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演義 第92回 留靈武儲君即位 陷長安逆賊肆兇
關燈
小
中
大
詞曰:
西土忽來大駕,朔方頓耀前星。
共言人事随天意,急難豈忘 親?獨恨輕抛骨肉,緻教并受囗囗。
權奸女寵多贻禍,不止自 家門。
調寄“烏夜啼” 國家當太平有道之時,朝廷之上,既能君君臣臣,則宮闱之間,自然父父子子。
由是從一本之親,推而至于九族之衆,凡屬天潢,無不安享尊榮,共被一人-叙之德。
流及既衰,為君者不能正其身,為臣者專務惑其主,因而内寵太甚,外寇滋生。
一旦變起倉猝,遂至流離播遷,猶幸天命未改,人心未去,天子雖不免蒙塵,儲君卻已得踐柞;然而事勢已成,倉皇内禅,畢竟授者不能正其終,受者不能正其始。
何況勢當危迫,匆匆出奔,宗廟社稷,都不複顧。
其所顧戀不舍者,惟是一二劈幸之人,其餘骨肉之戚,俱棄之如遺,遂使王孫公子,都至飄零,玉葉金枝,悉遭賊戕。
如唐朝天寶末年之事,真思之痛心,言之發指者也。
且說玄宗駕至馬嵬,衆将誅殺楊國忠及韓、貌二夫人,玄宗沒奈何,隻得把楊妃賜死,陳元禮方才約饬衆軍,請旨啟行。
衆人以楊國忠部下将吏,俱在蜀中,不肯西行;或請往河隴,或請往太原,或請複還京師,衆論紛紛不一。
玄宗意在入蜀,卻又恐拂衆人之意,隻顧低頭沉吟,不即明言所向。
韋愕奏道:“太原河隴,俱非駐跸之地。
若還京師,必須有禦賊之備。
今士馬甚少,未易為計;以臣愚見,不如且至扶風,徐圖進止。
”玄宗聞言首肯,命以此意傳谕衆人,衆皆從命,即日從馬嵬發駕起行。
及臨行之時,有許多百姓父老,遮道挽留,紛紛擾攘,都道:“宮阙是陛下家居,陵寝是陛下墳墓,今日舍此,将欲何往?”玄宗用好言撫慰,一面宣谕,一面前行,百姓卻越聚得多了。
玄宗乃命太子于車駕之後,谕止衆百姓。
于是衆百姓擁住太子的馬說道:“皇爺既不肯留駕,我等願率子弟,從太子東向去破賊,保守長安。
”太子道:“至尊冒險而行,我為子者,豈忍一日暫離左右?”衆百姓道:“若皇太子與至尊都往蜀中去了,中原百姓誰為之主?”太子道:“爾等衆百姓即欲留我,奈何尚未面辭,亦須還白至尊,更禀進止。
”說罷,策馬欲行,卻被衆百姓簇擁住了,不得行動。
那時太子之子廣平王淑、建甯王亻炎,俱乘馬随後。
此二王都是極有智勇的,當下建甯王見人情如此,乃前執太子之鞍進谏道:“逆賊犯阙,四海分崩,不因人情,何以興複?今殿下若從至尊入蜀,倘賊兵燒絕棧道,則中原土地,拱手授賊;人情既高,豈能複合,他日雖欲複至此,不可得矣!為今之計,不如收集西北守邊之兵,召郭子儀、李光弼于河北,與之并力東對逆賊,克複二京,削平四海,掃除官禁,以迎至尊,使社稷危而複安,宗廟毀而複存,此豈非孝之大者?何必徒事區區溫情定省之文,為兒女子之慕戀乎?”廣平王亦從旁贊言道:“人心不可失,亻炎之言甚善,願殿下審思之。
”東宮侍衛李輔國至皇太子馬前,叩首請留。
衆百姓又喧呼不止。
太子乃使廣平王亻叔,馳馬往駕前啟奏,請旨定奪。
此時玄宗方勢辔停車,以待太子,久不見至,正欲使人偵探,恰好廣平王來見駕,具述百姓遮留之狀。
玄宗道:“人心如此,即是天意。
朕不使焚絕便橋,朕與百姓同奔,正為人心不可失耳!今人心屬太子,是朕之幸也。
”遂命将後軍二幹人,及飛龍廄馬匹,分與太子,且傳谕将士雲:“太子仁孝,可奉宗廟,汝等直善輔之。
”又傳語太子道:“西北諸部落,吾撫之素厚,今必得其用,汝勉圖之,吾即當傳位于汝也。
”太子聞诏,西向号泣。
廣平王即宣谕衆百姓道:“太子已奉诏留後撫安爾等。
”于是衆百姓都呼萬歲,歡然而散。
太子既留,莫知所适。
李輔國道:“日已晏矣,此地非可久駐,今衆意将欲往何處?”衆皆莫對。
建甯王道:“殿下昔日曾為朔方節度使,彼處将吏,歲時緻啟,亻炎略識其姓名;今河隴之衆多敗降于賊,其父兄于弟,多在賊中,恐生異志。
朔方道近,士馬全盛,河西行軍司馬裴冕在彼,此人乃衣冠名族,必無二心,可往就之,徐圖大舉。
賊初入長安,未暇徇地,乘此急行,乃為上策。
”衆皆以為然,遂向朔方一路而行。
至渭水之濱,遇着潼關來的敗殘人馬,誤認為賊兵,與之厮殺,死傷甚衆。
及收聚餘卒,欲渡渭水,苦無舟揖,乃擇水淺之處,策馬涉水而渡。
步卒無馬者,都涕泣而返。
太子至新平,連夜馳三百餘裡,士卒器械失亡過半,所存軍衆不過數百而已。
正是: 從來太子堪監國,若使行軍号撫軍。
此日流離國難守,無軍可 撫愧儲君。
話分兩頭。
且說玄宗既留下太子,車駕向西而進,來
共言人事随天意,急難豈忘 親?獨恨輕抛骨肉,緻教并受囗囗。
權奸女寵多贻禍,不止自 家門。
調寄“烏夜啼” 國家當太平有道之時,朝廷之上,既能君君臣臣,則宮闱之間,自然父父子子。
由是從一本之親,推而至于九族之衆,凡屬天潢,無不安享尊榮,共被一人-叙之德。
流及既衰,為君者不能正其身,為臣者專務惑其主,因而内寵太甚,外寇滋生。
一旦變起倉猝,遂至流離播遷,猶幸天命未改,人心未去,天子雖不免蒙塵,儲君卻已得踐柞;然而事勢已成,倉皇内禅,畢竟授者不能正其終,受者不能正其始。
何況勢當危迫,匆匆出奔,宗廟社稷,都不複顧。
其所顧戀不舍者,惟是一二劈幸之人,其餘骨肉之戚,俱棄之如遺,遂使王孫公子,都至飄零,玉葉金枝,悉遭賊戕。
如唐朝天寶末年之事,真思之痛心,言之發指者也。
且說玄宗駕至馬嵬,衆将誅殺楊國忠及韓、貌二夫人,玄宗沒奈何,隻得把楊妃賜死,陳元禮方才約饬衆軍,請旨啟行。
衆人以楊國忠部下将吏,俱在蜀中,不肯西行;或請往河隴,或請往太原,或請複還京師,衆論紛紛不一。
玄宗意在入蜀,卻又恐拂衆人之意,隻顧低頭沉吟,不即明言所向。
韋愕奏道:“太原河隴,俱非駐跸之地。
若還京師,必須有禦賊之備。
今士馬甚少,未易為計;以臣愚見,不如且至扶風,徐圖進止。
”玄宗聞言首肯,命以此意傳谕衆人,衆皆從命,即日從馬嵬發駕起行。
及臨行之時,有許多百姓父老,遮道挽留,紛紛擾攘,都道:“宮阙是陛下家居,陵寝是陛下墳墓,今日舍此,将欲何往?”玄宗用好言撫慰,一面宣谕,一面前行,百姓卻越聚得多了。
玄宗乃命太子于車駕之後,谕止衆百姓。
于是衆百姓擁住太子的馬說道:“皇爺既不肯留駕,我等願率子弟,從太子東向去破賊,保守長安。
”太子道:“至尊冒險而行,我為子者,豈忍一日暫離左右?”衆百姓道:“若皇太子與至尊都往蜀中去了,中原百姓誰為之主?”太子道:“爾等衆百姓即欲留我,奈何尚未面辭,亦須還白至尊,更禀進止。
”說罷,策馬欲行,卻被衆百姓簇擁住了,不得行動。
那時太子之子廣平王淑、建甯王亻炎,俱乘馬随後。
此二王都是極有智勇的,當下建甯王見人情如此,乃前執太子之鞍進谏道:“逆賊犯阙,四海分崩,不因人情,何以興複?今殿下若從至尊入蜀,倘賊兵燒絕棧道,則中原土地,拱手授賊;人情既高,豈能複合,他日雖欲複至此,不可得矣!為今之計,不如收集西北守邊之兵,召郭子儀、李光弼于河北,與之并力東對逆賊,克複二京,削平四海,掃除官禁,以迎至尊,使社稷危而複安,宗廟毀而複存,此豈非孝之大者?何必徒事區區溫情定省之文,為兒女子之慕戀乎?”廣平王亦從旁贊言道:“人心不可失,亻炎之言甚善,願殿下審思之。
”東宮侍衛李輔國至皇太子馬前,叩首請留。
衆百姓又喧呼不止。
太子乃使廣平王亻叔,馳馬往駕前啟奏,請旨定奪。
此時玄宗方勢辔停車,以待太子,久不見至,正欲使人偵探,恰好廣平王來見駕,具述百姓遮留之狀。
玄宗道:“人心如此,即是天意。
朕不使焚絕便橋,朕與百姓同奔,正為人心不可失耳!今人心屬太子,是朕之幸也。
”遂命将後軍二幹人,及飛龍廄馬匹,分與太子,且傳谕将士雲:“太子仁孝,可奉宗廟,汝等直善輔之。
”又傳語太子道:“西北諸部落,吾撫之素厚,今必得其用,汝勉圖之,吾即當傳位于汝也。
”太子聞诏,西向号泣。
廣平王即宣谕衆百姓道:“太子已奉诏留後撫安爾等。
”于是衆百姓都呼萬歲,歡然而散。
太子既留,莫知所适。
李輔國道:“日已晏矣,此地非可久駐,今衆意将欲往何處?”衆皆莫對。
建甯王道:“殿下昔日曾為朔方節度使,彼處将吏,歲時緻啟,亻炎略識其姓名;今河隴之衆多敗降于賊,其父兄于弟,多在賊中,恐生異志。
朔方道近,士馬全盛,河西行軍司馬裴冕在彼,此人乃衣冠名族,必無二心,可往就之,徐圖大舉。
賊初入長安,未暇徇地,乘此急行,乃為上策。
”衆皆以為然,遂向朔方一路而行。
至渭水之濱,遇着潼關來的敗殘人馬,誤認為賊兵,與之厮殺,死傷甚衆。
及收聚餘卒,欲渡渭水,苦無舟揖,乃擇水淺之處,策馬涉水而渡。
步卒無馬者,都涕泣而返。
太子至新平,連夜馳三百餘裡,士卒器械失亡過半,所存軍衆不過數百而已。
正是: 從來太子堪監國,若使行軍号撫軍。
此日流離國難守,無軍可 撫愧儲君。
話分兩頭。
且說玄宗既留下太子,車駕向西而進,來