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卷 李谪仙醉草吓蠻書

關燈
第八十卷李谪仙醉草吓蠻書 堪羨當年李谪仙,吟詩鬥酒有連篇。

     蟠胸錦繡欺時彥,落筆風雲邁古賢。

     書草和番威遠塞,詞歌傾國媚新弦。

     莫言才子風流盡,明月長懸采石邊。

     話說唐玄宗皇帝朝,有個才子,姓李名白,字太白,乃西涼武昭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,西川綿州人也。

    其母夢長庚入懷而生。

    那長庚星又名太白星,所以名字俱用之。

    那李白生得姿容美秀,骨格清奇,有飄然出世之表。

    十歲時,便精通書史,出口成章,人都誇他錦心繡口。

    又說他是神仙降生,以此又呼為李谪仙。

    有杜工部贈詩為證: 昔年有狂客,号爾谪仙人。

    筆落驚風雨,詩成泣鬼神。

     聲名從此大,汩沒一朝伸。

    文采承殊渥,流傳必絕倫。

     李白又自稱青蓮居士,一生好酒,不求仕進,志欲遨遊四海,看盡天下名山,嘗遍天下美酒。

    先登峨眉,次居雲夢,複隐于徂徕山竹溪,與孔巢父等六人日夕酣飲,号為“竹溪六逸”。

    有人說:“湖州烏程酒其佳。

    ”白不遠千裡而往,到酒肆中,開懷暢飲,旁若無人。

    時有迦葉司馬經過,聞白狂歌之聲,遣從者問其何人,白随口答詩四句: 青蓮居士谪仙人,酒肆逃名三十春。

     湖州司馬何須問,金粟如來是後身。

     迦葉司馬大驚,問道:“莫非蜀中李谪仙麼?聞名久矣。

    ”遂請相見,留飲十日,厚有所贈。

    臨别問道:“以青蓮高才,取青紫如拾芥,何不遊長安應舉?”李白道:“目今朝政紊亂,公道全無,請托者登高第,納賄者獲科名。

    非此二者,雖有孔、孟之賢,晁、董之才,無由自達。

    白所以流連詩酒,免受盲試官之氣耳。

    ”迦葉司馬道:“雖則如此,足下誰人不知?一到長安,必有人薦拔。

    ”李白從其言,乃遊長安。

     一日,到紫極宮遊玩,遇了翰林學士賀知章。

    通姓道名,彼此相慕,知章遂邀李白于酒肆中,解下金貂當酒同飲。

    至夜不舍,遂留李白于家中下榻,結為兄弟。

    次日,李白将行李搬至賀内翰宅,每日談詩飲酒,賓主甚是相得。

    時光荏苒,不覺試期已迫,賀内翰道:“今春南省試官,正是楊貴妃兄楊國忠太師,監視官乃太尉高力士,二人都是愛财之人。

    賢弟卻無金銀買囑他,便有沖天學問,見不得聖天子。

    此二人與下官皆有相識,下官寫一封劄子去,預選囑托,或者看薄面一二。

    ”李白雖則才大氣高,遇了這等時勢,況且内翰高情,不好違阻。

    賀内翰寫了柬貼,投與楊太師、高力士。

    二人拆開看了,冷笑道:“賀内翰受了李白金銀,卻寫封空書在我這裡讨白人情。

    到那日專記:如有李白名字卷子,不問好歹,即時批落。

    ”時值三月三日,大開南省,會天下才人,盡呈卷子。

     李白才思有餘,一筆揮就,第一個交卷。

    楊國忠見卷子上有李白名字,也不看文字,亂筆塗抹道:“這樣書生,隻好與我磨墨。

    ”高力士道:“磨墨也不中,隻好與我着襪脫靴。

    ”喝令将李白推搶出去。

    正是: 不願文章中天下,隻願文章中試官。

     李白被試官屈批卷子,怨氣沖天,回至内翰宅中,立誓:“久後吾若得志,定教楊國忠磨墨,高力士與我脫靴,方才滿願。

    ” 賀内翰勸白:“且休煩惱,權在舍下安歇,待三年再開試場,别換試官,必然登第。

    ”終日共李白飲酒賦詩。

    日往月來,不覺一載。

     忽一日,有番使赍國書到。

    朝廷差使命急宣賀内翰陪接番使,在館驿安下。

    次日,閤門舍人接得番使國書一道。

    玄宗敕宣翰林學士拆開番書,全然不識一字,拜伏金階,啟奏: “此書皆是鳥獸之迹,臣等學識淺短,不識一字。

    ”天子聞奏,将與南省試官楊國忠開讀。

    楊國忠開看,雙目如盲,亦不曉得。

    天子宣問滿朝文武,并無一人曉得,不知書上有何吉兇言語。

    龍顔大怒,喝罵朝臣:“枉有許多文武,并無一個飽學之士,與朕分憂。

    此書識不得,将何回答,發落番使?卻被番邦笑恥,欺侮南朝,必動幹戈,來侵邊界,如之奈何!敕限三日,若無人識此番書,一概停俸;六日無人,一概停職; 九日無人,一概問罪。

    别選賢良,共扶社稷。

    ”聖旨一出,諸官默默無言,再無一個敢奏。

    天子轉添煩惱。

     賀内翰朝散回家,将此事述于李白。

    白微微冷笑:“可惜我李某去年不曾及第為官,不得與天子分憂。

    ”賀内翰大驚道: “想必賢弟博學多能,辨識番書,下官當駕前保奏。

    ”次日,賀知章入朝,越班奏道:“臣啟陛下:臣家有一秀才,姓李名白,博學多能。

    要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