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卷 合影樓奇緣留佳話
關燈
小
中
大
創舉;勿以小嫌介意,緻令大禮不成。
再訂。
” 管提舉看了前面幾句,還不介懷,直到末後一聯有“大禮”二字,就未免為禮法所拘,不好借端推托。
到了那一日,隻得過去會親。
走到的時節,屠觀察早已在座。
路公鋪下氈單,把二位親翁請在上首,自己立在下首,一同拜了四拜。
又把屠觀察請過一邊,自家對了提舉深深叩過四首,道:“起先四拜是會親,如今四拜是請罪。
從前以後,凡有不是之處,俱望老親翁海涵。
”管提舉道:“老親翁是個簡略的人,為何到了今日忽然多起禮數來?莫非因人而施,因小弟是個拘儒,故此也作拘儒之套麼?”路公道:“怎敢如此。
小弟自議親以來,負罪多端,擢發莫數。
隻求念‘至親’二字,多方原宥。
俗語道得好:兒子得罪父親,也不過是負荊而已。
何況兒女親家?小弟拜過之後,大事已完,老親翁要施責備也責備不成了。
”管提舉不解其意,還隻說是謙遜之詞。
隻見說過之後,階下兩班鼓樂一齊吹打起來,竟像轟雷震耳,莫說兩人對語約不聞聲,就是自己說話也聽不出一字。
正在喧鬧之際,又有許多侍妾擁了對半新人,早已步出畫堂,立在氈單之上,俯首躬身,隻等下拜。
管提舉定睛細看,隻見女兒一個立在左首,其餘都是外人,并不見自家的女婿,就對着女兒高聲大喊道:“你是何人,竟立在姑夫左首! 不惟禮數欠周,亦且渾亂不雅,還不快走開去!”他便喊叫得慌,并沒有一人聽見。
這一男二女低頭竟拜。
管提舉掉轉身來,正在回避,不想二位親翁走到,每人拉住一邊,不但不放他走,亦且不容回拜,竟像兩塊夾闆夾住身子的一般,端端正正受了一十二拜。
直到拜完之後,三位新人一齊走了進去,方才分付樂工住了吹打。
聽管提舉變色而道:“說小女拜堂,令郎為何不見?令婿與令愛與小弟并非至親,豈有受拜之禮!這番儀節,小弟不解,老親翁請道其故。
”路公道: “不瞞老親翁說,這位令姨侄,就是小弟的螟蛉,小弟的螟蛉,就是親翁的令婿,親翁的令婿,又是小弟的東床,他一身充了三役,所以方才行禮拜了三四一十二拜。
老親翁是個至明至聰的人,難道還懂不着?” 管提舉想了一會,再辨不清,又對路公道:“這些說話,小弟一字不解,纏來纏去,不得明白。
難道今日之來,不是會親,竟在這邊做夢不成?”路公道:“小柬上面已曾講過‘今為說夢主人’,就是為此。
要曉得‘說夢’二字原不是小弟創起,當初替他說親,蒙老親翁書台複,那個時節早已種下夢根了。
人生一夢耳,何必十分認真?勸你将錯就錯,完了這場春夢罷!”提舉聽了這些話,方才醒悟,就問他道: “老親翁是個正人,為何行此暧昧之事!就要做媒,也隻該明講,怎麼設定圈套,弄起我來?”路公道:“何嘗不來明講?老親翁并不回言,隻把兩句話兒示之以意,卻像要我說夢的一般,所以不複明言,隻得便宜行事。
若還自家弄巧,單騙令愛一位,使親翁做了愚人,這重罪案就逃不去了。
如今舍得自己,赢得他人,方才拜堂的進節,還把令愛立在左首,小女甘就下風,這樣公道拐子,折本媒人,世間沒有第二個。
求你把責人之念稍寬一分,全了忠恕之道罷。
” 提舉聽到此處,顔色稍和,想了一會,又問他道:“敝連襟舍了小女,怕沒有别處求親?老親翁除了此子,也另有高門納采。
為甚麼把二女配了一夫,定要陷人以不義?”路公道: “其中就裡,隻好付之不言。
若還根究起來,隻怕方才那四拜,老親翁該賠還小弟,倒要認起不是來。
”提舉聽到此處,又從新變起色來道:“小弟有何不是?快請說來!”路公道:“隻因府上的家範過于嚴謹,使男子婦人不得見面,所以郁出病來。
别樣的病,隻害得自己一個;不想令愛的尊恙,與時災疫症一般,一家過到一家,蔓延不已。
起先過與他,後來又過與小女,幾乎把三條性命斷送在一時。
小弟要救小女,隻得預先救他。
既要救他,又隻得先救令愛。
所以把三個病人合來住在一處,才好用藥調理,這就是聯姻締好的原故。
老親翁不問,也不好直說出來。
” 提舉聽了,一發驚詫不已,就把自家坐的交椅一步一步挪近前來,就着路公,好等他說明就理。
路公怕他不服,索性說個盡情,就把對影鐘情、不肯别就的始末,一原二故,訴說出來。
氣得他面如土色,不住的咒罵女兒。
路公道:“姻緣所在,非人力之所能為。
究竟令愛守貞,不肯失節,也還是家教使然。
如今業已成親,也算做既往不咎了,還要怪他做甚麼!”提舉道:“這等看來,都是小弟治家不嚴,以緻如此。
空講一生道學,不曾做得個完人,快取酒來,先罰我三杯,然後上席。
”路公道:“這也怪不得親翁。
從來的家法,隻能锢形,不能锢影。
這是兩個影子做出事來,與身體無涉,那裡防得許多?從今以後,也使治家的人知道這番公案,連影子也要提防,決沒有露形之事了。
”又對觀察道:“你兩個的是非曲直,畢竟要歸重一邊。
若還府上的家教,也與貴連襟一般,使令公郎有所畏憚,不敢胡行,這樁詫事就斷然沒有了。
究竟是你害他,非是他累你。
不可因令郎得了便宜,倒說風流的是,道學的不是,把是非曲直颠倒過來,使人喜風流而惡道學,壞先輩之典型。
取酒過來,罰你三巨斝,以服貴連襟之心,然後坐席。
”觀察道:“講得有理,受罰無辭。
”一連飲了三杯,就作揖賠個不是,方才就席飲酒,盡歡而散。
從此以後,兩家釋了芥蒂,相好如初。
過到後來,依舊把兩院并為一宅,就将兩座水閣做了金星,以貯兩位阿嬌,題曰“合影樓”,以成其志。
不但拆去牆垣,掘開泥土,等兩位佳人互相盼望,又架起一座飛橋,以便珍生之來往,使牛郎織女無天河銀漢之隔。
後來珍生聯登二榜,入了詞林,位到侍講之職。
這段逸事出在《胡氏筆談》,但系抄本,不曾刊版行世,所以見者甚少。
如今編做小說,還不能取信于人,隻說這一十二座亭台都是空中樓閣也。
再訂。
” 管提舉看了前面幾句,還不介懷,直到末後一聯有“大禮”二字,就未免為禮法所拘,不好借端推托。
到了那一日,隻得過去會親。
走到的時節,屠觀察早已在座。
路公鋪下氈單,把二位親翁請在上首,自己立在下首,一同拜了四拜。
又把屠觀察請過一邊,自家對了提舉深深叩過四首,道:“起先四拜是會親,如今四拜是請罪。
從前以後,凡有不是之處,俱望老親翁海涵。
”管提舉道:“老親翁是個簡略的人,為何到了今日忽然多起禮數來?莫非因人而施,因小弟是個拘儒,故此也作拘儒之套麼?”路公道:“怎敢如此。
小弟自議親以來,負罪多端,擢發莫數。
隻求念‘至親’二字,多方原宥。
俗語道得好:兒子得罪父親,也不過是負荊而已。
何況兒女親家?小弟拜過之後,大事已完,老親翁要施責備也責備不成了。
”管提舉不解其意,還隻說是謙遜之詞。
隻見說過之後,階下兩班鼓樂一齊吹打起來,竟像轟雷震耳,莫說兩人對語約不聞聲,就是自己說話也聽不出一字。
正在喧鬧之際,又有許多侍妾擁了對半新人,早已步出畫堂,立在氈單之上,俯首躬身,隻等下拜。
管提舉定睛細看,隻見女兒一個立在左首,其餘都是外人,并不見自家的女婿,就對着女兒高聲大喊道:“你是何人,竟立在姑夫左首! 不惟禮數欠周,亦且渾亂不雅,還不快走開去!”他便喊叫得慌,并沒有一人聽見。
這一男二女低頭竟拜。
管提舉掉轉身來,正在回避,不想二位親翁走到,每人拉住一邊,不但不放他走,亦且不容回拜,竟像兩塊夾闆夾住身子的一般,端端正正受了一十二拜。
直到拜完之後,三位新人一齊走了進去,方才分付樂工住了吹打。
聽管提舉變色而道:“說小女拜堂,令郎為何不見?令婿與令愛與小弟并非至親,豈有受拜之禮!這番儀節,小弟不解,老親翁請道其故。
”路公道: “不瞞老親翁說,這位令姨侄,就是小弟的螟蛉,小弟的螟蛉,就是親翁的令婿,親翁的令婿,又是小弟的東床,他一身充了三役,所以方才行禮拜了三四一十二拜。
老親翁是個至明至聰的人,難道還懂不着?” 管提舉想了一會,再辨不清,又對路公道:“這些說話,小弟一字不解,纏來纏去,不得明白。
難道今日之來,不是會親,竟在這邊做夢不成?”路公道:“小柬上面已曾講過‘今為說夢主人’,就是為此。
要曉得‘說夢’二字原不是小弟創起,當初替他說親,蒙老親翁書台複,那個時節早已種下夢根了。
人生一夢耳,何必十分認真?勸你将錯就錯,完了這場春夢罷!”提舉聽了這些話,方才醒悟,就問他道: “老親翁是個正人,為何行此暧昧之事!就要做媒,也隻該明講,怎麼設定圈套,弄起我來?”路公道:“何嘗不來明講?老親翁并不回言,隻把兩句話兒示之以意,卻像要我說夢的一般,所以不複明言,隻得便宜行事。
若還自家弄巧,單騙令愛一位,使親翁做了愚人,這重罪案就逃不去了。
如今舍得自己,赢得他人,方才拜堂的進節,還把令愛立在左首,小女甘就下風,這樣公道拐子,折本媒人,世間沒有第二個。
求你把責人之念稍寬一分,全了忠恕之道罷。
” 提舉聽到此處,顔色稍和,想了一會,又問他道:“敝連襟舍了小女,怕沒有别處求親?老親翁除了此子,也另有高門納采。
為甚麼把二女配了一夫,定要陷人以不義?”路公道: “其中就裡,隻好付之不言。
若還根究起來,隻怕方才那四拜,老親翁該賠還小弟,倒要認起不是來。
”提舉聽到此處,又從新變起色來道:“小弟有何不是?快請說來!”路公道:“隻因府上的家範過于嚴謹,使男子婦人不得見面,所以郁出病來。
别樣的病,隻害得自己一個;不想令愛的尊恙,與時災疫症一般,一家過到一家,蔓延不已。
起先過與他,後來又過與小女,幾乎把三條性命斷送在一時。
小弟要救小女,隻得預先救他。
既要救他,又隻得先救令愛。
所以把三個病人合來住在一處,才好用藥調理,這就是聯姻締好的原故。
老親翁不問,也不好直說出來。
” 提舉聽了,一發驚詫不已,就把自家坐的交椅一步一步挪近前來,就着路公,好等他說明就理。
路公怕他不服,索性說個盡情,就把對影鐘情、不肯别就的始末,一原二故,訴說出來。
氣得他面如土色,不住的咒罵女兒。
路公道:“姻緣所在,非人力之所能為。
究竟令愛守貞,不肯失節,也還是家教使然。
如今業已成親,也算做既往不咎了,還要怪他做甚麼!”提舉道:“這等看來,都是小弟治家不嚴,以緻如此。
空講一生道學,不曾做得個完人,快取酒來,先罰我三杯,然後上席。
”路公道:“這也怪不得親翁。
從來的家法,隻能锢形,不能锢影。
這是兩個影子做出事來,與身體無涉,那裡防得許多?從今以後,也使治家的人知道這番公案,連影子也要提防,決沒有露形之事了。
”又對觀察道:“你兩個的是非曲直,畢竟要歸重一邊。
若還府上的家教,也與貴連襟一般,使令公郎有所畏憚,不敢胡行,這樁詫事就斷然沒有了。
究竟是你害他,非是他累你。
不可因令郎得了便宜,倒說風流的是,道學的不是,把是非曲直颠倒過來,使人喜風流而惡道學,壞先輩之典型。
取酒過來,罰你三巨斝,以服貴連襟之心,然後坐席。
”觀察道:“講得有理,受罰無辭。
”一連飲了三杯,就作揖賠個不是,方才就席飲酒,盡歡而散。
從此以後,兩家釋了芥蒂,相好如初。
過到後來,依舊把兩院并為一宅,就将兩座水閣做了金星,以貯兩位阿嬌,題曰“合影樓”,以成其志。
不但拆去牆垣,掘開泥土,等兩位佳人互相盼望,又架起一座飛橋,以便珍生之來往,使牛郎織女無天河銀漢之隔。
後來珍生聯登二榜,入了詞林,位到侍講之職。
這段逸事出在《胡氏筆談》,但系抄本,不曾刊版行世,所以見者甚少。
如今編做小說,還不能取信于人,隻說這一十二座亭台都是空中樓閣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