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世明言 第三十七卷 梁武帝累修成佛

關燈
香雨琪園百尺梯,不知窗外曉莺啼。

     覺來悟定胡麻熟,十二峰前月未西。

     這詩為齊明帝朝盱眙縣光化寺一個修行的,姓範,法名普能而作。

    這普能,前世原是一條白頸曲蟮,生在千佛寺大通禅師關房前天井裡面。

    那大通禅師坐關時刻,隻誦《法華經》。

    這曲蟮偏有靈性,聞誦經便舒頭而聽。

    那禅師誦經三載,這曲蟮也聽經三載。

    忽一日,那禅師關期完滿出來,修齋禮佛。

    偶見關房前草深數尺,久不芟除,乃喚小沙彌将鋤去草。

     小沙彌把庭中的草去盡了,到牆角邊,這一鋤去得力大,入土數寸。

    卻不知曲蟮正在其下,揮為兩段。

    小沙彌叫聲:“阿彌陀佛!今日傷了一命,罪過,罪過!”掘些土來埋了曲蟮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這曲蟮得了聽經之力,便讨得人身,生于範家。

    長大時,父母雙亡,舍身于光化寺中,在空谷禅師座下,做一個火工道人。

    其人老實,居香積廚下,煮茶做飯,殷勤伏事長老。

    便是衆僧,也不分彼此,一體相待。

    普能雖不識字,卻也硬記得些經典。

    隻有《法華經》一部,背誦如流。

    晨昏早晚,一有閑空之時,着實念誦修行。

    在寺三十餘年,聞得千佛寺大通禅師坐化去了,去得甚是脫灑,動了個念頭,來對長老說:“範道在寺多年,一世奉齋,并不敢有一毫貪欲,也不敢狼藉天物。

    今日拜辭長老回首,煩乞長老慈悲,求個安身去處。

    ” 說了下拜跪着。

    長老道:“你起來,我與你說。

    你雖是空門修行,還不曉得靈覺門戶。

    你如今回首去,隻從這條寂靜路上去,不可落在富貴套子裡。

    差了念頭,求個輪回也不可得。

    ” 範道受記了,相辭長老,自來香積廚下沐浴,穿些潔淨衣服,禮拜諸佛天地父母,又與衆僧作别,進到龛子裡,盤膝坐了,便閉着雙眼去了。

     衆僧都與他念經,叫工人打這龛子到空地上,正要去請長老下火。

    隻聽得殿上撞起鐘來,長老忙使人來說道:“不要下火。

    ”長老随即也擡乘轎子,來到龛子前。

    叫人開了龛子門,隻見範道又醒轉來了,依先開了眼,隻立不起來,合掌向長老說:“适才弟子到一個好去處,進在紅錦帳中,且是安穩。

     又聽得鐘鳴起來,有個金身羅漢,把弟子一推,跌在一個大白蓮池裡。

    吃這一驚就醒轉來,不知有何法旨?”長老說道:“因你念頭差了,故投落在物類。

    我特地喚醒你來,再去投胎。

    ” 又與衆僧說:“山門外銀杏樹下掘開那青石來看。

    ”衆僧都來到樹下,掘起那青石來看,隻見一條小火赤鍊蛇,才生出來的,死在那裡。

    衆僧見了,都驚異不已,來回覆長老,說果有此事。

    長老叫上首徒弟,與範道說:“安淨堅守,不要妄念,去投個好去處。

    輪回轉世,位列侯王帝主,修行不怠,方登極樂世界。

    ”範道受記了,-鷗吒叩哪钌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便合了眼。

    衆僧來請長老下火。

    長老穿上如來法衣,一乘轎子,擡到範道龛子前,分付範道如何?偈曰:範道範道,每日廚竈。

    火裡金蓮,颠颠倒倒。

     長老念畢了偈,就叫人下火,隻見括括雜雜的著将起來。

     衆僧念聲佛,隻見龛子頂上一道青煙:從火裡卷将出來,約有數十丈高,盤旋回繞,竟往東邊一個所在去了。

     說這盱眙縣東,有個樂安村,村中有個大财主,姓黃名岐,家資殷富,不用大秤小鬥,不違例克剝人财,坑人陷人,廣行方便,普積陰功。

    其妻孟氏,身懷六甲,正要分娩。

    範道乘着長老指示,這道靈光竟投到孟氏懷中。

    這裡範道圓寂,那裡孟氏就生下這個孩兒來。

    說這孩兒相貌端然,骨格秀拔。

     黃員外四十餘歲無子,生得這個孩兒,就如得了若幹珍寶一般,舉家歡喜。

    好卻十分好了,隻是一件,這孩兒生下來,晝夜啼哭,侞也不肯吃。

    夫妻二人憂惶,求神祈佛,全然不驗。

     家中有個李主管對員外說道:“小官人啼哭不已,或有些緣故,不可知得。

    離此間二十裡,山裡有個光化寺,寺裡空谷長老,能知過去未來,見在活佛。

    員外何不去拜求他,必然有個道理。

    ” 黃員外聽說,連忙備盒禮信香,起身往光化寺來。

    其寺如何?詩雲:山寺鐘鳴出谷西,溪陰流水帶煙齊。

     野花滿地閑來往,多少遊人過石堤。

     進到方丈裡,空谷禅師迎接着,黃員外慌忙下拜說:“新生小孩兒,晝夜啼哭,不肯吃侞,危在須臾。

    煩望吾師慈悲,沒世不忘。

    ”長老知是範道要求長老受記,故此晝夜啼哭,長老不說出這緣故來。

    長老對黃員外說道:“我須親自去看他,自然無事。

    ”就留黃員外在方丈裡吃了素齋,與黃員外一同乘轎,連夜來到黃員外家裡。

    請長老在廳上坐了,長老叫抱出令郎來。

    黃員外自抱出來,長老把手摸着這小兒的頭,在着小兒的耳朵,輕輕的說幾句,衆人都不聽得。

    長老又把手來摸着這小兒的頭,說道:“無災無難,利益雙親,道源不替。

    ”隻見這小兒便不哭了。

    衆人驚異,說道:“何曾見這樣異事,真是活佛超度!”黃員外說:“待周歲送到上刹,寄名出家。

    ”長老說:“最好。

    ”就與黃員外别了,自回寺裡來。

    黃員外幸得小兒無事,一家愛惜撫養。

     光陰撚指,不覺又是周歲。

    黃員外說:“我曾許小兒寄名出家。

    ”就安排盒子表禮,叫養娘抱了孩兒,兩乘轎子,擡往寺裡。

    來到方丈内,請見長老拜謝,送了禮物。

    長老與小兒取個法名,叫做黃複仁,送出一件小法衣、僧帽,與複仁穿戴,吃些素齋,黃員外仍與小兒自回家去。

    來來往往,複仁不覺又是六歲。

    員外請個塾師教他讀書。

    這複仁終是有根腳的,聰明伶俐,一村人都曉得他是光化寺裡範道化身來的,日後必然富貴。

     這縣裡有個童太尉,見複仁聰明俊秀,又見黃家數百萬錢财。

    有個女兒,與複仁同年,使媒人來說,要把女兒許聘與複仁。

    黃員外初時也不肯定這太尉的女兒,被童太尉再三強不過,隻得下三百個盒子,二百兩金首飾,一千兩銀子,若幹段匹色絲定了。

    也是一緣一會,說這女子聰明過人,不曾上學讀書,便識得字,又喜誦諸般經卷。

    為何能得如此?他卻是摩诃迦葉祖師身邊一個女侍,降生下來了道緣的。

    初時男女兩個幼小,不理人事。

    到十五六歲,年紀漸長,兩個一心隻要出家修行,各不願嫁娶。

    黃員外因複仁年長,選日子要做親。

    童小姐聽得黃家有了日子,要成親,心中慌亂,忙寫一封書,使養娘送上太太。

    書雲:切惟《詩》重《梅》,禮端合卺。

    奈世情一,法律難齊。

    紫玉志向禅門,不樂唱随之偶;心懸覺岸,甯思伉俪之偕。

    一慮百空,萬緣俱盡,禅燈一點,何須花燭之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