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知微卷五
關燈
小
中
大
趙元昊。
” 齊神武 齊神武自洛陽還,傾産結客。
親友怪問之,答曰:“吾至洛陽,宿衛羽林相率焚領軍張彜宅,朝廷懼亂而不問。
為政若此,事可知也。
财物豈可常守那!”自是有澄清天下之志。
(評注:莽殺子滅後家,而三綱絕;魏不治宿衛羽林之亂,而五刑隳。
退則為梅福之挂冠浮海,進則為神武之散财結客。
) 【譯文】 高歡是東魏丞相,他審時度勢,獨攬朝政,培養起強大的政治勢力,其子廢東魏而建立了北齊政權,高歡也被後代尊為北齊神武帝。
他早年就有大志。
公元519年,他還未入仕途,一次,他從洛陽回到家裡,拿出全部家産來交結賓客。
親友們感到奇怪,就去問他,他回答說:“我到洛陽,看到宿衛羽林軍士相繼焚燒領軍張彜的房舍。
朝廷害怕他們作亂而不加過問。
國家的政治已到了這般地步,其前途也就可以知道了。
财物豈是可以常守的嗎?”從此後,他産生了澄清天下的大志。
任文公 王莽居攝,巴郡任文公善占,知大亂将作,乃課家人負物百斤,環舍疾走,日數十回。
人莫知其故。
後四方兵起,逃亡鮮脫者,唯文公大小負糧捷步,悉得免。
(評注:張◇教蔡家兒學走,本此。
) ◇——用角替換興字的八。
【譯文】 西漢未年,王莽攝攬朝政,巴郡的任文公善于占蔔術,知道天下将要大亂,于是,他按照一定的标準,督促家人們背負百斤重的東西,環繞自家的房舍急速奔跑,每天都要跑上幾十次。
人們都不知這是為了什麼。
後來,兵蜂四起,天下大亂,外出避難的人很少有逃脫的,隻有任文公家無論大人小孩兒都能背着糧食而快速奔跑,才都幸免于難。
東院主者 唐未,岐、梁争長,東院主者知其将亂,日以菽粟作粉,為土塹,附而墁之,增其屋木,一院笑以為狂。
亂既作,食盡樵絕,民所窖藏為李氏所奪,皆餓死,主沃粟為糜,毀木為薪,以免。
【譯文】 唐朝未年,岐王李茂貞和梁王朱溫互相争鬥,人稱“岐、梁争長。
”當時,皇帝行宮的東院,有一個負責管理、維修的人知道天下将要大亂,就整天把豆子、谷子等糧食磨成粉,挖出土溝埋在裡面,再在上面塗抹以掩蓋,并在上面蓋上房屋,而且增加很多房屋的木料,滿院的人都譏笑他,以為他發瘋癫了。
等到大亂到來以後,糧食盡,木柴絕,百姓們連藏在地窖裡的東西也被岐王李茂貞奪走,許許多多的人都被餓死了。
這時,東院主者扒掉房屋上的木料劈成木柴,挖開土溝拿出糧食,拌上水熬成粥,使不少人得以幸免。
第五輪魏相 諸馬既得罪,窦氏益貴盛,皇後兄憲、弟笃喜交通賓客。
第五輪上疏曰:“憲椒房之親,典司禁兵,出入省闼,驕佚所自生也。
議者以貴戚廢锢,當複以貴戚浣濯之,猶解醒當以酒也。
願陛下防其未萌,令憲永保福祿。
”憲果以驕縱敗。
(評注:永元(和帝年号。
)初,何敞上封事,亦言及此,但在奪沁水公主田園及殺都鄉侯暢之後,跋扈已著,未若輪疏之先見也。
)魏相因平恩侯許伯奏封事,言“《春秋》譏世卿,惡宋三世為大夫,及魯季孫之專權,皆危亂國家。
自後元以來,祿去王室,政由-宰。
今霍光死,子複為大将軍,兄子秉樞機,昆弟、諸婿據權勢、任兵官,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,或夜诏門出入,驕奢放縱,恐寝不制。
宜有以損奪其權,破散陰謀,固萬世之基,全功臣之世。
”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,署其一曰“副封”,領尚書者先發副封,所言不善,屏去不奏。
魏相複因許伯白去副封,以防壅蔽,宣帝善之,诏相給事中,皆從其議,霍氏殺許後之謀始得上聞。
乃罷其三侯,令就第,親屬皆出補吏。
(評注:茂陵徐福“曲突徙薪”之謀,魏相已用之早矣。
《隽不疑傳》雲:大将軍光欲以女妻之,不疑固辭不敢當,久之病免。
《劉德傳》雲:大将軍欲以女妻之,德不敢取,畏盛滿也,後免為庶人,屏居田間。
霍光皆欲以女歸二公而二公不受,當炙手炎炎之際,乃能避遠權勢,甘心擯棄,非有高識,孰能及此!觀範明友之禍,益信二公之見為不可及。
) 【譯文】 東漢章帝時,馬太後的幾個兄弟先被封為列侯,後以“奢侈逾僭,濁亂聖化”的罪名罷免。
之後,窦太後的家族充滿朝廷,其權勢貴盛一時。
窦太後之兄窦憲、弟窦笃都喜歡交結賓客。
司空第五輪(複姓第五,名輪)對此上疏說:“窦憲是朝廷的外戚,又掌管朝廷的禁軍,可以自由地出入各個官署街門,驕奢滢逸的惡習是相當容易産生的。
外邊的人都議論說,當年馬氏貴戚是因奢侈逾僭而廢锢的,現在也應當用窦氏貴戚的奢侈逾僭來洗涮以往,就象要解除醉酒清醒後那種不舒适的感覺還需再用些酒一樣。
願陛下能夠對他們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加以防範,使窦憲能夠永保福祿。
” 以後,窦憲果然以驕縱不法而受到懲罰。
西漢後期,宣帝立平恩侯許伯之女為皇後,後遭到大将軍霍光夫人的嫉妒,被其毒殺,而且這件事還未被宣帝知道。
為此,禦史大夫魏相借平恩侯許伯之事,用皂囊封緘,向宣帝呈進了一封密信。
信中說,“《春秋》這部書是指責一個家族世代承襲卿大夫這種非禮現象的,它讨厭宋國的襄公、成公、昭公三世都娶大夫之女,因禮不臣妻之父母,所以去掉了大夫之名,緻使公族以弱,妃黨益強。
也厭惡魯國季孫氏世專魯政,認為這些都是危亂國家的。
漢朝自後元以來,霍光執政,任命官員的權力開始從皇帝手中離開,一切國家大事均由這個執政的大将軍決定,現在霍光雖死,可其子仍為大将軍,其兄子掌握着尚書省這個朝廷行政的中樞,其昆弟、諸婿也都把據權勢、握有兵權,霍光夫人顯及幾個女兒都可以恣意出入皇後所居的長信宮,有時候夜裡還以朝廷招令的名義為其開門出入。
這樣的驕奢放縱,恐怕就漸漸地難以控制了。
應當使他們喪失一些權勢,破散他們的陰謀,才是朝廷萬世的基礎,才能保全功臣爵祿的世代相襲。
” 根據過去的做法,凡是進上密信的,都要寫成二封,在其中一封上署明“副封”,兼任上遞書信的先發副封,如果所言不善,就屏去不給上奏。
魏相又因為許伯而專門告訴這些人要去掉副封,以防止密信被他們阻塞或隐藏。
宣帝看過密信後十分稱贊,分别下诏給能夠參預内朝之議的大臣知道,一切都按照魏相所說的辦理,這樣,霍氏讓人毒殺許皇後這件事才被宣帝知道。
于是,罷免了霍氏家族中霍光之子、霍光兄霍去病的兩個孫子的侯爵爵位,令他們回家閑居,霍家别的親屬也都出朝廷到郡縣去做官了。
馬援二條 建武中,諸王皆在京師,竟修名譽,招遊士。
馬援謂呂種曰:“國家諸子并壯,而舊防未立,若多通賓客,則大獄起矣。
卿曹戒慎之!”後果有告諸王賓客生亂,帝诏捕賓客,更相牽引,死者以數千。
種亦與禍,歎曰:“馬将軍神人也!” 援又嘗謂梁松、窦固曰:“凡人為貴,當可使賤,如卿等當不可複賤,居高堅自持,勉思鄙言。
”松後果以貴滿緻災,固亦幾不免。
【譯文】 東漢建武年間,諸王子都居住在京師,他們竟相在士大夫中培植樹立自己的聲譽,并招攬許多四方遊士。
伏波将軍馬援為此告訴自己的司馬呂種說道:“國家的各個王子現在都已長大成人,而以往諸如諸王子不得常住京師、不許交結賓客等法規制度未能存在并執行。
如果他們再這樣的多結賓客,則要有大批的人坐監牢了。
你們千萬要相互告誡呀!”後來果然發生了有人上告諸王賓客生亂的事情,光武帝诏令搜捕諸王賓客,又相互牽連的越來越多,為此而死的人數以千計。
呂種也被牽連在其中而蒙受了災難,他感歎他說:“馬将軍真是神人!” 馬援又曾經告訴光武帝的兩個女婿梁松、窦固說:“一般的平凡人得到富貴,應當可以重回到貧賤的生活中去,而你們當不可重蹈貧踐,居高位的人要有堅強的自控能力,請你們好好地思考一下我這粗淺的言論吧。
”梁松以後果然因為自滿于地位顯貴,犯诽謗罪而死于獄中,窦固也受兄牽連而幾乎不能幸免。
申屠蟠 申屠蟠生于漢未,時遊士汝南範滂等非讦朝政,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。
大學生争慕其風,以為文學将興、處士複用,蟠獨歎曰:“昔戰國之世,處士橫議,列國之王至為擁替先驅,卒有坑儒燒書之禍,今之謂矣!”乃絕迹于梁腸山之間,因樹為屋,自同傭人。
居二年,滂等果罹黨锢,或死或刑,唯蟠超然免于疑論。
(評注:物貴極征賤、賤極征貴,凡事皆然。
至于極重而不可複加,則其勢必反趨于輕。
居局内者常留不盡可加之地,則伸縮在我,此持世之善術也。
) 【譯文】 申屠蟠是一個博貫五經、名重士林的飽學之士,他生在東漢末年。
當時,汝南範滂等名士都橫議朝政,抨擊宦官專權,自公卿大夫以下的許多達官貴人都紛紛折節下文,對他們禮以上賓。
太學生們也争慕其風,以為孔孟儒學将要興起,平民身份的儒士也會重新任用。
隻有申屠蟠獨自歎息道:“過去戰國的時候,平民參與政治,非貴族的‘士’可橫議朝政是非,列國之王,甚至親自灑掃道路以迎接他們,終于在後來有了坑儒燒書之禍,現在的所謂也是一樣啊!”于是他絕迹于梁場山之間,用樹為柱棟,蓋成房屋居住,将自己扮成了一個平庸之人。
居住二年之後,範滂等人果然遭遇到了黨锢之禍,或者被殺,或者受刑,唯有申屠蟠超然免于疑為範滂黨人之罪。
張翰等 齊王◇專政,顧榮、張翰皆慮及禍。
翰因秋風起,思菰菜、莼羹、鲈魚脍,歎曰:“人生貴适志耳,富貴何為!”即日引去。
(邊批:有托而逃,不顯其,高甚。
)榮故酣飲,不省府事,以廢職徒為中書侍郎。
穎川處士庚衮聞!”期年不朝,歎曰:“晉室卑矣,禍亂将興!”帥妻子逃林慮山中。
◇——用兒替換同的一。
【譯文】 西晉時齊王司馬◇專政,顧榮、張翰等名士都怕遭到災禍。
張翰因為看見秋風起,想起了家鄉的旅菰莼羹鲈魚脍,感慨地說:“人生貴在舒心适意而已,富貴有何用!”當天就辭職回鄉了。
顧榮故意整天酗酒,不處理府中政事。
因為荒廢職守,被貶為中書侍郎。
穎川的隐士庚衮聽說齊王司馬一年中都沒有朝見過皇帝,便歎息他說:“晉王室衰敗了,禍亂就要發生了!”于是帶領妻子兒女躲進了河南林慮山中。
穆生 楚元王初敬禮申公等。
穆生不嗜酒,元王每置酒,常為穆生設醴。
及王戊即位,常設,後忘設焉。
穆生退曰:“可以逝矣!醴酒不設,王之意怠,不去,楚人将鉗我于市!”稱疾卧。
申公、白生強起之,曰:“獨不念先王之德與?今王一旦失小禮,何足至此!”穆生曰:“《易》稱‘知幾其神。
幾者,動之微,吉兇之先見者也。
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。
’先王所以禮吾三人者,為道存也。
今而忽之,是忘道也。
忘道之人,胡可與久處?(邊批:擇交要決。
)吾豈為區區之禮哉!”遂謝病去,申公、白生獨留。
王戊稍滢暴,二十年,為薄太後服,私奸,削東海、薛郡,乃與吳通謀。
二人谏不聽,胥靡之,衣之赭衣,舂于市。
【譯文】 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之弟,他少時非常敬重申公、穆生、白生等人,對他們也很禮貌周到。
穆生不喝酒,劉交每次設置酒宴時,都常常為穆生另外準備味淡的甜酒。
等到楚元王的兒子楚王劉戊即位之後,開始還仍然設甜酒,以後就漸漸忘記準備了。
穆生因此返了回去,說:“可以離開這裡了!甜酒不再準備,說明楚王已經有怠慢的意思,再不離開這裡,楚國人将要對我象犯人一樣鐵具鉗頸遊于市了啊!”回去就佯稱有病卧床不起。
申公和白生知道後,硬把穆生拉了起來,說:“你難道就不念及楚元王對我們的恩德嗎?現在的楚王僅僅在一些小事上有所失禮,你為何值得這樣!”穆生說道:“《易經》稱‘知幾其神’。
幾,是指事物細微的變動,也是指吉兇禍福的預兆。
君子能夠見幾而作,不會隻去等待事情的結果。
楚元王之所以周到地禮待我們三人,是為了存道,現在的楚王忽視了我們,是忘道。
對忘道之人,怎麼可以與之久
” 齊神武 齊神武自洛陽還,傾産結客。
親友怪問之,答曰:“吾至洛陽,宿衛羽林相率焚領軍張彜宅,朝廷懼亂而不問。
為政若此,事可知也。
财物豈可常守那!”自是有澄清天下之志。
(評注:莽殺子滅後家,而三綱絕;魏不治宿衛羽林之亂,而五刑隳。
退則為梅福之挂冠浮海,進則為神武之散财結客。
) 【譯文】 高歡是東魏丞相,他審時度勢,獨攬朝政,培養起強大的政治勢力,其子廢東魏而建立了北齊政權,高歡也被後代尊為北齊神武帝。
他早年就有大志。
公元519年,他還未入仕途,一次,他從洛陽回到家裡,拿出全部家産來交結賓客。
親友們感到奇怪,就去問他,他回答說:“我到洛陽,看到宿衛羽林軍士相繼焚燒領軍張彜的房舍。
朝廷害怕他們作亂而不加過問。
國家的政治已到了這般地步,其前途也就可以知道了。
财物豈是可以常守的嗎?”從此後,他産生了澄清天下的大志。
任文公 王莽居攝,巴郡任文公善占,知大亂将作,乃課家人負物百斤,環舍疾走,日數十回。
人莫知其故。
後四方兵起,逃亡鮮脫者,唯文公大小負糧捷步,悉得免。
(評注:張◇教蔡家兒學走,本此。
) ◇——用角替換興字的八。
【譯文】 西漢未年,王莽攝攬朝政,巴郡的任文公善于占蔔術,知道天下将要大亂,于是,他按照一定的标準,督促家人們背負百斤重的東西,環繞自家的房舍急速奔跑,每天都要跑上幾十次。
人們都不知這是為了什麼。
後來,兵蜂四起,天下大亂,外出避難的人很少有逃脫的,隻有任文公家無論大人小孩兒都能背着糧食而快速奔跑,才都幸免于難。
東院主者 唐未,岐、梁争長,東院主者知其将亂,日以菽粟作粉,為土塹,附而墁之,增其屋木,一院笑以為狂。
亂既作,食盡樵絕,民所窖藏為李氏所奪,皆餓死,主沃粟為糜,毀木為薪,以免。
【譯文】 唐朝未年,岐王李茂貞和梁王朱溫互相争鬥,人稱“岐、梁争長。
”當時,皇帝行宮的東院,有一個負責管理、維修的人知道天下将要大亂,就整天把豆子、谷子等糧食磨成粉,挖出土溝埋在裡面,再在上面塗抹以掩蓋,并在上面蓋上房屋,而且增加很多房屋的木料,滿院的人都譏笑他,以為他發瘋癫了。
等到大亂到來以後,糧食盡,木柴絕,百姓們連藏在地窖裡的東西也被岐王李茂貞奪走,許許多多的人都被餓死了。
這時,東院主者扒掉房屋上的木料劈成木柴,挖開土溝拿出糧食,拌上水熬成粥,使不少人得以幸免。
第五輪魏相 諸馬既得罪,窦氏益貴盛,皇後兄憲、弟笃喜交通賓客。
第五輪上疏曰:“憲椒房之親,典司禁兵,出入省闼,驕佚所自生也。
議者以貴戚廢锢,當複以貴戚浣濯之,猶解醒當以酒也。
願陛下防其未萌,令憲永保福祿。
”憲果以驕縱敗。
(評注:永元(和帝年号。
)初,何敞上封事,亦言及此,但在奪沁水公主田園及殺都鄉侯暢之後,跋扈已著,未若輪疏之先見也。
)魏相因平恩侯許伯奏封事,言“《春秋》譏世卿,惡宋三世為大夫,及魯季孫之專權,皆危亂國家。
自後元以來,祿去王室,政由-宰。
今霍光死,子複為大将軍,兄子秉樞機,昆弟、諸婿據權勢、任兵官,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,或夜诏門出入,驕奢放縱,恐寝不制。
宜有以損奪其權,破散陰謀,固萬世之基,全功臣之世。
”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,署其一曰“副封”,領尚書者先發副封,所言不善,屏去不奏。
魏相複因許伯白去副封,以防壅蔽,宣帝善之,诏相給事中,皆從其議,霍氏殺許後之謀始得上聞。
乃罷其三侯,令就第,親屬皆出補吏。
(評注:茂陵徐福“曲突徙薪”之謀,魏相已用之早矣。
《隽不疑傳》雲:大将軍光欲以女妻之,不疑固辭不敢當,久之病免。
《劉德傳》雲:大将軍欲以女妻之,德不敢取,畏盛滿也,後免為庶人,屏居田間。
霍光皆欲以女歸二公而二公不受,當炙手炎炎之際,乃能避遠權勢,甘心擯棄,非有高識,孰能及此!觀範明友之禍,益信二公之見為不可及。
) 【譯文】 東漢章帝時,馬太後的幾個兄弟先被封為列侯,後以“奢侈逾僭,濁亂聖化”的罪名罷免。
之後,窦太後的家族充滿朝廷,其權勢貴盛一時。
窦太後之兄窦憲、弟窦笃都喜歡交結賓客。
司空第五輪(複姓第五,名輪)對此上疏說:“窦憲是朝廷的外戚,又掌管朝廷的禁軍,可以自由地出入各個官署街門,驕奢滢逸的惡習是相當容易産生的。
外邊的人都議論說,當年馬氏貴戚是因奢侈逾僭而廢锢的,現在也應當用窦氏貴戚的奢侈逾僭來洗涮以往,就象要解除醉酒清醒後那種不舒适的感覺還需再用些酒一樣。
願陛下能夠對他們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加以防範,使窦憲能夠永保福祿。
” 以後,窦憲果然以驕縱不法而受到懲罰。
西漢後期,宣帝立平恩侯許伯之女為皇後,後遭到大将軍霍光夫人的嫉妒,被其毒殺,而且這件事還未被宣帝知道。
為此,禦史大夫魏相借平恩侯許伯之事,用皂囊封緘,向宣帝呈進了一封密信。
信中說,“《春秋》這部書是指責一個家族世代承襲卿大夫這種非禮現象的,它讨厭宋國的襄公、成公、昭公三世都娶大夫之女,因禮不臣妻之父母,所以去掉了大夫之名,緻使公族以弱,妃黨益強。
也厭惡魯國季孫氏世專魯政,認為這些都是危亂國家的。
漢朝自後元以來,霍光執政,任命官員的權力開始從皇帝手中離開,一切國家大事均由這個執政的大将軍決定,現在霍光雖死,可其子仍為大将軍,其兄子掌握着尚書省這個朝廷行政的中樞,其昆弟、諸婿也都把據權勢、握有兵權,霍光夫人顯及幾個女兒都可以恣意出入皇後所居的長信宮,有時候夜裡還以朝廷招令的名義為其開門出入。
這樣的驕奢放縱,恐怕就漸漸地難以控制了。
應當使他們喪失一些權勢,破散他們的陰謀,才是朝廷萬世的基礎,才能保全功臣爵祿的世代相襲。
” 根據過去的做法,凡是進上密信的,都要寫成二封,在其中一封上署明“副封”,兼任上遞書信的先發副封,如果所言不善,就屏去不給上奏。
魏相又因為許伯而專門告訴這些人要去掉副封,以防止密信被他們阻塞或隐藏。
宣帝看過密信後十分稱贊,分别下诏給能夠參預内朝之議的大臣知道,一切都按照魏相所說的辦理,這樣,霍氏讓人毒殺許皇後這件事才被宣帝知道。
于是,罷免了霍氏家族中霍光之子、霍光兄霍去病的兩個孫子的侯爵爵位,令他們回家閑居,霍家别的親屬也都出朝廷到郡縣去做官了。
馬援二條 建武中,諸王皆在京師,竟修名譽,招遊士。
馬援謂呂種曰:“國家諸子并壯,而舊防未立,若多通賓客,則大獄起矣。
卿曹戒慎之!”後果有告諸王賓客生亂,帝诏捕賓客,更相牽引,死者以數千。
種亦與禍,歎曰:“馬将軍神人也!” 援又嘗謂梁松、窦固曰:“凡人為貴,當可使賤,如卿等當不可複賤,居高堅自持,勉思鄙言。
”松後果以貴滿緻災,固亦幾不免。
【譯文】 東漢建武年間,諸王子都居住在京師,他們竟相在士大夫中培植樹立自己的聲譽,并招攬許多四方遊士。
伏波将軍馬援為此告訴自己的司馬呂種說道:“國家的各個王子現在都已長大成人,而以往諸如諸王子不得常住京師、不許交結賓客等法規制度未能存在并執行。
如果他們再這樣的多結賓客,則要有大批的人坐監牢了。
你們千萬要相互告誡呀!”後來果然發生了有人上告諸王賓客生亂的事情,光武帝诏令搜捕諸王賓客,又相互牽連的越來越多,為此而死的人數以千計。
呂種也被牽連在其中而蒙受了災難,他感歎他說:“馬将軍真是神人!” 馬援又曾經告訴光武帝的兩個女婿梁松、窦固說:“一般的平凡人得到富貴,應當可以重回到貧賤的生活中去,而你們當不可重蹈貧踐,居高位的人要有堅強的自控能力,請你們好好地思考一下我這粗淺的言論吧。
”梁松以後果然因為自滿于地位顯貴,犯诽謗罪而死于獄中,窦固也受兄牽連而幾乎不能幸免。
申屠蟠 申屠蟠生于漢未,時遊士汝南範滂等非讦朝政,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。
大學生争慕其風,以為文學将興、處士複用,蟠獨歎曰:“昔戰國之世,處士橫議,列國之王至為擁替先驅,卒有坑儒燒書之禍,今之謂矣!”乃絕迹于梁腸山之間,因樹為屋,自同傭人。
居二年,滂等果罹黨锢,或死或刑,唯蟠超然免于疑論。
(評注:物貴極征賤、賤極征貴,凡事皆然。
至于極重而不可複加,則其勢必反趨于輕。
居局内者常留不盡可加之地,則伸縮在我,此持世之善術也。
) 【譯文】 申屠蟠是一個博貫五經、名重士林的飽學之士,他生在東漢末年。
當時,汝南範滂等名士都橫議朝政,抨擊宦官專權,自公卿大夫以下的許多達官貴人都紛紛折節下文,對他們禮以上賓。
太學生們也争慕其風,以為孔孟儒學将要興起,平民身份的儒士也會重新任用。
隻有申屠蟠獨自歎息道:“過去戰國的時候,平民參與政治,非貴族的‘士’可橫議朝政是非,列國之王,甚至親自灑掃道路以迎接他們,終于在後來有了坑儒燒書之禍,現在的所謂也是一樣啊!”于是他絕迹于梁場山之間,用樹為柱棟,蓋成房屋居住,将自己扮成了一個平庸之人。
居住二年之後,範滂等人果然遭遇到了黨锢之禍,或者被殺,或者受刑,唯有申屠蟠超然免于疑為範滂黨人之罪。
張翰等 齊王◇專政,顧榮、張翰皆慮及禍。
翰因秋風起,思菰菜、莼羹、鲈魚脍,歎曰:“人生貴适志耳,富貴何為!”即日引去。
(邊批:有托而逃,不顯其,高甚。
)榮故酣飲,不省府事,以廢職徒為中書侍郎。
穎川處士庚衮聞!”期年不朝,歎曰:“晉室卑矣,禍亂将興!”帥妻子逃林慮山中。
◇——用兒替換同的一。
【譯文】 西晉時齊王司馬◇專政,顧榮、張翰等名士都怕遭到災禍。
張翰因為看見秋風起,想起了家鄉的旅菰莼羹鲈魚脍,感慨地說:“人生貴在舒心适意而已,富貴有何用!”當天就辭職回鄉了。
顧榮故意整天酗酒,不處理府中政事。
因為荒廢職守,被貶為中書侍郎。
穎川的隐士庚衮聽說齊王司馬一年中都沒有朝見過皇帝,便歎息他說:“晉王室衰敗了,禍亂就要發生了!”于是帶領妻子兒女躲進了河南林慮山中。
穆生 楚元王初敬禮申公等。
穆生不嗜酒,元王每置酒,常為穆生設醴。
及王戊即位,常設,後忘設焉。
穆生退曰:“可以逝矣!醴酒不設,王之意怠,不去,楚人将鉗我于市!”稱疾卧。
申公、白生強起之,曰:“獨不念先王之德與?今王一旦失小禮,何足至此!”穆生曰:“《易》稱‘知幾其神。
幾者,動之微,吉兇之先見者也。
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。
’先王所以禮吾三人者,為道存也。
今而忽之,是忘道也。
忘道之人,胡可與久處?(邊批:擇交要決。
)吾豈為區區之禮哉!”遂謝病去,申公、白生獨留。
王戊稍滢暴,二十年,為薄太後服,私奸,削東海、薛郡,乃與吳通謀。
二人谏不聽,胥靡之,衣之赭衣,舂于市。
【譯文】 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之弟,他少時非常敬重申公、穆生、白生等人,對他們也很禮貌周到。
穆生不喝酒,劉交每次設置酒宴時,都常常為穆生另外準備味淡的甜酒。
等到楚元王的兒子楚王劉戊即位之後,開始還仍然設甜酒,以後就漸漸忘記準備了。
穆生因此返了回去,說:“可以離開這裡了!甜酒不再準備,說明楚王已經有怠慢的意思,再不離開這裡,楚國人将要對我象犯人一樣鐵具鉗頸遊于市了啊!”回去就佯稱有病卧床不起。
申公和白生知道後,硬把穆生拉了起來,說:“你難道就不念及楚元王對我們的恩德嗎?現在的楚王僅僅在一些小事上有所失禮,你為何值得這樣!”穆生說道:“《易經》稱‘知幾其神’。
幾,是指事物細微的變動,也是指吉兇禍福的預兆。
君子能夠見幾而作,不會隻去等待事情的結果。
楚元王之所以周到地禮待我們三人,是為了存道,現在的楚王忽視了我們,是忘道。
對忘道之人,怎麼可以與之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