢之心,則何不捏造一個,以免惹怒了兩位?” 那高矮二人一聽公孫元波的答話,都覺得有理。

     高個子道:“這樣說來,朋友你隻是不願回答,而不是不敢了,是不是這個意思?” 公孫元波道:“正是此意,還望兩位仁兄不要生氣才好。

    ” 矮個子道:“混帳!我等焉能不生氣?” 他一開口,公孫元波便聽出了他帶着山西口音。

    至于那高個子,卻好像是中州回音。

     但公孫元波記起那大悲莊中之人,雖然他知道多是南方人,但他們說話時,卻都帶着北方各地口音,因此,他決不肯就此便認定了這兩人的籍貫,反而認為他們多半是故意帶出别處口音,其實南轅北轍,完全不是那麼回事。

     他微微一笑,道:“兩位仁兄氣勢洶洶,難道認為小弟是歹人不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