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卷 吹鳳箫女誘東牆

關燈
”如此往還數月,徐鏊口嘴不謹,好與人說。

    人疑心為妖怪,勸徐鏊不要親近。

    美人已知,說道:“癡奴妄言,世甯有妖怪如我者乎?”徐鏊有事他出,微有疾病,美人就來,于邸中坐在徐鏊身旁,時時會合如常,雖甚多人,人亦不覺也。

    常常對徐鏊道:“斷不可與人說,恐不為卿福。

    ” 當不得徐鏊隻管好說,傳聞開去,三三兩兩,漸至多人都來探觑,竟無虛日。

    美人不樂。

    徐鏊母親聞知此事,便與徐鏊定了一頭親,不日之間便要做親,以杜絕此事。

    徐鏊不敢違抗母親之意。

    美人遂怒道:“妾本與卿共圖百年之計,有益無損。

    郎既有外心,妾不敢赧顔相從。

    ”遂飄然而去,再不複來。

     徐鏊雖時時思念,竟如石沉海底一般。

    正是: 恩義既已斷,覆水豈能收。

     話說徐鏊自美人去後,至十一月十五夜,夢見四個鬼卒來喚,徐鏊跟着鬼卒走到蕭家巷土地祠。

    兩個鬼卒管着徐鏊,兩個鬼卒走入祠喚出土地。

    那土地方巾白袍,走将出來同行,道:“夫人召,不可怠慢。

    ”即出胥門,漸漸走到一個大第宅,牆裡外喬木參天,遮蔽天日;走過二重門,門上都是朱漆獸環、龍鳳金釘,俨似帝王之宮,數百人守門;進到堂下,堂高八九丈,兩邊階級數十重,丹墀有鶴、鹿數隻。

    彩繡朱碧,光彩炫耀。

    前番女侍遙見徐鏊,即忙奔入報道:“薄情郎來了。

    ” 堂内女人,有捧香的,調鹦鹉的,弄琵琶的,歌的舞的,不計其數,見徐鏊來,都口中怒罵。

    霎時間堂内環珮丁冬,香煙如雲,堂内遞相報道:“夫人來。

    ”土地牽徐鏊使跪在地下,簾中有大金地爐,中燒獸炭,美人擁爐而坐,自提火箸簇火,時時長歎道:“我曾道渠無福,今果不錯。

    ”頃刻間呼:“卷簾!” 美人見鏊,面紅發責道:“卿太負心,我怎生丁甯,卿全不信我言語。

    今日相見,有何顔面?”美人掩袂欷歔泣下道:“與卿本期始終,豈意棄我至此。

    ”兩旁侍女都道:“夫人不必自苦。

    這薄幸兒郎便當殺卻,何須再說。

    ”便叫鬼卒以大杖擊鏊。

     擊至八十,徐鏊大叫道:“夫人,吾誠負心,但蒙昔日夫人顧盼,情分不薄。

    彼洞箫猶在,何得無情如此!”美人因喚停杖,道:“本欲殺卿,感念昔日,今赦卿死。

    ”兩旁女侍大罵不止。

     徐鏊遂匍匐拜謝而出,土地仍舊送還,登橋失足而醒,兩股甚是疼痛,竟走不起。

    卧病五六日,複見美人來責道:“卿自負心,非關我事。

    ”連聲恨恨而去。

    美人去後,疼痛便消。

    後到胥門外尋蹤迹,絕無影響,竟不知是何等仙女。

    遂有《洞箫記》傳于世。

    有詩為證: 口是禍之門,舌是斬身刀。

     隻因多開口,赢得棒來敲。

     如今小子說西湖上也因一曲洞箫成就了一對好夫妻,不比那徐郎薄幸幹吃大棒,打得叫苦叫屈。

    話說宋高宗南渡以來,傳到理宗,那時西湖之上,無景不妙,若到燈節,更覺繁華,天街酒肆,羅列非常,三橋等處,客邸最盛,燈火箫鼓,日盛一歸。

    婦女羅绮如雲,都帶珠翠、鬧蛾、玉梅、雪柳、菩提葉、燈球、銷金合、蟬貂袖項,帕、衣都尚白,蓋燈月所宜也。

    又有邸第好事者,如清河張府、蔣禦藥家,開設雅戲、煙火,花邊水際,燈燭燦然。

    遊人士女縱觀,則相迎酌酒而去。

    貴家都以珍馐、金盤、钿含、簇釘相遺,名為“市食合兒”。

    夜闌燈罷,有小燈照路拾遺者,謂之“掃街”,往往拾得遺棄簪珥,可謂奢之極矣,亦東都遺風也。

     話說嘉熙丁酉年間,一人姓潘名用中,是閩中人,随父親來于臨安候差。

    到了臨安,走到六部橋,尋個客店歇下。

    宋時六部衙門都在于此,因謂之“六部橋”,即今之雲錦橋也。

     潘用中父親自去衙門參見理會正事,自不必說。

    那時正值元宵佳節,理宗皇帝廣放花燈,任民遊賞,于宣德門紮起鳌山燈數座,五色錦繡,四圍張挂。

    鳌山燈高數丈,人物精巧,機關轉動,就如活的一般,香煙燈花薰照天地,中以五色玉珊簇成“皇帝萬歲”四個大字。

    伶官奏樂,百戲呈巧。

    小黃門都巾裹翠蛾,宣放煙火百餘架,到三鼓盡始絕。

    其燈景之盛,殆無與比。

    潘用中夜間看燈而回,見景緻繁華,月色如銀一般明朗,他生平最愛的是吹箫一事,遂取出随身的那管箫來,嗚嗚咽咽,好不吹得好聽。

    一連吹了幾日,感動了一位知音的千金小姐。

    有詩為證: 誰家橫笛弄輕清,喚起離人枕上情。

     自是斷腸聽不得,非關吹出斷腸聲。

     你道這位千金小姐是誰?這小姐姓黃,小名杏春,自小聰明伶俐。

    幼讀書史,長于翰墨,若論針指女工,這也是等閑之事,不足為奇。

    那年隻得十七歲,未曾許聘誰家,系是宗室之親,從汴京扈駕而來,住于六部橋,人都稱為黃府。

    廣有家資,父親愛惜,如同掌上之珍、心頭之肉。

    十歲之時,曾請一位姓晏的老儒教讀,讀到十三歲,杏春詩詞歌賦落筆而成,不減曹大家、謝道韫之才。

    杏春小姐會得了文詞,便不出來讀書。

    一個兄弟,長成十歲,就請老晏儒的兒子晏仲舉在家教讀。

    真個無巧不成話,這杏春小姐也最喜的是那箫,是個女教師教成的。

    月明夜靜之時,悠悠揚揚吹将起來,真個有穿雲裂石之聲。

    因此小姐住的樓上就取名為“鳳箫樓”,雖然引不得鳳凰,卻引了個蕭史。

    那杏春小姐之樓,可可的與潘用中店樓相對,不過相隔數丈。

    小姐日常裡因與店樓相對,來往人繁雜,恐有窺觑之人,外觀不雅,把樓窗緊緊閉着,再也不開。

    數日來一連聽得店樓上箫聲悠雅,與庸俗人所吹不同,知是讀書之人。

    小姐往往夜靜吹箫以适意,今聞得對樓有箫聲,恐是勾引之人。

    卻不敢吹響,暗暗将箫放于朱唇之上,按着宮商律呂,一一與樓外箫聲相和而作,卻沒有一毫差錯之處。

    聲韻清幽,愈吹愈妙。

    杏春小姐一連聽了數夜,甚是可愛,暗暗的道:“這人吹的甚好,不知是何等讀書之人弄俊俏,明日不免瞧他一瞧何如。

    ”次日,梳妝已畢,便将樓窗輕輕推開一縫。

    那窗子卻是裡面雕花,外用木闆遮護,外面卻全瞧不見内裡。

    小姐略略推開一縫瞧時,見潘用中是個美少年,還未冠巾,不過十六七歲光景,與自己年歲相當,豐姿俊秀,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