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演義 第95回 李樂工吹笛遇仙翁 王供奉聽棋谒神女

關燈
個梨園舊人到來,你道是誰?卻是笛師李谟。

    原來李谟于聖駕西行時,同着一個從人奔走随駕,不想走遲了,卻追随不及,失落在後。

    遇着哥舒翰的敗殘軍馬沖來,前路難行。

    急慌慌的奔竄,一時無處逃匿,隻時權避入一山谷中。

    其中有古寺一所,寺僧詢知是禦前供奉之人,不敢怠慢,因留他暫寓,一連住了五七日。

    一夕月朗風清,從人先自去睡了,李谟心中煩悶,且不即睡,又愛那風清月白,徘徊觀玩了一回,便向行囊中,取出平日那校所吹的笛兒來,獨自步出寺門,在一大樹之下石台上坐着,把那笛兒吹起。

    真個聲音嘹亮,響徹山谷。

    才吹罷,遙見園林中走出一個彪形大漢,大踏步行至前來,仔細視之,乃一虎頭人也。

    李谟大駭,那虎頭人身穿一件白褡單衣,露腿赤足,就寺門檻上箕踞而坐,說道:“笛聲甚妙,可再吹一曲。

    ”李谟那時不敢不吹,隻得按定了心神,吹起一套繁縻之調。

    虎頭人聽到酣适之際,不覺瞑然睡去,橫卧于檻上,少頃之間,鼾聲如雷。

    李谟欲待跨入寺門檻去,又恐驚醒了他不是耍處;回首四顧,沒處藏身。

    隻得将笛兒安放草間,盡力爬上那大樹,直爬到那極高的去處,借樹葉遮身,做一堆兒伏着。

     不移時虎頭人醒來,不見了吹笛人,即懊悔道:“恨不早食之,卻被他走了。

    ”遂立起身來,向空長嘯一聲,便有十餘隻大虎,騰躍而至,望着虎頭人俯首伏地,狀如朝谒。

    虎頭人道:“适有一吹笛小兒,乘我睡熟,因而逃脫。

    我方才當檻而卧,量彼不敢入寺,必奔他處,汝等可分路索之。

    ”衆虎遂四散奔去,虎頭人依然踞坐不動。

    約五更以後,衆虎俱回,都作人言道:“我等四路追尋不獲。

    ”正說間,恰值月落斜照,見有人影在樹。

    虎頭人笑道:“我道有雲行雷掣,卻原來在這裡!”乃與衆虎望着樹上,跳身攫取。

    幸那樹甚高,躍握不及。

    李谟此時卻吓得魂不附體,滿身抖顫,幾乎墜下,緊緊抱着樹枝。

    正在危急,忽聞空中有人大喝道:“此乃禦前之人,汝等孽畜,不得猖獗!”于是虎頭人與衆虎一時俱驚散。

    少間天曙,仆從來尋,李谟方才下樹。

    且喜那笛兒原在草間無損,仍舊收得。

    正是: 箫能引鳳,笛乃緻虎。

    豈學虞廷,百獸率舞。

     李谟受此驚恐,卧病數日。

    病愈之後,方欲起身,适有舊日相知的京官皇甫政,新任越州刺史,團赴任途次,偶來山寺借宿,遇見了李谟,各叙寒暄,問李谟:“将欲何往?”李谟道:“将欲西行,追随大駕。

    ”皇甫政道:“近日西邊一路,兵馬充斥,豈可冒險而行;不如且同我到越州暫住,俟稍平定,西行未遲。

    ”李谟應諾,遂别了寺僧,随着皇甫政迤逦來至越州,即寓居于刺史署中。

    那越州有個鏡湖,是名勝之處,皇甫政公事之暇,常與李谟到彼觀覽。

    李谟道:“湖光可人,尤宜月夜。

    ”皇甫政點頭道:“我亦正欲為月夜泛湖之遊。

    ”乃于月明之夜,具酒肴于舟中,約集僚友,同了李谟泛湖飲宴。

    但見月光如水,水光映月,放舟中流,如遊空際,正合著蘇東坡《赤壁賦》中兩句,道是: 桂棹兮蘭槳,擊空明兮氵斥流光。

     衆官飲酒至半酣,都要聽李谟的妙笛。

    說道:“昔年勤政樓頭一曲笛音,止住了千萬人的喧嘩,天下傳聞絕技。

    今夕幸得相叙,切勿吝教。

    ”皇甫政笑道:“李君所用之笛,我已攜帶在此了。

    ”衆官都喜道:“可知妙哩!”李谟謙遜了一回,取出笛兒吹将起來,其聲音之妙,真足以恰情悅耳,聽者無不啧啧稱歎。

    一曲方終,隻見前面有扁舟一葉,一童子鼓掉而行,船上立着一個老翁,口中高聲的叫道:“大好笛音,肯容我登舟一聽否?”衆人于月下視之,見他: 數髯瑟瑟,一貌堂堂。

    野服葛巾,絕似仙家妝束;開襟揮囗,更 饒名士風流。

    果然顧盼非凡,真乃笑談不俗。

     衆官看了,知其非常人,不敢輕忽,即請過大船中,以禮相見。

    老翁道:“山野之人,多有唐突,幸勿見罪。

    ”衆官揖之就坐,那老翁道:“偶遊月下,忽聞笛聲甚佳,故冒昧至此,欲有所陳。

    ”李谟道:“拙技不足污耳,承翁丈聞聲而來,定是知音,正欲請教大方。

    ”老翁道:“頃所吹者,乃紫雲回曲也,此調出自天宮,今尊官已悉得其妙,但婉轉之際,未免微涉番調,何也?”李谟驚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