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卷 郭挺之榜前認子

關燈
:“據賢契說來,則令堂當是米氏了。

    ” 郭梓聽了大驚道:“家母果系米氏,不知老師台何以得知?”李翰林道:“賢契既知令尊翁是廬州府生員,自然知其名字。

    ”郭梓道:“父名子不敢輕呼,但第三十三名的這位同年,貴姓尊名,以及郡縣,皆與家父相同,不知何故?”李翰林道:“你既知父親是廬州生員,前日舟過廬州,為何不一訪問?”郭梓道:“門生年幼,初出門,不識道途,又無人指引,又因家寒,資斧不裕,又恐誤了場期,故忙忙進京,未敢迂道。

    今蒙老師台提拔,僥幸及第,隻俟廷試一過即當請假至廬州訪求。

    ” 李翰林笑道:“賢契如今不消又去訪求了,本院還你一個父親罷,這三十三名的正是他。

    ”郭梓道:“家母說家父是生員,不曾說是舉人、進士。

    ”李翰林又笑道:“生員難道就中不得舉人、進士的麼?”郭喬此時已看得明明,聽得白白,知道确乎是他的兒子,滿心狂喜,忍不住走上前說道:“我兒,你不消疑惑了,你外祖父可叫做米天祿?外祖母可是範氏?你母親可是三月十五日生日?你住的地方可叫做種玉村?這還可以盜竊?你看你這當眉心的這一點黑痣,與我眉心這一點黑痣,可是假借得來的?你心下便明白了。

    ”郭梓忙擡頭一看,見郭喬眉心一點黑痣果與自家的相同,認真是實,方走上前一把扯着郭喬,拜伏于地道:“孩兒生身二十年,尚不知木本水源,真不肖而又不孝矣!”郭喬連忙扶起他來道:“汝父在詩書中埋塵一生,今方少展,在宗祀中不曾廣育,遂緻無後。

    今無意中得汝,又賴汝母賢能,教汝成名,以掩飾汝父之不孝,可謂有功于祖父,誠厚幸也。

    ”随又同郭梓拜謝李翰林道:“父子同出門牆,恩莫大矣。

    又蒙指點認識,德更加焉。

    雖效犬馬銜結,亦不能補報萬一。

    ”李翰林道:“父子暌離識認的多矣。

    若父子鄉會同科,相逢識認于金榜之下,則古今未之有也,大奇大奇,可賀可賀!”衆同年俱齊聲稱慶道:“果是稀有之事!”李翰林留飯,師生歡然,直飲得盡醉方散。

    郭梓遂不出城,竟随到父親的寓所來同宿。

    再細細問廣中之事,郭梓方一一說道:“外祖父母五六年前俱已相繼而亡。

    所有田産,為殡葬之計,已賣去許多,餘下者又無人耕種,取租有限。

    孩兒從師讀書之費者,皆賴母親日夜紡織以供。

    ”郭喬聽了,不覺涕淚交下道:“我郭喬真罪人也!臨别曾許重來,二十年竟無音問。

    家尚有餘,置之絕地,徒令汝母受苦,郭喬真罪人也!廷試一過,即當請告而歸,接汝母來同居,以酬他這一番貞守之情,教子之德。

    ”郭梓唯唯領命。

    到了廷試,郭喬止殿在二甲,選了部屬,郭梓倒殿了探花,職授編修,父子一時榮耀。

    在京住不多時,因記挂着要接米氏,郭喬就告假祭祖,郭梓就告假省母。

    命下了,父子遂一同還鄉,座師同年皆以為榮,俱來餞送,享極一時之盛。

    正是: 來時父子尚暌違,不道相逢衣錦歸。

     若使人生皆到此,山中草木有光輝。

     郭喬父子同至廬州,此時已有人報知武夫人。

    武夫人見丈夫中了進士,已喜不了。

    又見說廣東妾生的兒子又中了探花,又認了父親,一同回來,這喜也非常,忙使人報知母舅王衮。

    此時王衮因行取已在京做了六年禦史,告病還家,聞知此信,大喜不勝,連忙走來相會。

    郭喬到家,先領郭梓到家堂裡拜了祖宗,就到内庭,拜了嫡母。

    拜完了,然後同出前廳,自先拜了母舅,就叫郭梓拜見祖母舅。

    拜完,郭喬因對郭梓說道:“我娶你母親時,還是祖母舅為媒,替我行的聘禮。

    當時為此,實實在有意無意之間,誰知生出汝來,竟接了我郭氏一脈,真天意也!真快幸也!”武氏備出酒來,大家歡飲方散。

    到了次日,府、縣聞知郭喬中了進士,選了部郎,又見他兒子中了探花,盡來賀喜請酒。

    又是親朋來作賀,直鬧個不了。

    郭梓記挂着生母在家懸望,隻得辭了父親、嫡母回去。

    郭喬再三囑咐道:“外祖父母既已謝世,汝母獨立無依,必須要接來同居,受享幾年,聊以報他一番苦節。

    ”郭梓領命,晝夜兼行,趕到韶州,報知母親說:“父親已連科中了進士,在榜上看出姓名、籍貫,方才識認了父子,遂同告假歸到廬州,拜見了嫡母。

    父親與嫡母因前面的兒子死了,正憂無後,忽得孩兒承續了宗祧。

    但父親與嫡母俱感激母親不盡,再三吩咐孩兒叫迎請了母親去同享富貴,以報母親往前之苦。

    此乃骨肉團圓大喜之事,母親須要打點速去為妙。

    ”米氏聽見郭喬也中了進士,恰應他母親夢中神道:“貴人之妻,貴人之母”之言,不勝大喜。

    因對兒子說道:“你為母的,孤立于此,也是出于無奈,今既許歸宗,怎麼不去?”因将所有田産房屋盡付與一個至誠的鄉鄰,托他看守父母之冢,自家便輕身随兒子歸宗。

    此時府、縣見郭梓中了探花,盡來奉承,聞知起身歸宗,水路送舟船,旱路送車馬,赆儀程儀,絡繹不絕。

    故母子二人安安然不兩月就到了廬州。

    郭喬聞報,遂親自乘轎到舟中來迎接。

    見了米氏,早深深拜謝道:“夫人臨别時,雖說有孕,叫我定名,我名雖定了,還不深信。

    誰知夫人果然生子,果然苦守二十年,教子成名,續我郭氏戋戋之一脈。

    此恩此德,真雖殺身亦不能酬其萬一。

    隻好日日跪拜夫人,以明感激而已。

    ”米氏道:“賤妾一賣身之婢,得配君貴人,已榮于華衮。

    又受君之遺,生此貴子,其榮又為何如!至于守身教子,皆妾份内之事,又何勞何苦,而過蒙垂念!”郭喬聽了愈加感歎道:“二夫人既能力行,而又不伐,即古賢淑女亦皆不及,何況今人?我郭喬何幸,得遇夫人,真天緣也!”遂請米氏乘了大轎,自與兒子騎馬追随。

    到了門前,早有鼓樂大吹大擂,迎接入去。

    擡到廳前歇下,閑人就都回避了,早有侍妾掀起轎簾,請他出轎。

    早看見武夫人立在廳上接他。

    他走入廳來,看見武夫人,當廳就是一跪,說道:“賤妾米氏,禀拜見夫人。

    ”武夫人見他如此小心,也忙跪将下去,扶他道: “二夫人貴人之母也,如何過謙,快快請起。

    ”米氏道:“子雖不分嫡庶,妾卻不能無大小之分。

    還求大夫人台座,容賤妾拜見。

    ”武夫人道:“從來母以子貴,妾無子之人,焉敢稱尊!” 此時郭喬、郭梓俱已走到,見他二人遜讓不已,郭梓隻得跪在旁邊,扶定武夫人,讓米氏拜了兩拜,然後放開手,讓武夫人還了兩拜,方才請起。

    武夫人又叫家中大小仆婢俱來拜見二夫人。

    拜完後同入後堂,共飲骨肉團圓之酒。

    自此之後,彼此相敬相愛,一家和順。

    郭喬後來隻做了一任太守,便不願出任。

    郭梓直做到侍郎,先封贈了嫡母,後又封贈了生母方已,後人有詩贊之道: 施恩隻道濟他人,報應誰知到自身。

     秀色可餐前種玉,書香能續後生麟。

     不曾說破終疑幻,看得分明始認真。

     未産命名君莫笑,此中作合豈無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