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世明言 第三十九卷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

關燈
白發蘇堤老妪,不知生長何年。

    相随寶駕共南遷,往事能言舊汴。

    前度君王遊幸,一時詢舊凄然。

    魚羹妙制味猶鮮,雙手擎來奉獻。

     話說大宋乾道淳熙年間,孝宗皇帝登極,奉高宗為太上皇。

    那時金邦和好,四郊安靜,偃武修文,與民同樂。

    孝宗皇帝時常奉着太上乘龍舟來西湖玩賞。

    湖上做買賣的,一無所禁,所以小民多有乘着聖駕出遊,趕趁生意。

    隻賣酒的也不止百十家。

     且說有個酒家婆姓宋,排行第五,喚做宋五嫂。

    原是東京人氏,造得好鮮魚羹,京中最是有名的。

    建炎中随駕南渡,如今也僑寓蘇堤趕趁。

    一日太上遊湖,泊船蘇堤之下,聞得有東京人語音。

    遣内官召來,乃一年老婆婆。

    有老太監認得他是汴京樊樓下住的宋五嫂,善煮魚羹,奏知太上。

    太上題起舊事,凄然傷感,命制魚羹來獻。

    太上嘗之,果然鮮美,即賜金錢一百文。

    此事一時傳遍了臨安府,王孫公子,富家巨室,人人來買宋五嫂魚羹吃。

    那老妪因此遂成巨富。

    有詩為證:一碗魚羹值幾錢?舊京遺制動天顔。

     時人倍價來争市,半買君恩半買鮮。

     又一日,禦舟經過斷橋。

    太上舍舟閑步,看見一酒肆精雅,坐啟内設個素屏風,屏風上寫《風入松》詞一首,詞雲:一春常費買花錢,日日醉湖邊。

    玉骢慣識西湖路,驕嘶過、沽酒樓前。

    紅杏香中歌舞,綠楊影裡秋千。

    暖風十裡麗人天,花壓鬓雲偏。

    畫船載得春歸去,餘情付、湖水湖煙。

    明日重移殘酒,來尋陌上花钿。

     太上覽畢,再三稱賞,問酒保此詞何人所作。

    酒保答言:“此乃太學生于國寶醉中所題。

    ”太上笑道:“此詞雖然做得好,但末句‘重移殘酒’,不免帶寒酸之氣。

    ”因索筆就屏上改雲:“明日重扶殘醉。

    ”即日宣召于國寶見駕,欽賜翰林待诏。

    那酒家屏風上添了禦筆,遊人争來觀看,因而飲灑,其家亦緻大富。

    後人有詩,單道于國寶際遇太上之事,詩曰:素屏風上醉題詞,不道君王盼睐奇。

     若問姓名誰上達?酒家即是魏無知。

     又有詩贊那酒家雲: 禦筆親删墨未幹,滿城聞說盡争看。

     一般酒肆偏騰湧,始信皇家雨露寬。

     那時南宋承平之際,無意中受了朝廷恩澤的不知多少。

    同時又有文武全才,出名豪俠,不得際會風雲,被小人誣陷,激成大禍,後來做了一場沒撻煞的笑話,此乃命也,時也,運也。

    正是: 時來風送滕王閣,運退雷轟薦福碑。

     話說乾道年間,嚴州遂安縣有個富家,姓汪,名孚,字師中,曾登鄉薦,有财有勢,專一武斷鄉曲,把持官府,為一鄉之豪霸。

    因殺死人命,遇了對頭,将汪孚問配吉陽軍去。

     他又夤緣魏國公張浚,假以募兵報效為由,得脫罪籍回家,益治資産,複緻大富。

     他有個嫡親兄弟汪革,字信之,是個文武全才。

    從幼隻在哥哥身邊居住,因與哥哥汪孚酒中争論一句問绐-口氣隻身徑走出門,口裡說道:“不緻千金,誓不還鄉!”身邊隻帶得一把雨傘,并無财物,思想:“那裡去好?我聞得人說,淮慶一路有耕冶可業,甚好經營。

    且到彼地,再作道理。

    ”隻是沒有盤纏。

    心生一計:自小學得些槍棒拳法在身,那時抓縛衣袖,做個把勢模樣。

    逢着馬頭聚處,使幾路空拳,将這傘權為槍棒,撇個架子。

    一般有人喝采,赍發幾文錢,将就買些酒飯用度。

     不一日,渡了揚子江。

    一路相度地勢,直至安慶府。

    過了宿松,又行三十裡,地名麻地坡。

    看見荒山無數,隻有破古廟一所,絕無人居,山上都是炭材。

    汪革道:“此處若起個鐵冶,炭又方便,足可擅一方之利。

    ”于是将古廟為家,在外糾合無籍之徒,因山作炭,賣炭買鐵,就起個鐵冶。

    鑄成鐵器,出市發賣。

    所用之人,各有職掌,恩威并著,無不欽服。

     數年之間,發個大家事起來。

    遣人到嚴州取了妻子,來麻地居祝起造廳屋千間,極其壯麗。

    又占了本處酤坊,每歲得利若幹。

    又打聽望江縣有個天荒湖,方圓七十餘裡,其中多生魚蒲之類。

    汪革承佃為己業,湖内漁戶數百,皆服他使喚,每歲收他魚租,其家益富。

    獨霸麻地一鄉,鄉中有事,俱由他武斷。

    出則佩刀帶劍,騎從如雲,如貴官一般。

    四方窮民,歸之如市。

    解衣推食,人人願出死力。

    又将家财交結附近郡縣官吏,若與他相好的,酒杯來往;若與他作對的,便訪求他過失,輕則遣人讦訟,敗其聲名;重則私令亡命等于沿途劫害,無處蹤迹。

    以此人人懼怕,交歡恐後,分明是:郭解重生,朱家再出。

    氣壓鄉邦,名聞郡國。

     話分兩頭。

    卻說江淮宣撫使皇甫倜,為人寬厚,頗得士心。

    招緻四方豪傑,就中選骁勇的,厚其資糧,朝夕訓練,号為“忠義軍”。

    宰相湯思退忌其威名,要将此缺替與門生劉光祖。

    乃明令心腹禦史,劾奏皇甫倜糜費錢糧,招緻無賴兇徒,不戰不征,徒為他日地方之害。

    朝廷将皇甫倜革職,就用了劉光祖代之。

    那劉光祖為人又畏懦,又刻薄,專一阿奉宰相,乃悉反皇甫倜之所為,将忠義軍散遣歸田,不許占住地方生事。

    可惜皇甫倜幾年精力,訓練成軍,今日一朝而散。

    這些軍士,也有歸鄉的,也有結夥走綠林中道路的。

     就中單表二人,程彪、程虎,荊州人氏。

    弟兄兩個,都學得一身好武藝,被劉光祖一時驅逐,平日有的請受都花消了,無可存活,思想投奔誰好。

    猛然想起洪教頭洪恭,今住在太湖縣南門倉巷口,開個茶坊。

    他也曾做軍校,昔年相處得好,今日何不去奔他,共他商議資身之策。

    二人收拾行李,一徑來太湖縣尋取洪恭。

    洪恭恰好在茶坊中,相見了,各叙寒溫,二人道其來意。

    洪恭自思家中蝸窄,難以相容。

    當晚殺雞為黍,管待二人,送在近處庵院歇了一晚。

     次日,洪恭又請二人到家中早飯,取出一封書信,說道:“多承二位遠來,本當留住幾時,争奈家貧待慢。

    今指引到一個去處,管取情投意合,有個小小富貴。

    ”二人謝别而行,将書劄看時,上面寫道:“此書送至宿松縣麻地坡汪信之十二爺開拆”。

    二人依言來到麻地坡,見了汪革,将洪恭書劄呈上。

     汪革拆開看時,上寫道: 侍生洪恭再拜,字達信之十二爺閣下:自别台顔,時切想念。

    茲有程彪、程虎兄弟,武藝超群,向隸籍忠義軍。

    今為新統帥散遣不用,特奉薦至府,乞留為館賓,令郎必得其資益。

    外敝縣有湖蕩數處,頗有出産,閣下屢約來看,何遲遲耶?專候撥冗一臨。

    若得之,亦美業也。

     汪革看畢大喜,即喚兒子汪世雄出來相見。

    置酒款待,打掃房屋安歇。

    自此程彪、程虎住在汪家,朝夕與汪世雄演習弓馬,點撥槍棒。

     不覺三月有餘,汪革有事欲往臨安府去。

    二程聞汪革出門,便欲相别。

    汪革問道:“二兄今往何處?”二程答道:“還到太湖會洪教頭則個。

    ”汪革寫下一封回書,寄與洪恭,正欲赍發二程起身,隻見汪世雄走來,向父親說道:“槍棒還未精熟,欲再留二程過幾時,講些陣法。

    ”汪革依了兒子言語,向二程說道:“小兒領教未全,且屈寬住一兩個月,待不才回家奉送。

    ”二程見汪革苦留,隻得住了。

     卻說汪革到了臨安府,幹事已畢。

    朝中訛傳金虜敗盟,诏議戰守之策。

    汪革投匦上書,極言向來和議之非。

    且雲:“國家雖安,忘戰必危。

    江淮乃東南重地,散遣忠義軍,最為非策。

    ”末又雲:“臣雖不之,願倡率兩淮忠勇,為國家前驅,恢複中原,以報積世之仇,方表微臣之志。

    ”天子覽奏,下樞密院會議。

    這樞密院官都是怕事的,隻曉得臨渴掘井,那會得未焚徙薪?況且布衣上書,誰肯破格薦引?又未知金鞑子真個殺來也不,且不覆奏,隻将溫言好語,款留汪革在本府候用。

    汪革因此逗留臨安,急切未回。

    正是: 将相無人國内虛,布衣有志枉嗟籲。

     黃金散盡貂裘敝,悔向鹹陽去上書。

     話分兩頭,再說程彪、程虎二人住在汪家,将及一載,胸中本事傾倒得授與汪世雄,指望他重重相謝。

    那汪世雄也情願厚贈,奈因父親汪革,一去不回。

    二程等得不耐煩,堅執要行。

    汪世雄苦苦相留了幾遍,到後來,畢竟留不住了。

    一時手中又值空乏,打并得五十兩銀子,分送與二人,每人二十五兩,衣服一套,置酒作别。

    席上汪世雄說道:“重承二位高賢屈留賜教,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