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
關燈
小
中
大
他回去。
伯牙沒奈何,微微舉手道:“賢友免禮罷。
”叫童子看坐。
童子取一張杌坐兒置于下席。
伯牙全無客禮,把嘴向樵夫一努道:“你且坐了。
”“你我”之稱,怠慢可知。
那樵夫亦不謙讓,俨然坐下。
伯牙見他不告而坐,微有嗔怪之意。
因此不問姓名,亦不呼手下人看茶。
默坐多時,怪而問之:“适才崖上聽琴的,就是你麼?”樵夫答言:“不敢。
”伯牙道:“我且問你,既來聽琴,必知琴之出處。
此琴何人所造?撫琴有甚好處?”正問之時,船頭來禀話,風色順了,月明如晝,可以開船。
伯牙吩咐且慢些。
樵夫道:“承大人下問。
小子若講話絮煩,恐耽誤順風行舟。
”伯牙笑道:“惟恐你不知琴理。
若講得有理,就不做官,亦非大事,何況行路之遲速乎!”樵夫道:“既如此,小子方敢僭談。
此琴乃伏羲氏所琢,見五星之精,飛墜梧桐,鳳凰來儀,鳳乃百鳥之王,非竹實不食,非梧桐不栖,非醴泉不飲。
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,奪造化之精氣,堪為雅樂,令人伐之。
其樹高三丈三尺,按三十三天之數,截為三段,分天、地、人三才。
取上一段叩之,其聲太清,以其過輕而廢之;取下一段叩之,其聲太濁,以其過重而廢之;取中一段叩之,其聲清濁相濟,輕重相兼。
送長流水中,浸七十二日,按七十二候之數。
取起陰幹,選良時吉日,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。
此乃瑤池之樂,故名‘瑤琴’。
長三尺六寸一分,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;前闊八寸,按八節;後闊四寸,按四時;厚二寸,按兩儀。
有金童頭、玉女腰、仙人背,龍池鳳沼,玉轸金徽。
那徽有十二,按十二月;又有一中徽,按閏月。
先是五條弦在上,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,内按五音宮商角徵羽。
堯、舜時操五弦琴,歌‘南風’詩,天下大治。
後因周文王被囚于羑裡,吊子伯邑考,添弦一根,清幽哀怨,謂之‘文弦’。
後武王伐纣,前歌後舞,添弦一根,激烈發揚,謂之‘武弦’。
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,後加二弦,稱為‘文武七弦琴’。
此琴有六忌、七不彈、八絕。
何為六忌? 一忌大寒,二忌大暑,三忌大風,四忌大雨,五忌迅雷,六忌大雪。
何為七不彈? 聞喪者不彈,奏樂不彈,事冗不彈,不淨身不彈,衣冠不整不彈,不焚香不彈,不遇知音者不彈。
何為八絕? 總之清奇幽雅,悲壯悠長。
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,嘯虎聞而不吼,哀猿聽而不啼。
乃雅樂之好處也。
” 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,猶恐是記問之學,又想道:“就是記問之學,也虧他了,我再試他一試。
”此時已不似在先“你我”之稱了。
又問道:“足下既知樂理,當時孔仲尼鼓琴于室中,顔回自外入,聞琴中有幽沉之聲,疑有貪殺之意。
怪而問之。
仲尼曰:‘吾适鼓琴,見貓方捕鼠,欲其得之,又恐其失之。
此貪殺之意,遂露于絲桐。
’始知聖門音樂之理,入于微妙。
假如下官撫琴,心中有所思念,足下能聞而知之否?” 樵夫道:“《毛詩》雲: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
’大人試撫弄一過,小子任心猜度。
若猜不着時,大人休得見罪。
”伯牙将斷弦重整,沉思半晌。
其意在于高山,撫琴一弄。
樵夫贊道: “美哉洋洋乎!大人之意,在高山也。
”伯牙不答。
又凝神一會,将琴再鼓。
其意在于流水。
樵夫又贊道:“美哉湯湯乎! 志在流水!” 隻兩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。
伯牙大驚,推琴而起,與子期施賓主之禮。
連呼:“失敬失敬!石中有美玉之藏。
若以衣貌取人,豈不誤了天下聖士!先生高名雅姓?”樵夫欠身而答: “小子姓鐘,名徽,賤字子期。
”伯牙拱手道:“是鐘子期先生。
” 子期轉問:“大人高姓,勞任何所?”伯牙道:“下官俞瑞,仕于晉朝,因修聘上國而來。
”子期道:“原來是伯牙大人。
”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,自己主席相陪。
命童子點茶,茶罷,又命童子取酒共酌。
伯牙道:“借此攀話,休嫌簡亵。
”子期稱“不敢”。
童子取過瑤琴,二人入席飲酒。
伯牙開言又問:“先生聲口是楚人了,但不知尊居何處?”子期道:“離此不遠,地名馬安山集賢村,便是荒居。
”伯牙點頭道:“好個集賢村!” 又問:“道藝何為?”子期道:“也就是打柴為生。
”伯牙微笑道:“子期先生,下官也不該僭言,似先生這等抱負,何不求取功名,立身于廊廟,垂名于竹帛?卻乃赍志林泉、混迹樵牧,與草木同朽,竊為先生不取也。
”子期道:“實不相瞞,舍間上有年邁二親,下無手足相輔。
采樵度日,以盡父母之餘年。
雖位為三公之尊,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。
”伯牙道:“如此大孝,一發難得。
”二人杯酒酬酢了一會,子期寵辱無驚。
伯牙愈加愛重,又問子期“青春多少?”子期道:“虛度二十有七。
”伯
伯牙沒奈何,微微舉手道:“賢友免禮罷。
”叫童子看坐。
童子取一張杌坐兒置于下席。
伯牙全無客禮,把嘴向樵夫一努道:“你且坐了。
”“你我”之稱,怠慢可知。
那樵夫亦不謙讓,俨然坐下。
伯牙見他不告而坐,微有嗔怪之意。
因此不問姓名,亦不呼手下人看茶。
默坐多時,怪而問之:“适才崖上聽琴的,就是你麼?”樵夫答言:“不敢。
”伯牙道:“我且問你,既來聽琴,必知琴之出處。
此琴何人所造?撫琴有甚好處?”正問之時,船頭來禀話,風色順了,月明如晝,可以開船。
伯牙吩咐且慢些。
樵夫道:“承大人下問。
小子若講話絮煩,恐耽誤順風行舟。
”伯牙笑道:“惟恐你不知琴理。
若講得有理,就不做官,亦非大事,何況行路之遲速乎!”樵夫道:“既如此,小子方敢僭談。
此琴乃伏羲氏所琢,見五星之精,飛墜梧桐,鳳凰來儀,鳳乃百鳥之王,非竹實不食,非梧桐不栖,非醴泉不飲。
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,奪造化之精氣,堪為雅樂,令人伐之。
其樹高三丈三尺,按三十三天之數,截為三段,分天、地、人三才。
取上一段叩之,其聲太清,以其過輕而廢之;取下一段叩之,其聲太濁,以其過重而廢之;取中一段叩之,其聲清濁相濟,輕重相兼。
送長流水中,浸七十二日,按七十二候之數。
取起陰幹,選良時吉日,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。
此乃瑤池之樂,故名‘瑤琴’。
長三尺六寸一分,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;前闊八寸,按八節;後闊四寸,按四時;厚二寸,按兩儀。
有金童頭、玉女腰、仙人背,龍池鳳沼,玉轸金徽。
那徽有十二,按十二月;又有一中徽,按閏月。
先是五條弦在上,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,内按五音宮商角徵羽。
堯、舜時操五弦琴,歌‘南風’詩,天下大治。
後因周文王被囚于羑裡,吊子伯邑考,添弦一根,清幽哀怨,謂之‘文弦’。
後武王伐纣,前歌後舞,添弦一根,激烈發揚,謂之‘武弦’。
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,後加二弦,稱為‘文武七弦琴’。
此琴有六忌、七不彈、八絕。
何為六忌? 一忌大寒,二忌大暑,三忌大風,四忌大雨,五忌迅雷,六忌大雪。
何為七不彈? 聞喪者不彈,奏樂不彈,事冗不彈,不淨身不彈,衣冠不整不彈,不焚香不彈,不遇知音者不彈。
何為八絕? 總之清奇幽雅,悲壯悠長。
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,嘯虎聞而不吼,哀猿聽而不啼。
乃雅樂之好處也。
” 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,猶恐是記問之學,又想道:“就是記問之學,也虧他了,我再試他一試。
”此時已不似在先“你我”之稱了。
又問道:“足下既知樂理,當時孔仲尼鼓琴于室中,顔回自外入,聞琴中有幽沉之聲,疑有貪殺之意。
怪而問之。
仲尼曰:‘吾适鼓琴,見貓方捕鼠,欲其得之,又恐其失之。
此貪殺之意,遂露于絲桐。
’始知聖門音樂之理,入于微妙。
假如下官撫琴,心中有所思念,足下能聞而知之否?” 樵夫道:“《毛詩》雲: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
’大人試撫弄一過,小子任心猜度。
若猜不着時,大人休得見罪。
”伯牙将斷弦重整,沉思半晌。
其意在于高山,撫琴一弄。
樵夫贊道: “美哉洋洋乎!大人之意,在高山也。
”伯牙不答。
又凝神一會,将琴再鼓。
其意在于流水。
樵夫又贊道:“美哉湯湯乎! 志在流水!” 隻兩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。
伯牙大驚,推琴而起,與子期施賓主之禮。
連呼:“失敬失敬!石中有美玉之藏。
若以衣貌取人,豈不誤了天下聖士!先生高名雅姓?”樵夫欠身而答: “小子姓鐘,名徽,賤字子期。
”伯牙拱手道:“是鐘子期先生。
” 子期轉問:“大人高姓,勞任何所?”伯牙道:“下官俞瑞,仕于晉朝,因修聘上國而來。
”子期道:“原來是伯牙大人。
”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,自己主席相陪。
命童子點茶,茶罷,又命童子取酒共酌。
伯牙道:“借此攀話,休嫌簡亵。
”子期稱“不敢”。
童子取過瑤琴,二人入席飲酒。
伯牙開言又問:“先生聲口是楚人了,但不知尊居何處?”子期道:“離此不遠,地名馬安山集賢村,便是荒居。
”伯牙點頭道:“好個集賢村!” 又問:“道藝何為?”子期道:“也就是打柴為生。
”伯牙微笑道:“子期先生,下官也不該僭言,似先生這等抱負,何不求取功名,立身于廊廟,垂名于竹帛?卻乃赍志林泉、混迹樵牧,與草木同朽,竊為先生不取也。
”子期道:“實不相瞞,舍間上有年邁二親,下無手足相輔。
采樵度日,以盡父母之餘年。
雖位為三公之尊,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。
”伯牙道:“如此大孝,一發難得。
”二人杯酒酬酢了一會,子期寵辱無驚。
伯牙愈加愛重,又問子期“青春多少?”子期道:“虛度二十有七。
”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